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及政策需求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实现农业全面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而且要增强种粮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本文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例,通过归纳总结河南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创新模式以及目前还面临的困境,提出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需求: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为政策补贴对象、以产业链集成为政策支持领域、以市场驱动为政策推动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政策需求;河南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上的第三次农业大变革,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为目标[1-2]。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基础,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粮食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导向之一,其中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的全面现代化、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实现农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而且要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增进种粮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最终增强种粮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
(一)粮食产业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我国粮食产业出现了产量、进口、库存“三量齐增”的现象,同时粮食产业效益低,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8%左右,但粮食产值占农业产值(不包括林、牧、渔)仅为36%左右[3],而且粮食深加工欠缺、链条短、附加值偏低。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粮食供给质量、推进粮食品牌化建设、提升粮食领域产业融合发展质量,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动态适应性[4]。这需要在农业各项产权明晰、各种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基础上,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二)增强种粮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即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最终增进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国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仍以小农为主,但是小农生产面临着经营规模小、土地细碎化、经营者老龄化和兼业化等诸多现实挑战[5],如何把小农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带动小农发展,共同致富,也就是以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方式,建立小农户与种粮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之间以股份合作、利润返还方式形成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联结机制[6]。
二、河南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模式及面临的困境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连续多年来粮食产量保持在11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河南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400亿斤原粮和加工制成品,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河南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装备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在粮食产业方面初步构建了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三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各个地方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探索了一些典型模式,如循环经济模式、全产业链模式和三产融合模式,为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实践创新模式典型案例分析1.循环经济模式固始县某企业是一家稻米加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开发稻谷加工后的副产品米糠、稻壳综合利用方面有独特的专业技术和完全的知识产权,米糠用于米糠食用油生产、稻壳用于燃料生产供烘干机作业,这增加了稻米加工的附加值。为了保证稻米原料的优质来源,通过“公司+农业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基地”方式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公司负责联合体生产经营计划、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优价收购稻谷、终端市场开发及产品销售;科研机构水稻研究所负责制定农作物科学化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选育和推荐优良品种、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配套技术服务,如利用油菜籽秸秆还田、紫云英绿肥沤制种植有机香稻,利用虾稻共养和选用优良品种实现绿色种植;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负责按照产品质量和数量要求,组织开展优质稻米标准化生产,生产提供符合优质标准的稻谷产品。构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进一步发挥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农户各自的优势,建成了种植示范基地1.5万亩、联建优质稻谷种植基地30万亩,实现“1+1+1>3”的产业三大主体融合,提高固始县稻米经营主体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2.全产业链模式河南省某粮食产业园由一家龙头企业主导投资建设,构建了一个以“一个基地、三个中心”为核心的产业全链条。“一个基地”指的是原料基地,在周边县市建了45万亩订单原粮;“三个中心”分别指的是加工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和研发中心。其中加工中心包括三项:一是年加工30万吨专用面粉生产。以生产高档中、高筋专用面粉为主,主要品种为:强筋类面包粉系列、中筋类民用粉系列、低筋类糕点粉系列、工业客户专供粉系列、礼品小包装系列等五大系列。主要供应康师傅、达利园、盼盼、三全、思念等全国知名企业;二是年产18万吨饲料生产。以小麦麦麸、玉米加工为主,生产的产品是高端猪饲料,主要提供给江西双胞胎集团;三是休闲食品加工。主要产品为高端面包、蛋糕、沙琪玛、米饼、米果、蛋卷、铜锣烧、瑞士卷、糖果、膨化休闲小食品等十大系列100多个品种。产品营销网络以河南、河北为中心辐射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仓储物流中心以收购托市小麦为主,研发中心主要是面粉技术研发和烘焙前沿技术培训、新产品研发。3.三产融合模式鹤壁某企业在粮食产业方面不仅打造了集粮食的种、收、储、加工转化、物流配送、终端零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而且依据“所有的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所有的人口向新城社区集中、所有的耕地向农机合作社集中”原则,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三产融合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农产品加工企业、仓储物流企业等,形成加工、仓储物流两大功能区。建成的农产品加工区年可加工转化45万吨玉米、100万吨小麦,初步形成以品牌带动的两大支柱产业:小麦产业,年产专用面粉23万吨,年产小麦淀粉、谷朊粉15万吨,营养调理挂面10万吨,速冻食品10万吨,保鲜馒头9900万个;玉米产业,年产淀粉30万吨、麦芽糖浆8万吨、麦芽糖糊精5万吨。农产品仓储物流区拥有以100万吨仓储能力和9公里铁路专用线为依托的粮食仓储物流港。新型农业现代化──土地向合作社集中,建设农业生产与生态观光区,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企业与农户联合创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同时走“地种粮、粮结秆、秆喂羊、羊拉粪、粪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并且利用农机服务、粮食种植、林果种植、肉羊养殖、食用菌种植、蔬菜种植等各类合作社打造优质粮食作物生产区、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区、标准化畜牧养殖区和优势特色经济作物林果种植区。新型城镇化──农民向社区集中,建设农村居民安置与休闲区。通过撤村并居实现农民向城镇居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二)实践模式的经验启示1.农产品的优质是粮食产业经营主体追求的目标。目前随着人们对粮食消费需求的升级,粮食经营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追求农产品的优质。种植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稻虾共养、农牧结合等循环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等投入;二是通过使用信息化、大型机械化等物质装备,提升对粮食产业的科技化支撑,达到节水、节肥、节省劳动力的目的,最终打造清洁粮源生产基地。加工环节以绿色、有机等认证方式品牌化带动产品优质。2.构建紧密的产业化联合体成为带动小农发展的有效机制。目前有些加工企业为了保障粮源的优质向前延伸产业链,开展订单或独自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粮食生产,但是面临着小农订单履约率低或经营成本高的问题,为此,很多企业与科研单位、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农户合作构建产业化联合体,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等互联网技术开展全程监控、沟通,明确各主体功能作用,以市场化的方式保底收购,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保障粮食的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种植。3.三产融合发展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龙头企业在发展粮食产业时追求产业链的前后延伸纵向融合和产业链的拓宽等横向融合。在纵向融合方面,有些龙头企业不断向生产、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延伸,还有部分企业通过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手段,将空间上分离的不同环节紧密连接,也有部分企业将粮食种植与养殖、畜牧等产业关联起来,依据生物链的基本原理建立上下游之间的有机关联。在横向延伸方面,有些企业将粮食产业与“互联网+”以及一些农耕文化等旅游元素相结合,发展线上、线下双融合以及多元化粮食经济。
(三)河南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目前河南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多模式的实践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在政策支持精准性、经营主体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方面还面临较多的困境。1.粮食产业支持政策不够精准。在推进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持政策还不够精准,河南省是以小麦生产为主的粮食大省,在推进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提出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实现路径,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方式,在稳定小麦面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同时给予优质麦生产者0.1元/斤的财政补贴。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这项政策只实施了2017年1年,缺乏精准性和连续性。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河南省推进优质麦发展主要关注于生产端,对于需求端加工企业来说,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只需要与生产者签订收购订单,对小麦种、管、收的生产环节却少有参与,不能掌控。实际结果是不管品质是否符合企业需求标准,没有主动权,都要照单收购,这样造成加工企业签订订单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财政扶持资金下达月份在优质麦收割之后,小农户和大户均已将优质麦出售,财政支持资金全部收回,并不再实施。2.各主体生产粮食的积极性降低。粮食经营主体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时面临较高的风险,如优质麦与普通麦相比较易发生病害、冻害等灾害,如2018年3、4月份的倒春寒造成优质小麦产量很低甚至绝收,虽然开展了保险相关政策,但是保险赔付以成本赔付为主,而不是以收入和产量的方式进行赔付,造成保险赔付率低以及金额少。同时大部分规模种植优质麦的种植大户和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无法贷款或小额贷款利息较高等问题,种植优质麦的积极性较低,而且还存在部分退地现象。
三、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需求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创新是经营主体面临市场竞争做出的实践探索,但是高质量发展模式要想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需要更具精准性和内驱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为政策补贴主体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是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之间通过契约实现产品交易的联结,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相互渗透和融合,进而实现各要素的优化配置。针对联合体中不同主体的功能作用给予政策补贴,如加工企业在集群优势形成中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机械化作业还有流通中晾晒烘干和仓储等方面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二)以产业链集成为政策支持领域产业链的集成推进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需要摆脱传统的就生产、加工、仓储等单一环节的政策支持,而是要将产业链集成作为今后政策支持的主要领域,主要对粮食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和形成集群优势的重点主体,探索根据实际需要自行提出综合性、系统化支持需求,由财政等主管部门会商审批,减少项目自上而下安排导致的繁琐或无效供给。
(三)以市场驱动为政策推动机制粮食产业发展中普惠制补贴政策、农业税收政策、保险政策的推动均需进行以市场化驱动的改革,普惠制补贴政策方面,要将种粮者的实际种植面积、产量和质量作为考虑要素,形成多种粮、多产粮和多好粮的精准性政策导向;农业税收方面,支持主产区域发展粮食深加工并形成集群优势、完善的产业链,并把粮食加工增值税更多留于地方用于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农业保险政策方面,探索以收入的方式进行赔付,切实起到风险补偿作用。
参考文献
[1]姜长云.科学理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J].管理世界,2018(4):17-24.
[2]卞靖,高钬.以“三有”经济体制促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J].宏观经济研究,2018(9):139-146.
[3]许正斌,张宇翔.乡村振兴与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粮食经济,2018(10):16-21.
[4]丁声俊.在新理念引领下开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J].中州学刊,2017(2):23-29.
[5]郭晓鸣,虞洪.现代粮食产业发展模式重构探析——基于四川省新津县的探索实践[J].农业经济问题,2018(1):87-96.
[6]刘文婷.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N].农民日报,2017-11-09.
作者:上官彩霞 郑国清 张伟 张颖 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