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保障和提高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我国长治久安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都是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是一种战略性物资,只有粮食充足了,人们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会稳定。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01年至今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对于满足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十年实现增长。粮食产量最大的两个省是黑龙江省和河南省。黑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是谷物、稻谷和玉米,玉米的产量犹大。河南省的主要农作物是谷物、小麦和玉米,油料、蔬菜的产量也比较大。据2013年数据显示,河南省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谷物占全国谷物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河南省用占全国耕地面积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为了完成经济任务,都在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重视度在逐步降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农业是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基础。粮食生产不足或产生波动,会带动农业发生波动,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生波动。所以,只有粮食生产不断发展,经济才能得到的平衡稳定发展。2014年,粮农组织的《粮食不安全状况2014》报告指出,世界饥饿人口已达10.2亿,创历史最高水平。该组织甚至宣称,这还不包括那些正在遭受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足和其他形式营养不良的人,遭遇粮食安全困扰的人其总人数可能接近30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依靠全球农业市场是一种方法,但要满足每年超过6亿吨的粮食需求,中国必须维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专家指出,“基本的口粮如果有10%的不足,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就完全乱掉了。目前,中国基本粮食的自给率仍然在97%以上,但如果算上大豆,自给率则低于90%,而所有农产品的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在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已有多次落入“李嘉图陷阱”,最严重的一次是1960年到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近年来,虽然我国逐步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的人口大国而言,粮食问题随时可能会成为我国最严重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由此可见,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要保证一国的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就必须保障粮食安全。
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粮食生产核心区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依托。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农民增收困难,“高产穷县”问题日益突出,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必须重新审视其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以便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指明方向,进而化解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矛盾。
1.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优秀的种粮能手后继乏力
由于农业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业效益低下,回报率较低,造成农民的种粮意愿不断下降,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撂荒现象,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更愿意离开家乡从事非农产业,当前粮食种植生产者的年龄阶段大多是五十和六十多岁的人,老龄化倾向明显。除了年龄偏大外,粮食生产者的文化水平也明显偏低,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他们种植粮食靠的是几十年不变经验,很少有生产者能不断吸收新的农业生产理念与技术。但凡有知识和学历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绝大多数都不愿意重新回到农村务农,导致农村能人极具缺乏,有知识、有技术的种田能人更是缺乏。
2.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日益下降
从客观上来说,根据资源禀赋状况和比较优势原理,对于资源的流动,更倾向于流向效益最高的领域。土地作为一种有限资源,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从主观上来说,各地政府官员为了任期内的绩效,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为了GDP的数字,进行大规模征地,设立开发区,发展工业,或是进行房地产开发。使得近些年我国土地甚至耕地面积急剧减少。除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外,耕地质量日益下降也是影响粮食核心区建设的一个制约性因素。为了增加产量,农民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使得土壤肥力越来越低。据有关部门调查分析,目前河南省约有40%的耕地不同程度缺钾,80%的耕地不同程度缺少微量元素。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耕地还受到了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导致耕地质量越来越差。
3.水资源短缺且水资源污染严重
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是影响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另一重要制约性因素。目前,河南省正常年份缺水40亿—50亿立方米,干旱年份缺水量更大,属于严重缺水省份。从发展趋势上看,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大幅减少,使得地下水不能得到有效的补给,地下水位连年下降。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水资源严重污染。水污染不仅严重威胁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还严重威胁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严重影响农业安全和粮食质量,伤及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4.农业经营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自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经营模式,而当前,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小农小户生产俨然无从对抗市场竞争压力,弱势越来越明显。在小农小户的生产模式下,农业资料和设备投入比较大,人力成本投入也较多,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
三、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粮食核心产区的扶持力度
粮食核心产区具有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大、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商品粮调出量大的特点,是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域,国家要让各类农业资源更加倾向于粮食核心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机制,为农民种粮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其次,改进粮食补贴政策,遵循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将粮食补贴补给真正的种粮人,避免在土地流转的情况下,种粮补贴没有名至实归,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再次,研究创新财政奖励政策。对经济基础薄弱的粮食生产核心区,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粮食大县是财政穷县的现状,否则,长期以往,必将影响该地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危及地区和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例如河南省滑县,滑县2014年粮食总产达28.71亿斤,比2013年增产0.72亿斤,增幅为2.59%,连续23年居全省第一,是全国唯一的粮食生产先进县“十一连冠”。但是,为河南省、为国家做出如此大贡献,顶着如此耀眼光环的农业大县,却是国家级贫困县。像滑县这样的情况,在全国范围来看不在少数甚至非常普遍。所以,要加大对粮食核心产区的扶持力度.
2.完善粮食生产核心区补偿机制
按照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构建以粮食主产区补偿基金为核心的利益补偿机制。补偿基金的建设上,前期由中央政府出资,随着社会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认识的加深,逐步通过粮食主销区土地出让提成、商品粮消费者粮食消费税和社会组织募集等方式增加资金来源。利益补偿基金在降低风险的前提下,由独立的基金运作机构,通过合理的投资,实现保值增值。在补偿基金不断滚动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粮食主产区尤其是核心产区的转移支付,重点支持农业科研、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水资源保护、农产品深加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
3.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小农小户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已经对建立现代农业形成了障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创新必将成为其核心和基础。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论述适度规模经营时,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党的十八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各地应积极引导与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此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带动力量也格外突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4.改变行政领导的考核指标
基于农业在各行业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生产效率较低,且其涉及国民的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农业的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加以改善,且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对粮食生产核心区主管领导的绩效考核指标,应摒弃以GDP论英雄,而应更多地以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基础设施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修缮、市场制度完善、农技推广、技能培训等为考核依据,来评价行政领导的政绩。
5.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机构应积极转变职能,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要不断积累服务经验、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人员素质;大力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带动广大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生产有品质、有竞争力的产品。强化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把资金入股、土地使用权和技术参股等,作为引导农户合作的重点,把农户的利益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6.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首先,保护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城市和人口的扩张、工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土地,但这都不应以牺牲国家粮食安全为代价。面对严重的水污染、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问题,土地质量改善亦是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要着力解决粮食生产核心区水污染、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其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应加快先进适用、生产急需农业机械的改进与推广,增加免耕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机械,推进核心区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培训,通过培训使其有较强的技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政府应将对农民的职业培新经费纳入国家预算。除了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外,还应加强对农民进行国家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环境,农业发展状况等农业国情教育,一方面让农民认清国家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等问题,另一方面使他们能根据世界及我国农业情况定位自己的经营方向。
作者:耿娜 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