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力学性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力学性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力学性能

摘要:文章以梁柱T型连接节点为例,对新型钢结构梁柱连接点展开力学分析,主要探究了钢结构梁柱T型连接构件的翼缘板厚度、螺栓直径与设置位置变化对连接节点变性能力与破坏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改变翼缘板厚度与螺栓直径会对连接节点的承载力、变性能力与破坏形态产生影响,在两参数增大的条件下,T型连接节点的承载力均有所提升。

关键词:T型连接节点;承载力;变形能力;破坏形态

1引言

对于钢结构来说,其自身质量较轻、可以循环利用且施工速度更快,因此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央视大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中均使用了钢结构。其中,梁柱连接点对钢结构的稳定性、强度有着极大的影响,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因此,本文以梁柱T型连接节点为例,对其展开力学性能分析。

2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试件设计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了钢结构梁柱T型连接节点作为分析对象,使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完成10个T型连接节点的简化模型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在静力荷载的作用下,对相应连接节点模型展开力学性能分析。研究中,主要对T型连接构件的翼缘板厚度、螺栓直径与设置位置进行变化,将其设定为变化参数,确定其连接节点力学性能的现实影响。这10个T型连接节点的简化模型的截面尺寸与参数如表1所示。a-钢结构梁柱T型连接节点;b-T型连接节点的简化模型;c-简化模型尺寸(翼缘板与腹板)在试件1、 试件2与试件3中,主要对翼缘板厚度(t1)进行变化,其中,试件1的翼缘板厚度取值为17mm;试件2的翼缘板厚度取值为12mm;试件3的翼缘板厚度取值为20mm。在试件4、试件5与试件8中,主要对螺栓直径(d)、螺栓中心与腹板边界的距离(e2)、螺栓横向间距(g)进行变化。在试件5、试件6中,主要对螺栓中心与翼缘板边界之间距离(e1)进行变化,其中,试件5的距离取值为45mm;试件6的距离取值为50mm。在试件9、试件10中,主要对螺栓中心与翼缘板侧边界之间的距离(s)进行变化,其中,试件9的距离取值为36mm;试件10的距离取值为45mm。

2.2单元的选择及网格划分

应用十结点六面体单元完成高强螺栓与T型连接构件的模拟;将三维接触单元中设置于螺栓头与翼缘板、螺母与翼缘板、孔壁与螺栓杆之间;设定滑移摩擦系数为0.45。在本次研究中,螺栓头、螺母、垫片均涵盖在高强螺栓头的范畴内,因此不对垫片的厚度展开单独考量,直接将其在螺母与螺栓头厚度中完成计算。同时,在实际的模型构建过程中,忽略螺纹所产生的影响,直接将其设置为圆柱体完成模拟,并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完成网络划分,完成高强螺栓模型、T型连接节点的简化模型、预拉力单元模型的构建。

2.3材料特性

在本次T型连接节点的力学分析中,应用了Q235钢以及强度等级达到10.9级的高强螺栓。同时,主要将弹性模量控制在2.06×105MPa。使用多线性随动强化三折模型完成对钢材料本构关系的模拟;将屈服强度设定为235MPa,其中,只有在板厚度超过16mm时控制屈服强度在225MPa;将极限强度设定为460MPa,其中,只有在板厚度超过16mm时控制极限强度在450MPa;将屈服应变设定为0.114×10-2;将极限应变设定为12×10-2。使用三折线应力-应变曲线表现高强度螺栓的材料特性,如图2所示,具体有:当应变在1~2倍屈服应变的范围内时,表明高强度螺栓正处于初始硬化阶段;当应变在2~8倍屈服应变的范围内时,逐渐达到极限应力。

2.4静力加载

本次试验中,在T型连接节点的腹板中选取一端,在其中施加3个方向(这3个方向相互垂直,即X轴、Y轴、Z轴方向)施加固定约束;相对应的,在T型连接节点腹板的另一端展开截面区域内所有节点的位移耦合(范围为平面内),同时将轴向荷载施加在耦合面的主节点中。这样的加载模式主要依托位移完成对静力加载的控制。可以将实际的加载操作划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主要落实螺栓预拉力的施加,预应力的施加依托单一的荷载子步实现。在第二部分中,逐步展开轴向位移荷载的施加,使用复数的荷载步实现。具体操作为:将初始位移荷载设定为2mm,荷载的增加量控制在2mm,实施逐级增加荷载的方式,直至试件损坏后停止。实践中,当进入第三荷载步后,引入大变形经静力分析,并依托复数个荷载子步实施加载;利用共轭梯度法完成求解。在本次研究中,M16的预拉力设计值控制在100kN;M20的预拉力设计值控制在155kN。

3力学性能分析结果

3.1破坏过程的描述与分析

3.1.1翼缘板厚度因素与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在本研究中,使用试件1、试件2与试件3完成翼缘板厚度的参数变化,具体情况见文章第二模块,得到的试验结果如下所示。对于试件1来说,在对高强度螺栓完成预拉力的施加后,两侧翼缘板表现出紧密接触的状态;在施加的荷载提升至493.2kN后,两侧翼缘板依旧表现出贴合状态,且基本不存在缝隙;在施加的荷载超过493.2kN后,两侧翼缘板(翼缘与腹板)之间能够观察到缝隙,且这一缝隙的宽度随着施加荷载的增大而增大;在施加的荷载提升至522.3kN后,两侧翼缘板之间存在明显缝隙,且能够观察到翼缘板变形的情况(塑性变形),且在荷载进一步增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变形更为明显;在施加的荷载达到561.9kN后,两侧翼缘板之间能够观察到“张口”形变,此时螺栓颈缩现象明显,表示该构件无法继续承载。总体来说,在翼缘板与高强螺栓的强度具有一致性时,施加荷载后,两者的伸长量与极限承载力基本一致;产生破坏后,翼缘板发生塑性变形、高强螺栓断裂。对于试件2来说,在对高强度螺栓完成预拉力的施加后,两侧翼缘板表现出紧密接触的状态;在施加的荷载提升至273.3kN后,依托肉眼可以观察到两侧翼缘板的变形;在施加的荷载超过273.3kN后,两侧翼缘板的变形情况更加严重,整个试件进入屈服承载力状态;在施加的荷载提升至384.5kN后,两侧翼缘板的形变增大,且能够观察到“张口”形变,此时螺栓颈缩现象明显,表示该构件无法继续承载。总体来说,当翼缘板厚度较低、螺栓直径较大时,施加荷载后,翼缘板的变形量高于螺栓的伸长量,螺栓在翼缘板的边缘产生撬力作用;产生破坏后,翼缘板与螺栓相接触的区域可以用肉眼观察到极为明显的塑性变形。对于试件3来说,在对高强度螺栓完成预拉力的施加后,两侧翼缘板表现出紧密接触的状态;在施加的荷载提升至420.7kN后,两侧翼缘板依旧表现出贴合状态,且基本不存在缝隙;在施加的荷载提升至538.7kN后,肉眼可以观察到两侧翼缘板的变形,螺栓颈缩;在施加的荷载提升至598.6kN后,螺栓杆发生断裂。总体来说,当翼缘板刚度大于螺栓刚度时,在施加荷载的情况下,翼缘板不会发生变形情况;但是螺栓的伸长量会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加,一旦伸长量超过极限值后,螺栓会发生断裂;在螺栓断裂时,翼缘板依旧稳定在弹性阶段。

3.1.2螺栓直径因素与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对于试件4来说,在对高强度螺栓完成预拉力的施加后,两侧翼缘板表现出紧密接触的状态;在施加的荷载提升至448.1kN后,两侧翼缘板依旧表现出贴合状态,且基本不存在缝隙;在施加的荷载超过448.1kN后,整个试件逐渐进入屈服承载力状态;在施加的荷载提升至601.2kN后,两侧翼缘板之间存在肉眼可见的变形,腹板存在屈服变形;在施加的荷载提升至635.6kN后,腹板不宜继续承载。与试件1的变形情况进行对比能够得出,随着高强螺栓直径的不断增加,试件的变形能力表现出下降趋势,且破坏形态也发生改变。此时的破坏形态并不是翼缘板与螺栓破坏,而转变为腹板破坏。

3.1.3螺栓位置因素与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将试件5与试件6的变形情况与试件1进行对比,能够得出:在对高强度螺栓完成预拉力的施加后,3个试件的变形情况基本一致,且变形能力与破坏形态也表现出了高度相似的情况,最终呈现出螺栓断裂、翼缘板形变过大。总体来说,依托螺栓至翼缘板边界距离的调整,无法对试件的变形能力与破坏形态产生变化。将试件7的变形情况与试件1进行对比,能够得出:在各个变形阶段中,试件7的变形能力高于试件1,最终试件7因为翼缘板屈服发生损坏。总体来说,依托螺栓与腹板边界之间的距离调整,能够改变试件的变形能力与破坏形态,且随着该距离的增大,试件变形能力更强,破坏形态逐渐转向翼缘板屈服破坏。将试件8、试件9与试件10的变形情况与试件1进行对比,能够得出:在各个变形阶段中,4个试件的变形情况基本一致,且变形能力与破坏形态也表现出了高度相似的情况,最终呈现出螺栓断裂、翼缘板形变过大。总体来说,依托螺栓横向间距、螺栓中心至翼缘板侧边界距离的调整,无法对试件的变形能力与破坏形态产生变化。

3.2承载力分析

得到的试件承载力数据如表2所示。能够看出,改变翼缘板厚度与螺栓直径对连接节点承载力的影响程度更大,在两参数增大的条件下,T型连接节点的承载力均有所提升。

4总结

综上所述,在翼缘板厚度增大的条件下,施加荷载后其变形能力下降,破坏形态逐渐由翼缘板破坏转变为螺栓杆断裂;在螺栓直径增大的情况下,试件的变形能力下降,破坏形态逐渐由翼缘板与螺栓破坏转变为腹板破坏;依托螺栓横向间距、螺栓中心至翼缘板侧边界距离的调整,无法对试件的变形能力与破坏形态产生变化。

参考文献:

[1]喻露.设置垫板的钢结构梁柱T形件连接节点滞回性能的有限元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04):90-95.

[2]余飞,徐超.新型钢结构梁柱端板加强型节点有限元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8,40(05):70-73.

作者:张庆勋 单位:云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