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耕地利用状况与保护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耕地利用状况与保护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耕地利用状况与保护路径

本文作者:代三几、吴柏清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旱地是炉霍县耕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广泛分布于全县的各个乡村,其次是水浇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也很大(见图2)。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近年来基本农田的调整划定工作已经完成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成果在农用地转用和违法用地查处等方面得到了初步应用。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国家做出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性决策,退耕还林力度不断加大。炉霍县大力实行生态退耕工程,规划实施期间,累计完成生态退耕3400hm2,占全县耕地减少面积的93.78%,但这项政策的实施也与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大政策产生了矛盾,造成了基本农田的减少。规划的作用是引导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不应该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障碍。

虽经“十五”期间的建设,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显出不稳定性,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生产条件仍然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森林草地生态系统严重恶化和盲目开垦荒地,广种薄收,重用轻养,粗放经营以及地震、暴雨等因素的诱发,自然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等山地灾害日趋严重。春早与夏旱相连,雨季偏迟,受灾地区溪沟断流,人畜饮水困难。

炉霍县地处“老、边、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收入渠道少,长期以来收不抵支,对土地的投入不够。基础设施量少质差,防灾抗灾能力弱,靠天种地,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强,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年久失修、损毁的多,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山高坡陡、耕地土层薄,加之降水偏少,雨季集中,极易形成面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有效性差,肥力低,土地生产力水平低。

农业技术和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上,传统、原始的生产方式还占主体,现代科技迟迟难以转变成现实生产力,仍表现出以传统经济为主体的一元结构特征。

由于其海拔均在3000m以上,热量条件差,年平均气温-2.0~6.9℃,平均年降水量370~750mm,水热矛盾突出,降雨时空不匀不稳,每年降水时间强度与农作物需水发生矛盾,低温霜冻与干旱因素造成对农作物品种、类型、熟制限制与制约,全县农作物均为一年一熟,品种单一,并利用轮歇方式来恢复地力,常年保有一定面积的休闲地,耕地利用率低。

耕作粗放,重用轻养的现象普遍存在,40%以上的耕地石砾含量超过30%。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耕作粗放,广种薄收,麦类作物多为撒播,种植养地作物少,施肥水平低,耕作手段落后,加之全年降水量偏少而年蒸发量大,致使土壤潜在肥力高但供肥性能差,耕地生产力不高,平均亩产仅为200余斤,为四川盆地内的1/4~1/5。

对策及措施分析

按照巩固和提高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严格耕地的保护和管理,努力提高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增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切实做好基本农田“五不准”: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化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除法律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外,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全县耕地85%以上的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在中等以下,属于中低产田土。这部分耕地肥力较低,宜种性窄,耕地质量差,产出水平低。应采取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有效面积。以中低产田造为重点,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实施耕地地力建设,进行土地整理,调整田形,增厚土层,提高耕地基础肥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建设农田工程,实施耕地培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制定补充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具体实施方案,建立耕地数量动态巡查和质量监测体系,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是我们的“生命线”,生产农产品需要土地,发展工业离不开土地,城市建设更需要土地。所谓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三层含义:①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②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③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土地集约利用,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节约集约用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据数量质量平衡的原则履行补充耕地的义务。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严格界定灾毁耕地标准,强化耕地灾毁情况监测,对灾毁耕地及时复耕。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培育和推广超级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实施休渔、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3.8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认证认可等服务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结语

耕地是以粮食生产为主要功能的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一种战略资源,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地利用中加强耕地利用保护,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这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不变目标。只有耕地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才能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满足社会粮食总需求,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让社会稳定发展。在耕地面积减少之势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要协调各种占用耕地行为,满足区域粮食供应所需耕地、基本农田保有量,在土地利用的同时实现对耕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