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绿色消费让生活更美好浅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报记者董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在今年年初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促进绿色消费是消费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在消费各领域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全面促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培育绿色理念,促进绿色消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也让绿色消费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绿色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全民节约意识的增强,绿色消费正在成为引领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一、“小”行为“大”习惯
绿色消费改变生活方式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家住北京的王斌先生,前段时间把封存了很久的自行车找出来,为了响应国家低碳生活的号召,他打算用自行车代步。“骑车出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节约打车和加油钱,还能为低碳生活做贡献。”王斌说。每天随身携带一套环保餐具,已成为中国移动公司职员卫晨的习惯之一。“之前同事们都不理解,觉得这样很麻烦。但我认为使用一次性筷子太不环保,如果办公室12位同事每天在外就餐一次,每年需要使用4380双一次性筷子。而使用环保筷,能够保护树木,更加低碳环保。”卫晨说。和卫晨一样,北京市民马女士购物习惯自备棉纺手提袋,基本不使用塑料袋。马女士告诉记者,一次性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对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埋到地里需要200年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
二、“绿”理念“绿”行为“染绿”消费生活底色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系统设计了促进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体系,提出四大方面、22项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进一步固化绿色消费行为、形成绿色消费习惯提供了强大助推力。交易闲置物品也是绿色消费?答案是肯定的。此前,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闲置物品交易可以有效推动可回收资源的高效利用,在闲置物品交易领域和消费环节实现碳减排。每一单闲置手机的交易,至少可以实现约25公斤的碳减排量;而家用电器等闲置物品交易可实现的碳减排量还要更高。比如一台家用电冰箱的闲置交易,可实现的碳减排量高达130公斤。作为闲置交易物品平台的常客,南京市民陈红女士从7年前就开始使用此类平台,目前已卖出76024元,也购入109件物品。“对我来说,利用平台进行闲置物品交易,不仅可以省钱,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物尽其用,这也是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陈红说。《报告》显示,我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规模已从2015年约3000亿元快速提升至2020年破万亿元的市场规模,闲置物品交易的范围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消费品品类,预计2025年将达到近3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不难看出,随着绿色消费意识的不断升级和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闲置交易已经从相对小众的省钱行为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尤其受到“80后”和“90后”等消费主力人群的喜爱。
三、绿色消费“倒逼”行业升级
“绿色+创新”创造消费增长点随着绿色消费观念的进一步形成,消费习惯渐渐展现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等特点,由需求市场引发的供给市场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不少企业将绿色作为产品转型升级的方向。四川长虹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古晓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公司迅速进行了转型升级,针对耗电量较大的冰箱,从技术上锁定决定耗电量高低的关键零部件——冰箱压缩机。通过电子控制变频化、智能化,运用声学仿真等技术,将压缩机噪音从42分贝降到36分贝,大型冰箱耗电量从2度/天,降到了1度/天,小型冰箱耗电量从1度/天,降到了0.6度/天。长虹作为全球最大的冰箱压缩机生产企业,压缩机能效提高后,对整个冰箱产业的减碳量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冰箱压缩机的升级改造只是长虹对产品进行绿色改造的一个例子。古晓彤介绍,经过一系列的研发,如今长虹生产的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已经实现了从三级能效升级为一级能效的节能产品。目前,长虹还在多个产业园架设太阳能发电板,实现光伏提供部分生产用电,从生产本身出发节能降耗。绿色消费观念也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在品牌产品研发方向的更新。比如,不少服装品牌已经将绿色消费纳入到产品开发、生产全体系流程中,生产层面采用可降解的环保型生物材料,在剪裁上也尽量避免了浪费,在可持续的基础上设计高品质耐穿的单品,建立核心的绿色竞争力,满足简洁耐用的款式消费需求。《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消费将成为更多人新的生活方式。
作者:董丽 单位: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