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迁及其区域的形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变迁及其区域的形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迁及其区域的形成

摘要“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安天下之本,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备资源,更是保障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我国历代政府都重视农业的生产与管理。中国地大物博,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差而形成了农作物种植区域的不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又发生了许多变迁,并导致新的粮食生产区域形成。探究我国粮食生产的变迁及其区域的形成原因,对今后我国粮食生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形成

1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变迁

我国粮食作物在历史上作为主要食粮的地位多次变化,并且主要产地也不断变迁。战国前以黍稷为主,后以黍、麦为主,再后又以稻、麦为主。“五谷”的形成相沿了几千年,在食粮供应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因区域而异。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期短的粟、黍等作物,在北方干旱地区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的“粟”,又叫谷子,去壳之后称小米,《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粟的86个品种。质量上等的粟称为“粱”,意为“好粟”。因有黄、淡黄、青等各种颜色,故按颜色称为黄粱、青粱、白粱,故有“一枕黄粱”和“黄粱美梦”的典故。春秋战国时期,“菽”所具有的“保岁易为”特性被人们发现,也与粟一样成为当时不可或缺的食粮。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小麦可以在晚秋和早春种植,能很好地解决食粮青黄不接的局面,加之石圆磨的发明和使用,使小麦的食用形式从粒食发展到面食,极大提高了小麦的适口性,因此小麦受到普遍重视,从而发展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唐宋以前,我国北方的人口多于南方。唐宋以后,由于南方地区雨量充沛,适合水稻种植,水稻生产促进了南方人口的增长,水稻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在明末的《天工开物》记载有:“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说明在当时全国的粮食供应中,水稻占绝对优势,其他粮食作物,如大豆、小麦、黍、稷等,退居次要地位。大豆虽然退出了主粮供应,但豆腐的发明体现了中国人巧妙利用植物蛋白的智慧。大麻更多的作用是用其纤维。一些作物退出食粮,而另一些作物又加入到食粮的行列。明代,玉米、甘薯、马铃薯相继传入中国,并成为我国现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可以说,每一种作物的栽培史,就是农耕文明史的重要一章[1]。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初期的农耕文化就是粟作文化和稻作文化。如今,“粟”所代表的旱作文化已被麦、豆、薯所取代。我国粮食在唐宋时期就出现过商品化的态势,唐朝中叶以后,南方政治安定,广修水利,占据了土地、光热水气的有利条件使得水稻的产量大大增加,成为全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每年均有大量南方稻米输往首都和北方地区。然而,“自给自足”的观念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根深蒂固,直至今天仍然有着深刻影响。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市场需求的商品化对农作物种类及产地变迁的影响微乎其微。随着种植技术的发展进步,食粮作物的产量也不断增长,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水稻和玉米。汉代以前,我国农业生产区主要局限于黄河流域一带,由于水资源条件差,水稻种植不多。东汉以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逐渐开发,水稻在全国食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元代以后,从国外先后引进了玉米、甘薯和花生三种旱地作物,都因适种性广、产量高而得到大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比较适宜北方的自然条件,加之清朝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很快,玉米适口性好,因而成为一种廉价的食物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旱地作物。大豆是我国东北的原生植物,其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无机氮,而增加和保持土壤肥力。在原来休闲的土地中种大豆,实行禾、豆轮作,可恢复地力[2]。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正由休闲制向连作制转变,需要寻求养地的新途径。大豆的出现刚好适应了这种需求,由此大豆引入中原,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中原的农业生产以及食物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抗灾、保收、救荒年”也是农民选择粮食作物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经常由于水、旱、风、雹、霜及病虫害对作物危害造成饥荒。于是必然要注意到作物的抗灾性能,往往选择能抗灾、保收的作物,尽量避免或减小损失。如小麦在夏初成熟,而一般谷物都是春种秋收,此时正值青黄不接,正好可以实行轮作,接续民食,还可减少闹饥荒的机会。我国著名的农书《农政全书》就着眼于救荒、高产作物,如在“甘薯十三胜”中,甘薯就作为“风雨不能侵损”、“凶岁不能灾”、“虫蝗无所奈何”的作物。芋也是有名的救荒食物。生长期短、耐旱的荞麦,春、夏、秋都可以种,遇到别的作物受灾的情况,可以补种一茬荞麦,而免于一无所获。为了“保收”,像稷等比较低产的作物,也没有被淘汰。传统农业极少以市场交换为目的,作物种植除了取得衣食的资料外,还需要考虑其他作用。比如高粱,籽实是酿制白酒的原料;秸秆又是河防工程上修筑堤防必不可少的材料,可作建材、织箔编席、编筐、夹篱笆、搭瓜棚豆架、充作饲料和燃料;穗梢可作扫帚;叶子可以织席子,织蓑衣,编草帽,作燃料。张骞出使西域引进的牧草,还可用作绿肥以培养土地肥力。在引进甘蔗和甜菜之前,用大麦制糖以做甜食,名曰“饴”。引进棉花之后,棉花提供的纤维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胜过大麻,由此棉花取代了大麻,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这在我国农业种植史,以及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大变局[3]。

2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的形成与发展

当前我国粮食品类分布及主要生产区基本形成。水稻生产,南方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东南以及西南地区;北方则主要以东北地区为主。黄淮海的冀鲁豫和西北地区主要集中生产小麦。玉米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和冀鲁豫三省区。

2.1水稻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平源及丘陵地区,还有川、滇、黔、鄂、湘、桂、粤、闽、赣、浙、皖、苏、沪13个省市区。其中南方水稻产区面积占绝对优势,占到了全国的85%左右。北方水稻播种面积仅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15%左右。

2.1.1南方水稻产区

按地区差异,又分为华南双季籼稻区、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以及云贵高原水稻区等三个区。华南双季籼稻区:包括南岭以南的热带、亚热带湿润区的粤、桂、闽、琼、台等五省区。这些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土地复种指数高,是以籼稻为主的我国双季稻产区。另外,地处低纬度地区的海南等还可栽种三季稻。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苏、浙、皖、赣、鄂、湘、渝、川、沪等省市和豫南、陕南地区。这些地区土壤肥沃,降水丰沛,热量也比较丰富。河网湖泊密布,水利设施完善,灌溉便利,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主产区,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分别占到全国的2/3左右。最为集中的地区有长江三角洲、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其中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籼稻和粳稻均有种植分布[4]。云贵高原水稻区: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垂直气候变化显著。种植的水稻品种也呈现垂直分布的特点:籼稻多种植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区,粳、籼稻交错分布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区,海拔1200米以下主要种植籼稻。但都以单季稻为主,且多数地区产量不高。

2.1.2北方水稻产区

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东北产区集中在松花江和辽河沿岸,以及吉林的延吉;华北产区集中在冀、鲁、豫三省及皖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产区主要为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我国北方水稻种植均以一季粳稻为主,但稻米质量较好。

2.2小麦

小麦产区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产区。春小麦区主要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以及黑、蒙、甘和新疆等地区。春小麦产量占到了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冬小麦区主要为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大量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冀、鲁、豫、陕、晋5省区,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皖、川、苏等省份。冬小麦区又分为北方冬麦区和南方冬麦区。北方冬麦区又是我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和消费区,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2/3以上,素有我国的“麦仓”之称。主要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冀、鲁、豫、陕、晋等省。南方冬麦区主要为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以东地区。其中集中产区为皖、苏、川、鄂等省,大多分为棉、麦和稻、麦两熟制。由于南方冬麦区的居民主食为稻米,故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2.3玉米

玉米为高产作物,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最主要的食粮和饲料粮。我国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粮食作物中玉米居第三位,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由于玉米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在我国分布很广,遍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以华北、东北和西南各省最为集中,其中以吉林、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安徽、四川等省产量最多。

2.4杂粮

我国高粱、北方谷子、薯类、大豆等统称为杂粮。高粱在我国分布很广。由于高粱适应性强,且具抗旱、耐涝、耐盐碱等特性,在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集中分布区域为东北、黄河中下游及淮北平原。北方谷子也称粟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全世界印度产量最多,占全球产量的31.8%。谷子抗旱能力强,需水量比小麦低1.5倍左右,且对土壤要求不高,生长期也较短。另外,营养价值较高,易于储藏,较适宜作储备粮。我国谷子产区主要分布在黑、蒙、晋、冀、吉、豫、陕、鲁、辽等9省区。

2.5薯类

主要是甘薯和马铃薯。甘薯产区主要为北纬42°以南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和珠江流域地区,尤以四川和山东的产量最大。马铃薯主要集中在地势较高,气候较为冷凉的地区,以东北北部、内蒙古西部、青海、山西和河北北部,以及云南、贵州为主。目前,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

3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主要是谷物生产,粮食种植品种和区域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粮食作物栽培品种与种植区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生产的“立地条件”。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得以重新配置。一方面以市场为基础,另一方面资本的巨大能量又使市场变幻莫测,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早已不是封闭经济时代的“自给自足”,仅靠增加产量,调节供给那样简单,市场和资本将指挥着粮食生产向收益高、成本低的地区转移。

参考文献

[1]邓宗兵,封永刚,张俊亮,等.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动及成因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03).

[2]王兴,刘晶晶,阚苗苗,等.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预测模型及分布特征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中旬),2014(04).

[3]王为农.我国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8(06).

作者:王春华单位:杭州市食品工业学会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