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行景观大纵坡PC连续梁力学性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行景观大纵坡PC连续梁力学性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行景观大纵坡PC连续梁力学性能

摘要:为研究桥梁两端标高条件受限情况下人行景观纵坡pc连续梁的力学性能,建立常规及考虑纵坡影响的桥梁结构有限元模型,在外部荷载、边界条件及有限元模型特性一致的情况下,计算并对比不同计算模型下结构内力及支反力。结果表明,考虑纵坡后,施工及正常运营阶段恒载、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弯矩变化较小,但预应力荷载引起的弯矩变化较大,大纵坡对结构支反力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桥梁;人行景观桥;纵坡;PC连续梁;力学性能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景观桥梁除需满足功能需求外,还需满足人们对景观美学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受两厢已开发地块及拟跨越道路净高需求的影响,常规小纵坡桥梁难以满足区域标高要求。大纵坡人行景观预应力砼连续梁的建设投资较小,辅以景观造型护栏,在满足景观要求、保证工程投资经济性的同时,还能顺接两厢地块标高。CJJ11-20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对桥梁纵坡i的要求为0.3%≤i≤8%,JTGD6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要求i不大于4%。城市人行景观桥只服务于往来人群及部分非机动车,参考GB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桥梁纵坡不应大于1∶12。在常规PC连续梁上部结构计算中,纵坡小于3.5%时,可按照平直桥梁进行有限元计算,其结果与考虑纵坡情况下计算的上部结构结果差距较小。但纵坡大于3.5%时,在外部荷载作用下,在变坡点位置,上部结构可能表现出拱轴效应,且由于连续梁属于超静定结构,在各类效应如预应力、温度等反复作用下,将影响结构支反力、内力。该文依托某纵坡为8%的人行景观PC连续梁,基于有限元计算,分析外部荷载作用下大纵坡对PC连续梁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

1工程概况

某人行景观PC连续梁位于公园核心广场,跨越道路连接两侧公园,桥梁满足跨越道路车行道4.5m的净高要求设计。跨径布置为(20+26+15)m,中间高两端低,全桥共设置两段纵坡,均为8%,中跨纵坡交接处设置R=100m的圆弧曲线。设计桥面宽度为6.3m,其中包含0.9m种植槽+0.25m栏杆+4.0m通行净宽+0.25m栏杆+0.9m种植槽。桥梁横向设置2%横坡,断面为整体式箱梁,墩顶梁高1.8m,跨中及边跨支点梁高1.2m,变截面采用二次抛物线渐变。桥梁平面线形为直线,与道路中心线交角为90°。下部结构采用花瓶墩、桩接盖梁式轻型桥台。预应力钢束采用1860钢绞线,通长布置,共设置6束预应力钢绞线。桥梁总体布置见图1~3。

2有限元模型

以常规无纵坡PC连续梁计算模型为比较对象,同时建立含纵坡的结构模型,有限元模型共64个节点、63个单元。荷载考虑结构自重、二期恒载、预应力荷载、整体升温、整体降温、梯度升温、梯度降温,其中预应力钢束竖弯以顶板顶缘为参考点布设,移动荷载根据CJJ11-20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计算。有限元模型见图4。

3计算结果分析

3.1施工阶段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

为直观分析纵坡对PC连续梁结构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各跨跨中节点、L/4节点、L/8节点(L为桥梁各跨跨度)为研究对象,计算结构自重、预应力荷载一次效应(钢束张拉力对截面形心的内力引起的效应)与预应力荷载二次效应(超静定结构引起的钢束二次效应)下结构内力及支座反力,结果见图5、图6、表1。由图5、图6可知:对于三跨连续梁,施工过程中,恒载作用下纵坡对结构内力的影响较小,结构内力的差异更多地反映在钢束作用上。该桥预应力钢束采用通长布置,两端张拉,桥梁纵坡按照8%控制,预应力力臂与无纵坡桥梁有差异,造成预应力产生的弯矩不同。施工阶段钢束一次+钢束二次效应考虑纵坡时的结构弯矩比无纵坡桥梁跨中弯矩增大1182kN•m,边跨弯矩减小439~654kN•m。由表1可知:施工过程中,纵坡对结构支反力的影响较小。

3.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结构内力

根据JGTD60-2015《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分别考虑频遇组合、准永久组合,对其取包络值。有无纵坡时桥梁结构内力、支反力对比见图7、图8、表2。由图7、图8可知:对于三跨连续梁,正常运营过程中,移动荷载作用下纵坡对结构内力的影响较小;相较于不考虑纵坡的计算模型,考虑纵坡时跨中内力减小,支点位置弯矩增大。由表2可知:纵坡对结构支反力的影响较小;考虑纵坡后,结构支反力分配更均衡。

3.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结构内力

基于MIDAS/Civil后处理PSC设计功能,计算含纵坡、不含纵坡结构的承载能力,计算中采用相同的预应力钢束布置方式。图9为有无纵坡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内力包络图。由图9可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布置方式均满足规范要求;无纵坡模型承载力计算结果的安全冗余度为1.2%,考虑纵坡模型承载力计算结果的安全冗余度为9.7%,均发生在中跨跨中位置。对各荷载效应进行分析,考虑纵坡后,钢束二次效应较明显。

4结论

(1)相较于平直桥梁,桥梁结构考虑纵坡后,施工及正常运营阶段恒载、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弯矩变化较小,预应力荷载引起的弯矩变化较大。(2)大纵坡对结构支反力的影响较小。(3)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考虑纵坡后,钢束二次效应较明显,结构力学性能出现差异,纵坡使结构内力更均衡。

作者:任新建 单位: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