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养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摘要:从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分析、工匠精神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有效策略三个方面,对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养路径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农业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1]。“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这是当今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凝缩提炼和现实写照[2]。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行业“工匠”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及技能训练的细微之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匠德、匠心、匠能”,使工匠精神得以代代传承。在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不仅可以引导教师扎根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农业行业发展,激励其始终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农业高职教师。

二、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分析

(一)部分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度不高首先,受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导致部分教师心理上就对“工匠”这个称谓产生了偏见,致使工匠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社会认同感。其次,高职院校有些教师忙于搞科研、参加各种比赛、争取各种荣誉,没有牢记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的初心,没有将自己所从事的教师工作上升为一种“业”的高度,由于忙于应付各种评比、比赛等工作,忽视了对自己从事工作应有的热情。最后,受经济市场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影响,对职业缺乏认同导致其对教师自我提升“工匠精神”缺少积极主动精神。

(二)学校忽视对教师的入职后培训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导致其在实践技能方面或多或少有所欠缺,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对入职后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或者培训流于形式没有专门针对“工匠精神”的培训内容。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并没有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也没有完全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影响了教学效果,进而对人才培养质量不能起到正面效应。

(三)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缺乏配套的保障机制教育部已经了关于职业院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主动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学校也制定了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校并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在经费上也不能完全支撑这项工作开展,并不能够满足教师企业实践时间五年内累计6个月的要求,但如果放开管理,又担心经费不够的问题。二是专业教师在学校不仅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管理实训基地项目、管理学生、申报各级各类项目等工作。有些工作要是短期在企业还没问题,但是时间过长就存在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绩效考核目标不能完成的问题,这些也影响了教师参加实践的积极性。三是教师参加实践的时间一般都是短期的,再加上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缺少实践经验。农事生产企业生产周期长,教师从时间和能力上不能短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导致企业对教师来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三、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培养有效策略

(一)加强舆论引导,重塑“工匠精神”这个工作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才可见效,一是从国家层面,加强舆论引导,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努力改变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那种务虚不务实的浮躁社会风气,重新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取向[3、4]。引导大众重视“工匠精神”,减少对“一夜暴富”“土豪”“明星八卦”的曝光率,增加那些为国家各行各业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学家、劳动者、民间匠人的曝光率,形成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并提供经费支持。二是在学校层面需要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各个环节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农业高职院校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未来的学习方式会是多样化的,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方式外,在线教学、短视频教学、微信授课等多种形式。这就需要农业高职院校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同时如何将枯燥的知识讲授变成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视频或动画展现形式,不仅需要教学设计也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能力。还有现在授课方式的改变,手机上移动学习发展迅速,云班课、雨课堂、云课堂等软件方便了教师采取“翻转课堂”的授课形式,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

(三)重视入职后培训,多管齐下培养教师工匠精神2018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指出: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意见指出,要将“工匠精神”列入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必修内容[5]。农业高职院校在教师的培养方面一定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校企合作、学生培养过程中,将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其中,激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提高自身的“匠德、匠心、匠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注重引进人才的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对于新进教师的规定要求,自2019年起,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除了有学历的要求外,还需要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6]。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职业院校师资力量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这就要求农业职业院校在对引进人才的考核评价中要有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指标,要保证职业院校新进教师各个都是精兵强将。在引进能工巧匠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工作,采取将技能大师、行业企业专家请进学校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授课,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在校教师进行培养。

2.重视培训工作,努力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既要注重新进教师的培养工作,也要注重原教师的培养工作,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次两次培训就可以完成。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是提高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特点努力构建完备的教师的培训培养体系,并将教师的教育培训作为常态性工作。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打造高素质师资团队,努力打造可以服务行业企业、区域经济发展的教师团队,努力打造能够提升学校竞争力的、促进农业高职教师培养的创新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求以及关于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相关政策的出台[6],都是培养教师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都为我们进行教师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必要条件,为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发展之路保驾护航。

3.搭建比赛和竞赛平台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结合专业实际开展和组织各种校内比赛,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级、校级的各种比赛,组成团队指导学生参加比赛。通过参加比赛的形式来以“赛”代练,以“赛”促练,最终达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培养工匠精神。教师通过参加信息化教学比赛,促进教师学习线上、线下教学方法,根据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制定合理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参加教学比赛,可以在比赛中学习其他参赛对手的优点,总结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作为指导教师要深入研究比赛的各项指标,还要针对这些指标进行创新思维,拓展自身和学生知识覆盖面,在遇到相关问题时,通过与合作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方法,可以提高教师解决问题能力和提升团队协作意识。

4.完善高职教师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工匠精神的培训,也需要有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制度保障是关键。在制定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时,不仅要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进行考核,也要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以此激励教师主动提升自我匠能,农业高职院校要根据农业行业特点,制定符合专业特色的考核指标,促进教师不断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晴.高职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困境与理性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5-10.

[2]李云飞.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本体追问、教育盲区及价值重塑[J].职教通讯,2017,(19):1-4.

[3]董雅华,蒋楚楚,刘铁英,周源源.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03):85-90.

[4]黄淑敏,刘晓丽,杨科,邱丙中,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有效性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1:49-52.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号)[EB/OL].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

作者:于强波 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