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粮食生产变化及原因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粮食生产变化及原因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粮食生产变化及原因思考

【摘要】本文概述了陕西省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了1980-2011年陕西省粮食总产量变化和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影响陕西省粮食生产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对策: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利用财政手段,加大种粮补贴,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关键词】陕西省;粮食产量;耕地资源;变化;原因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区域粮食供需平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充裕的粮食供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1]耕地是生产粮食的最根本要素,耕地数量的变化必将导致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从而引起粮食生产的波动,影响到粮食的供给安全。[2]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区域粮食安全开展了很多与粮食生产有关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分析,粮食产量与耕地数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粮食安全及其成本的合理定位、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建设、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等方面。[3-4]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省,其工业化、城市化的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近年来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不断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对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冲击。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粮食生产的对策,以期为陕西省农业经济建设、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从而达到保证全省粮食供需平衡,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一、陕西省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1、陕西省粮食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处内陆中纬度地带,因其地理因素从而形成了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南部属秦巴山地,中部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冲击平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3]气候类型以秦岭为界,南北差异较为显著;南部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北部主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陕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陕南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省年平均气温13.7℃,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气温水量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多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区内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陕西省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全省共有21个土类,50个亚类,400多个土种。主要土类有栗钙土、黑垆土、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风沙土、黄绵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和盐碱土。多样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壤类型,为陕西省粮食生产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陕西省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条件

陕西省土地面积2057.946万hm2,其中山地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高原总面积9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受地势地貌、气候类型、经济水平等影响,全省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2011年全省耕地总面积2852.5千hm2,人均耕地面积0.113hm2,水田占总面积的1%,旱地占总面积的67.33%,水浇地占总面积的31.56%,全省耕地以旱地和坡地为主。2002-2011陕西省总耕地面积波动变化,总量缓慢增加。从陕西省的三大区域来看,陕北黄土高原区土地面积816.07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9.65%,其中耕地占全省的34.3%。该区域沟壑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脆弱,耕地瘠薄,农作物复种指数低,土地生产水平较低;关中平原土地面积481.17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3.38%,耕地面积占全省的42.45%,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水浇地面积占全省的88.59%,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果生产基地;陕南地区土地面积760.71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97%,其中耕地面积占全省的23.25%,该区域林区面积大,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全省灌溉水田主要分布区。

二、陕西省粮食生产变化分析

1、陕西省粮食总产量变化分析

陕西省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农业基础较好。近二十多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大量扩张,大量耕地被占用,加之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对粮食生产带来了挑战。1980-2011年陕西省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757万吨,上升到了2011年的1194.70万吨,[5]上涨了57.82%。分析增长过程可以发现,经历了跨速上涨——明显下降——缓慢恢复的演变过程。从地区结构来看,产销区特点更加明显。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继续保持了较大的比重,陕南、陕北粮食产量占总产的比重逐年减少。1980-2011年,三大区域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关中由54%上升到70.12%,陕南由31%下降到15.75%,陕北由15%变为14.86%。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比重上升较大,陕北地区几乎没有变化,陕南地区下降最多。

2、陕西省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分析

自然因素是决定粮食生产结构的关键原因,陕西省多样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貌类型,良好的土壤环境使得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品种较多,主要类型有玉米、小麦、稻谷、薯类和豆类等。从粮食生产结构来看,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1980年-到2011年小麦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31.4%提高到35%以上,稻谷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10.18%下降到7.07%,玉米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37.02%提高到46.15%,豆类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2.49%下降到2.04%。三十多年来陕西省粮食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小麦、玉米在粮食产量中的比重提高较多,增幅达到了9.13%,稻谷、豆类比重有所下降,稻谷的比重下降了3.1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也发生了变化,小麦播种面积比重由1978年的从35.75%提高到2011年的36.25%,稻谷播种面积比重由3.56%提高到3.85%,玉米播种面积比重由从24.30%提高到37.57%,大豆的生产播种面积比重由从4.59.30%提高到4.84%。玉米播种面积变化最大,其他作物变化较小。

三、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原因

1、水地资源数量不足,影响粮食产量增加

土地是农业赖以发展的根本,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陕西省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两方面影响着粮食生产。依据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1996年陕西省有耕地总面积514万hm2,到2011年全省耕地只有285.25万hm2了,15年总共减少了228.75万hm2耕地,减少比例达到了44.5%,年均减少速度达到了4%。耕地的减少,使得粮食播种面积显著减少,进而影响了粮食生产。陕西省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280m3,耕地亩均850m3,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和42%,缺水率19%。陕西省耕地资源中水浇地的比例偏低,2011年陕西省有水浇地90.04万公顷、旱地195.21万公顷;水浇地只占总面积的31.56%,旱地占总面积的67.33%。

2、种粮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积极性不高

在种植粮食过程中,投入的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生产等成本较大,粮食的实际收益远远不及种植蔬菜和水果等经济性作物。一方面,粮食作物种植的收益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扩大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数量减少了,劳动投入不足影响了粮食生产。

四、提高陕西省粮食生产水平的对策

1、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耕地是粮食作物生长的根本,只有保护好耕地,防止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未来在经济发展与城市扩张的大背景下,保护耕地与耕地占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比例和用地布局安排,提高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粮食产量,是保持陕西省耕地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2、利用财政手段,加大种粮补贴,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稳定粮食总量、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进行。政府积极利用财政手段,促进粮食生产,根据情况对种植户进行农业补贴,以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鼓励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粮食单量。

3、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水资源短缺,旱地比例过大,影响了粮食生产,原因在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成了制约陕西粮食生产的重要瓶颈。各地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应利用多种融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和其他农业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李裕瑞,卞新民.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2)113-114.

[2]陈秀端,任志远.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52-56.

[3]张应龙,谢永生,文曼,赵暄,龙.GIS支持下的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7)150-159.

[4]马超群.何艳芬.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生产及其作物结构变化[J].长安大学学报,2008.10(2)82-86.

[5]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作者:王建兴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