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粮食生产变化及原因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概述了陕西省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了1980-2011年陕西省粮食总产量变化和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影响陕西省粮食生产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对策: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利用财政手段,加大种粮补贴,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关键词】陕西省;粮食产量;耕地资源;变化;原因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区域粮食供需平衡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前提,充裕的粮食供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1]耕地是生产粮食的最根本要素,耕地数量的变化必将导致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从而引起粮食生产的波动,影响到粮食的供给安全。[2]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区域粮食安全开展了很多与粮食生产有关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分析,粮食产量与耕地数量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粮食安全现状分析、粮食安全及其成本的合理定位、粮食生产能力储备建设、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等方面。[3-4]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省,其工业化、城市化的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近年来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耕地不断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对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冲击。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粮食生产的对策,以期为陕西省农业经济建设、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从而达到保证全省粮食供需平衡,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一、陕西省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1、陕西省粮食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处内陆中纬度地带,因其地理因素从而形成了显著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南部属秦巴山地,中部为号称“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冲击平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3]气候类型以秦岭为界,南北差异较为显著;南部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北部主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陕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陕南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省年平均气温13.7℃,年平均降水量400-1000毫米,气温水量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多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区内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陕西省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全省共有21个土类,50个亚类,400多个土种。主要土类有栗钙土、黑垆土、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风沙土、黄绵土、水稻土、潮土、新积土、沼泽土和盐碱土。多样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壤类型,为陕西省粮食生产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2、陕西省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条件
陕西省土地面积2057.946万hm2,其中山地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6%,高原总面积926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5%,平原39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9%。受地势地貌、气候类型、经济水平等影响,全省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2011年全省耕地总面积2852.5千hm2,人均耕地面积0.113hm2,水田占总面积的1%,旱地占总面积的67.33%,水浇地占总面积的31.56%,全省耕地以旱地和坡地为主。2002-2011陕西省总耕地面积波动变化,总量缓慢增加。从陕西省的三大区域来看,陕北黄土高原区土地面积816.07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9.65%,其中耕地占全省的34.3%。该区域沟壑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脆弱,耕地瘠薄,农作物复种指数低,土地生产水平较低;关中平原土地面积481.17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3.38%,耕地面积占全省的42.45%,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水浇地面积占全省的88.59%,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果生产基地;陕南地区土地面积760.71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97%,其中耕地面积占全省的23.25%,该区域林区面积大,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全省灌溉水田主要分布区。
二、陕西省粮食生产变化分析
1、陕西省粮食总产量变化分析
陕西省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农业基础较好。近二十多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大量扩张,大量耕地被占用,加之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对粮食生产带来了挑战。1980-2011年陕西省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757万吨,上升到了2011年的1194.70万吨,[5]上涨了57.82%。分析增长过程可以发现,经历了跨速上涨——明显下降——缓慢恢复的演变过程。从地区结构来看,产销区特点更加明显。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继续保持了较大的比重,陕南、陕北粮食产量占总产的比重逐年减少。1980-2011年,三大区域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关中由54%上升到70.12%,陕南由31%下降到15.75%,陕北由15%变为14.86%。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比重上升较大,陕北地区几乎没有变化,陕南地区下降最多。
2、陕西省粮食生产结构变化分析
自然因素是决定粮食生产结构的关键原因,陕西省多样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貌类型,良好的土壤环境使得适宜种植的粮食作物品种较多,主要类型有玉米、小麦、稻谷、薯类和豆类等。从粮食生产结构来看,根据《陕西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1980年-到2011年小麦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31.4%提高到35%以上,稻谷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10.18%下降到7.07%,玉米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37.02%提高到46.15%,豆类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2.49%下降到2.04%。三十多年来陕西省粮食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小麦、玉米在粮食产量中的比重提高较多,增幅达到了9.13%,稻谷、豆类比重有所下降,稻谷的比重下降了3.1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也发生了变化,小麦播种面积比重由1978年的从35.75%提高到2011年的36.25%,稻谷播种面积比重由3.56%提高到3.85%,玉米播种面积比重由从24.30%提高到37.57%,大豆的生产播种面积比重由从4.59.30%提高到4.84%。玉米播种面积变化最大,其他作物变化较小。
三、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原因
1、水地资源数量不足,影响粮食产量增加
土地是农业赖以发展的根本,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陕西省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两方面影响着粮食生产。依据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1996年陕西省有耕地总面积514万hm2,到2011年全省耕地只有285.25万hm2了,15年总共减少了228.75万hm2耕地,减少比例达到了44.5%,年均减少速度达到了4%。耕地的减少,使得粮食播种面积显著减少,进而影响了粮食生产。陕西省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280m3,耕地亩均850m3,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和42%,缺水率19%。陕西省耕地资源中水浇地的比例偏低,2011年陕西省有水浇地90.04万公顷、旱地195.21万公顷;水浇地只占总面积的31.56%,旱地占总面积的67.33%。
2、种粮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积极性不高
在种植粮食过程中,投入的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生产等成本较大,粮食的实际收益远远不及种植蔬菜和水果等经济性作物。一方面,粮食作物种植的收益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扩大粮食种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数量减少了,劳动投入不足影响了粮食生产。
四、提高陕西省粮食生产水平的对策
1、保护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耕地是粮食作物生长的根本,只有保护好耕地,防止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未来在经济发展与城市扩张的大背景下,保护耕地与耕地占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比例和用地布局安排,提高粮食作物的生产能力,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粮食产量,是保持陕西省耕地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2、利用财政手段,加大种粮补贴,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稳定粮食总量、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进行。政府积极利用财政手段,促进粮食生产,根据情况对种植户进行农业补贴,以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鼓励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粮食单量。
3、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水资源短缺,旱地比例过大,影响了粮食生产,原因在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成了制约陕西粮食生产的重要瓶颈。各地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应利用多种融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和其他农业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李裕瑞,卞新民.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2)113-114.
[2]陈秀端,任志远.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52-56.
[3]张应龙,谢永生,文曼,赵暄,龙.GIS支持下的陕西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7)150-159.
[4]马超群.何艳芬.建国以来陕西省粮食生产及其作物结构变化[J].长安大学学报,2008.10(2)82-86.
[5]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作者:王建兴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