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流行音乐传播中社会功能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流行音乐传播中社会功能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流行音乐传播中社会功能浅析

摘要:流行音乐具有通俗性、时尚型、娱乐性、商品性等特征,尤其是随着现代传媒技术、产业化手段的发展,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势头。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历不同发展阶段之后,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也逐渐展示,并在社会重大事件中起着重要功能。文章以歌以咏志、乐以抒怀、感心动耳为着眼点,将流行音乐置于社会宏大叙事的视野予以考察,探讨其在彰显中国话语和中国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流行音乐;重大事件;功能阐释

人们认识事物会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认知、心理和行为。认知层面是受众在知识、信息和观点上有了量的增加;心理层面是受众的在认知某事物之后,引起的情绪、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行为层面是受众基于认知、情感层面变化后,在语言、行为上的改变。从短期效果来看,大众传播的信息作用于受众的认知层面,中期效果作用于人的心理层面,长期效果作用于人的行为层面。“大多数时候,媒介的效果不在于告诉人们‘怎么想’,而在于让人们‘想什么。”[1]由于,流行音乐的大众文化的属性,它能够在一般社会公众心理中产生共鸣,并迅速地螺旋状的扩散开来。因此,音乐中承载的信息也会随着音乐的传播而得以被大众接受、理解并固化。

一、歌以咏志:历史时刻的符号记忆

199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的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恢复主权。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洗刷百年的耻辱,为完成祖国统一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由肖白作曲,靳树增作词,毛阿敏、谢津、胡慧中、孙浩等人演唱的《公元1997》一首具有代表性。歌词创作以祖国母亲为视角,回顾了百年前的离别,百年的思念以及对1997年的期盼,充分展现了祖国对香港的真挚情感。如果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抽象的艺术,那么MV就将会使音乐更具有视觉效果和具象表现。本首音乐的MV创作也别具风格,画面中以老电影的效果再现了旧中国经历的屈辱历史,同时在画面中还交替出现了中英谈判、兴盛的中国、回归倒计时等画面。这种时空交错的对比,凸显了音乐表现的张力,特别是群星在圆明园废墟上的实景演出,更是让人回味无穷。音乐独特的效果,在社会中迅速引起共鸣,在电视、广播、磁带、CD的音乐传播媒介的推动下,《公元1997》响遍大街小巷,人们通过哼唱、联谊活动、卡拉OK等各种形式参与其中。除此之外,由罗大佑于1997年创作,刘德华、那英演唱的《东方明珠》也同样以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歌词征服了无数观众,成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曲;由陈耀川作曲,李安修作词,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也是当年迎接香港回归的主题音乐之一,音乐一经推出就唤起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2007年,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由谭咏麟、刘德华等群星演唱主题曲《始终有你》,歌词朗朗上口、寓意深刻,社会各界的追捧,成为各大电视媒体争相播放的曲目。同样,为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有著名音乐人陈善宝、何煜森创作的《紫荆花开》,高度赞扬了香港人团结、奋进的精神,歌曲中回顾了回归二十年来的成就,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总体看来,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07年回归10周年,再到2017年回归20周年。流行音乐在社会意识形成、沉淀、固化、行动转化等各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流行音乐的大众文化属性和表演者们超高的人气,在香港回归的各项工作中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性和引导性效果,更是在香港社会稳定、凝聚力形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澳门问题从明嘉靖时期算起,历经400余年都难以得到妥善的解决。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中国政府便开始积极谋划香港和澳门主权问题的外交行动。从1986年至1988年,经过四轮会谈,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澳门主权交接仪式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成功举行。从此,澳门正式回到祖国的大家庭,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了迎接和庆祝澳门回归,中央电视台录制了大型纪录片《澳门风云》,该片主题曲采用了由著名作曲家李海鹰谱曲,容韵琳演唱的《七子之歌——澳门》。该歌歌词以七十多年前闻一多先生的同名诗歌作为蓝本,进行了部分改编。时年9岁的容韵琳用稚嫩而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唱出了浓浓的情意,令人潸然泪下,深深地感动了全体中国人民。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庆祝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歌声飘过四十年》特别节目,以音乐记录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演出中选择40首代表性的作品,采用原人原唱的方式重新演绎,《我的中国心》《难忘今宵》《天路》《常回家看看》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不仅让人们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心路历程,也展现出启航新时代、歌颂新生活、迈进新征程的热情与豪迈。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年的艰辛的历程。人民日报推出的建党百年主题MV《少年》,感人至深,产生了强烈共鸣,让无数“少年”追忆百年历史,向往美好未来。张杰演唱的《新征程》同样唱出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辉煌成就,曲中引用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是让人形成了历史和现实交错。此外,李玉刚演唱的《万疆》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该曲采用戏曲唱腔的方法,描绘了五千年辉煌历史和八万里壮阔山河。尤其是一句“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更是将人们的思绪拉到100前,感受到红船精神承载着的人民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

二、乐以抒怀:重大活动的宣传推广

1990年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一次综合性国际体育比赛。能否举办好亚运会,将世界的目光转向新中国取得的成果,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迎接亚运会,由徐沛东作曲、张藜作词,韦唯、刘欢演唱的《亚洲雄风》无疑是众多亚运歌曲中最为杰出,也是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一首。歌曲的旋律舒展开阔,高亢激昂,雄壮并充满活力;歌词采用了拟人、比喻、回环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奋进,表现了亚洲友好团结、物产丰富、意气风发等人文精神。歌曲立意高远,大气磅礴,是当时难得的一首好音乐。2008年的奥运会对于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历经百年的艰辛曲折,中国首次在全世界全方位地展现自己。奥运会的成果举办,在国际范围得到广泛赞誉,不仅完成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夙愿,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本次赛事中,除了体育比赛引人注目之外,开闭幕式中的音乐表演同样令人难以忘怀。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北京奥运会首次将新老媒体一起列入奥运会赛事转播体系,成为人类历史首届“网络奥运”。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100天之时,林夕作词、小柯作曲,群星演唱的《北京欢迎你》。整首歌曲,活泼热情,在画面上出现了故宫、天坛、长城、四合院、太极、火锅、拉面、鸟巢、水立方等场景,犹如平常百姓向友人介绍北京,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浓郁的文化魅力。歌曲中,“采用了极具北京特点的传统歌谣形式,配合民族传统乐器单弦的演奏。尤其是歌曲开头使用自行车铃声、大爷吊嗓子、晨练跑步、广播报时等北京人日常的生活中的声音作为非音乐声效更是别有深意。这些中国元素的综合使用,一方面展示了北京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的风采,又能使人感到亲切和朝气。”[2]《北京欢迎你》由内地和港澳台近百位明星参与演出录制,强大的阵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号召力,歌曲一经推出便在各大媒体频频播放,受众参与度普遍提升。歌词中蕴含的意向性表达内容在不断地反复中得以强化,为迎接奥运、宣传奥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的主题曲《我和你》由常石磊、马文和陈其钢作词,陈其钢作曲,歌曲颇有大道至简之风,歌词仅有42个汉字和33个单词,旋律悠扬而不失热情,凸显中国符号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国际风范,展示了中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人文精神。2022年的冬奥会、冬残奥会即将拉开帷幕。这是继奥运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大体育盛事,它不仅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兑现的庄严承诺,也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孙楠、谭晶演唱的《冰雪舞动》充满热情,将奥林匹克的精神和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世界命运共同体等融合一体,展现了一个富有责任、胸怀理想、心有大爱的大国风范。群星演唱的《我们北京见》更是巧妙地引用了部分《北京欢迎你》旋律与歌词,不仅对2008年奥运会形成了遥相呼应,更是再次对全世界发出诚挚邀请。此外,《北京》《踏雪寻梦》等音乐作品,也同样主体鲜明,风格多样,共同表达了对冬季运动的热爱。

三、感心动耳:公益活动的情感共鸣

20世纪80年代是非常复杂的历史时期。对于政治观点的争议也作用于音乐类型、风格及其社会功能的判断。虽然,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类电视剧的推动下,流行音乐的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就在意识形态领域,不少人对其还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1985年1月,为非洲灾民而举办的募捐义演——“AmericanforAfrica”在洛杉矶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吸引了包括迈克尔•杰克逊在内的45名著名歌手参加,他们共同演唱的主题曲《WeAreTheWorld》通过卫星向全球实况转播,获得巨大的成功,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同年,由罗大佑等人倡议的“《明天会更好》——献给1986国际和平年演唱会”在香港成功举行。1986年,首届全国百名歌星演唱会在北京举行,也成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这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对流行音乐的看法,社会普遍人为流行音乐不仅可以表现人们情爱和日常生活,也可以在社会责任、人道主义等理念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一首音乐创作完成以后,它就已经客观存在,但是如果不被人欣赏,或不能被人欣赏,或受众缺乏欣赏的能力,此时这首音乐是没有意义的。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形式,其接受面相对比较广泛,号召力强。基于此,继《明天会更好》后,众多的关注社会公益的流行音乐不断被创作和传播,号召人们对公益事业的关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受灾地区的一手资料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全方位报道,一幅幅图片、一篇篇文字、一幕幕画面无不震撼人性,不仅为救灾行动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全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国媒体积极营造的“信息环境”中,为拯救孩子牺牲的母亲,为保护学生奉献生命的教师,为实施救援奔赴一线的志愿者,为救灾行动不懈努力的战士这一系列感人的画面汇集成信息流,每一个中国人看了之后都为之感动,激起了强大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这些声音、图像、文字也成为音乐创作的源泉,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激励人们不断前行。5月14日,在央视的灾情新闻报道中,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朗诵了由著名词作者王平久创作的《生死不离》,此片一经播出就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著名曲作家舒楠次日连夜为该词谱了曲,并由成龙进行演唱,从而成为抗震救灾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歌曲。这首歌承载的全国各族人民对汶川灾区的庄严承诺“不放弃,不抛弃”,如此大爱无疆,也不断地激励参与抗震救灾的军民砥砺前行。2008年5月18日,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爱的奉献——2008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在此次活动中,《爱的奉献》《明天会更好》《相信爱》《但愿人长久》等音乐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全国人民对受灾群众的关爱、关心以及美好的祝福,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观众。流行音乐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唤起了人们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从地震灾区的信息认知到心理认同再到行为的转变,在4个小时的演出中,共募捐了15亿1400万善款。2018年5月7日晚,“爱的牵挂”纪念“5.12”特大地震10周年——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慰问活动在四川省绵阳市九州体育馆举行。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歌手张碧晨表演了由著名作词人陈道斌、作曲人何沭阳创作的主题曲《在你爱的牵挂里》,歌手张也与佟铁鑫演唱的歌曲《高天上流云》与《亲爱的中国》等节目。在此场演出中,无论是新创作的歌曲,还是重新演绎的歌曲,都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10年前的那场灾难,也带回到10年后的今天,更放飞到若干年后更美好的未来。2020年以来,疫情肆虐,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以艺抗疫”,从林俊杰、孙燕姿的《StayWithYou》,到华晨宇《你要相信这不是最后一天》,再到张学友、周杰伦、方文山的《等风雨经过》等流行音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支持抗疫工作。此外,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纷纷推出主题创作活动,形成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安慰受伤的患者,颂扬最美的天使、讴歌感人的故事,弘扬大爱的精神。

四、结语

流行音乐对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因此,会存在着文化适应性和调和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流行音乐传播的社会属性而言,曾出现过诸多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社会价值也逐步体现。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也是国家形象、民族精神表达的符号。流行音乐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庞大的受众基础,在社会重大事件的社会功能不容忽视。当前,流行音乐的发展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蓬勃发展,同时也出现价值缺失的现象,这也是音乐人普遍感到焦虑的问题。文化的创造与传播需要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重要时刻,音乐人应当以高度的自律性肩负起历史的责任,用音乐谱写华章,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美]希伦•A•洛厄里等,刘海龙译.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68.

[2]任婷,吴宪忠.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的篇章语言学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6):92-94.

作者:黄德俊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