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水稻减肥控药优质栽培技术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水稻减肥控药优质栽培技术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水稻减肥控药优质栽培技术探讨

[摘要]党的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第一是农业的根本出路,绿色科技是质量的保障。

[关键词]水稻减肥;控药;优质

高产绿色种植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口粮,国内稻谷的消费量从2004年的18653万吨增至2013年的20653万吨,增加了2000万吨,平均每年增幅1.67%,按此推算到2020年,我国稻米需求将达到21981万吨,到2050年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水稻产量必须在现有的水平上提高20%才能满足需要。过去几十年间,我国水稻产量保持持续增长,主要原因是由于肥料的增加、品种的改良及栽培技术的进步等。据统计,我国常年化肥用量达60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5%,单位面积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欧美国家的2倍;农药的单位面积使用量是欧盟的2倍,其中杀虫剂的用量是欧盟的9.3倍。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造成能源巨大浪费、农户种植成本增加,而且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大量化肥流进水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大量化肥、农药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和酸化,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的通透和保水能力,导致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党的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第一是农业的根本出路,绿色科技是质量的保障。现将水稻“减肥、控药”优质高产绿色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1“减肥”栽培技术

“减肥”“控药”是农业农村部针对我国过去盲目追求产量,不顾生态平衡,忽视食品安全的现象提出的一项针对性技术措施,目的是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绿色发展,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及食品安全。水稻的氮素利用率一般为20%—40%,磷(P2O5)利用率为20%—30%,钾(K2O)利用率为30%—50%,如果将肥料的利用率提高到50%—70%,可见通过技术途径提高氮、磷、钾的利用率的潜力是很大的。提高肥料利用率是水稻生产过程中“减肥”的基础,可以在减少肥料用量的情况下,仍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确保水稻的产量,而要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就必须遵循最小养分原理、报酬递减规律及水稻生长发育不同时期需肥规律。

(1)水稻在生长发育中,对营养元素的量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如氮:磷:钾=2:1:3。其中一个营养元素缺少,就会造成供需矛盾,而影响生长。水稻生长的营养环境中,当缺少某个元素时,产量便决定于这个元素的存在,且产量也随着这个元素的增加而提高,这个元素就是最小养分。近年来,随着氮素化肥量的增加,产量不断提高,不少田块土壤中的有效磷不足,成为影响水稻增产的限制因子。实践证明,这些田块再增施氮肥效果很小,而施磷则增产极为显著。所以在施肥前,首先要“测土”诊断哪个是最小养分,明白最小养分元素进行配方施肥。

(2)水稻产量与肥料的供应量呈二元曲线关系,产量并不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而且单位肥料生产效率随肥料施用量增加而下降,这就是报酬递减规律。我省水稻生产的高产地区施氮水平每亩高达20公斤以上,氮素的农学利用率不足12公斤/亩,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氮肥的利用率低不仅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增加农户的种植成本。

(3)水稻经济产量形成要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和发育,器官形成的更迭和有机物质的积累、分配过程,只有按照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肥水等措施的调控,才能获得高产。肥料是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的粮食,肥料什么时间施用、施多少、施什么样的肥料都必须依据生长发育的需要,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平衡施肥的方法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应根据水稻对养分的需要量、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利用效率等来确定总施肥量。水稻一生所需的大量元素,主要是氮、磷、钾(俗称肥料三要素)。根据植株的化学成分分析,每生产100公斤稻谷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N)1.6—2.5公斤;磷(P2O5)0.6—1.3公斤;氧化钾(K2O)1.4—3.1公斤(氮、磷、钾的比例为1:0.5:1.3)。水稻除三要素外,吸收硅、钙、镁的数量也很大,另外还需要吸收铁、锰、锌等微量元素。土壤的供氮量,用不施氮的空白区稻谷产量及其100公斤稻谷的需氮量,测得稻谷需氮量,反映了土壤的综合供氮量(包括灌溉水、降雨的氮及生物固氮的氮)便于在生产上直接应用。凌启鸿教授等在我市东海县38个田块进行空白试验结果:基础产量水平247.5公斤/666.6平方米—433.8公斤/666.6平方米;100公斤稻谷吸氮量1.29公斤—1.52公斤,土壤的供氮总量为3.58公斤/666.6平方米—6.97公斤/666.6平方米。土壤中缺磷的预测:如土壤全磷含量在0.1%以下,速效磷含量在5毫克/公斤以下,稻苗呈缺磷症状。还可以用水稻早晨叶尖吐水中硝酸态氮的有无及多少来预测是否缺磷(通常稻株中无极氮、磷呈负相关)。当植株无机磷含量少时,硝酸态氮积累增多;而当无机磷增多,则硝酸态氮含量就少。缺磷的稻苗活棵返青后,生长显著缓慢,分蘖延迟或不分蘖,新叶暗绿带蓝,老叶叶色暗绿无光泽,严重时叶尖带蓝紫色,叶鞘长,叶片短,植株矮小瘦弱,株间不散开呈“一炷香”状。根系也短而细弱,多呈黄褐色新根很少。根据土壤钾含量小于30毫克/公斤,说明土壤缺钾或钾、氯比值小,当整稻株K2O小于1.2克/公斤,含全氯15%以上,即使土壤速效钾达到60—70毫米/公斤,稻株也表现缺钾。若希望的目标产量为600公斤/666.6平方米或更高一些700公斤以下/666.6平方米,根据水稻每百公斤产量需氮量计算需施纯氮12公斤/666.6平方米或14.7公斤/666.6平方米,按照东海县的土地肥力、土壤的供氮水平为3.58公斤/666.6平方米至6.97公斤/666.6平方米。按上述理论施氮量公式计算,亩产600公斤需施纯氮16.82公斤,亩产700公斤需施纯氮23.57公斤。磷肥施用由于我市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大都在15毫克/公斤以上,补施磷肥区可每亩施过磷酸钙25公斤,如果前茬小麦已施50公斤过磷酸钙或20公斤酸磷二铵的田块水稻这季可以不再施磷。同样,钾肥的施用,我市东部稻区的土壤含钾量较高,一般速效钾在150毫克/公斤以上,土壤表现不缺钾,进行高产栽培时,每亩补施20公斤硫酸钾即可。众所周知,水稻产量是由穗数、每穗粒数及粒重构成的,在肥料的运筹中,首先要稳定穗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穗的多少取决于分蘖数的有效程度,分蘖早,分蘖节位低有效穗就多,否则有效穗就减少。水稻生产初期施氮表现较高的生产效率,一是促进早分蘖,二是氮素是可移动元素,被吸收的时期越早为组织的生长反复被利用的次数越多。据测定水稻幼叶中64%的氮素来源于成熟衰老叶片,对于穗部64%的氮来源于叶片,16%的来源于叶鞘,20%来源于茎秆。所以氮肥的施用应放在分蘖期的前期,在高产栽培中应避免无效分蘖过多,提高成穗率,在无效分蘖期内禁止施肥,也不让肥效在无效分蘖内发挥作用。氮素施用的第二个时期是幼穗分化伸长期,这个时期对产量构成起着重要作用,即可促进每穗颖花数量,氮肥不足颖花数减少,每穗粒数就少,这时期施氮不仅可保证颖花数,同时也促进上位叶的伸长,提高叶内氮素浓度增加成熟期光合面积并提高光合效率,以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磷、钾元素在水稻体内也具有移动性,在具体施用上磷肥宜作基肥及前期施用,钾肥应以前期及中后期施用为好。

2“控药”方面

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使用量及使用时间很有必要。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要坚持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农药使用的综合防治,特别是优质稻品种的栽培。一方面要尽量减少病虫对稻株和谷粒的危害以便提高稻米的饱满度,精米率及整精米率,减少垩白粒及垩白面积,又要减少农药用量,禁止使用毒性高残效期长的农药品种,保证稻米卫生品质。在具体做法上,要做到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协调,化学防治与保护天敌利用相协调。农业防治要做到如下几点:(1)选用高产、优质抗病的良种,提高水稻自身抗病能力;(2)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消灭种子上的病虫;(3)打捞残渣菌核减少纹枯病原基数;(4)合理施肥,控制氮肥使用量培育健康稻株,增强抗病力;(5)干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协调化学防治保护利用天敌要做好如下几点:(1)准确预测预报虫情病情,精准用药,不可“保险药”;(2)根据虫情、病情、苗情确定防治时间、类型田和防治次数,不盲目“用药”;(3)按照防治标准确定防治类型田范围及是否用药,不打“过头药”;(4)改进用药方法,利用无人机喷药及弥雾机喷药提高用药效果;(5)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打“对头药”。

[参考文献]

[1]周泉,黄国勤.江西省水稻绿色生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02).

[2]李敏.有机水稻种植技术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9(24).

[3]王永普.浅谈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绿色病虫害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9(12).

[4]汪雨萍,谢芳腾.水稻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及应用[J].种子科技,2019(16).

作者:陶小祥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