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绿色经济下森林休闲发展思索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自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济粗放式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生态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进而又引起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发展。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绿色经济既符合当下生态发展理念,又将现今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与先进经济理念相结合,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当中。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既满足我国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也是统筹资源、环境、发展关系的必要手段。因此,森林休闲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可推卸地担当着这个重大发展建设的先锋角色。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基石,绿色经济是指基于现下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提高人民福利。一方面,经济要环保。一切经济活动都应以生态环保和保护环境为首要前提,要求一切的经济行为都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是必须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健康。另一方面,环保要经济。也就是说充分的利用环保与生态活动,在环保生态项目中获取经济效益,让绿色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将生态文明的健全与发展作为基础的同时,要协同推进关于环境保护、绿色能源开发、森林城市建设等城市建设中的规划与经济发展问题,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基本途径。
二、森林休闲对绿色经济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经济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森林休闲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且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后的一种新经济形态。森林休闲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与景观,将自然与服务相融合,既满足了人们放松休闲的需求,也让人们很好地融入到大自然之中,使其认识森林、了解森林、享受森林带来的闲暇与宁静。森林休闲满足当下新型休闲产业的发展需求,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在经济建设的层面上,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朝着良性、健康、环保、循环方向发展,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森林休闲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政策的扶持
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绿色”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被一同定位为发展理念。从大到小,从上至下,从概念到实施,对森林休闲以及依托森林所进行的开发活动的政策扶持正在逐渐落实。森林是绿色发展的基石,是国家生态建设事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政府加大对森林相关产业的扶持与投入,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方式。
(二)森林旅游意识提高
近年来,人们的强身健体、休闲养身意识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因此走进自然,亲近森林成为当下流行的出行休闲方式。因此,也带动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据最新林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创造经济总产值5321.24万元,森林旅游人数达7亿人次,森林旅游创造社会综合产值4400亿元,占全年国内旅游消费的19.8%。虽然我国各省、市、地方的森林公园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但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对森林休闲活动的需求。因此,在人们对森林休闲活动需求不断增加的推动作用下,森林休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四、森林休闲发展对策建议
(一)合理引导,加大资金投入
不断加大对绿色休闲产业的资金投入,对绿色休闲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政策与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尽可能降低门槛。各级政府应大力引导与扶持森林休闲的发展,对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流程,如资源整合、土地流转、工商登记以及银行贷款方面的相关政策予以支持。积极鼓励与引导各种资本和各项资源参与到森林休闲的建设之中,形成多方面、多渠道的投资与融资。政府应积极指导、支持、接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学习交流机会,更好地促进我国森林休闲的发展。
(二)完善相关标准及法规
中国是发展森林旅游起步较晚的国家,新世纪以后,森林休闲的热潮在我国逐步兴起,并且对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方式,人们生活娱乐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森林休闲急速发展的今天,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标准仍然较为滞后,没有很好的使中国社会经济法律能够适合迅速发展的森林休闲活动。因此,应当提出“以法兴游,以法治游”等规范森林旅游活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森林休闲的长远发展,合理发展。同时各级林业局和地方政府应当加强管理配合,建立森林公园建设规范守则和管理规范守则,有针对性地对森林休闲活动的开展实施监督管理。
(三)统筹森林休闲建设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制定科学的且操作性强、水平高、质量好的可持续的大众森林休闲项目规划,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并且能够实现对自然生态资源的充分利用开发,确保森林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将林业经济规划、地区发展规划、区域功能定位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统筹兼顾,多方位考虑森林休闲发展与城市建设关系,不断建立和完善林业经济发展中资源开发、企业经营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开发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切实保障资源环境、青山绿水的永续利用。
作者:李羚菱 陈强 陈路红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