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旅游产业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本文作者:桑彬彬 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
“文化产业”一词的出现迄今已有60多年历史,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历史背景、经济发展过程、政府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各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也各不相同。尽管文化产业在不同国家尚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但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之定义,即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构成文化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由内容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和交易等环节构成的产业价值链。其中,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构成了文化产业的技术边界;文化内容以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体现,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化产品构成了文化产业的产品边界;经过创意构思、生产制作等环节后,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实现价值交换,则该空间范围就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市场边界;作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边界。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产业融合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渗透,逐渐形成融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通过相互渗透、交叉,逐渐形成新业态、新产业增长点的动态发展过程。
虽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都有各自相应的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和企业边界,但是结合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我们可以发现,在旅游产业中一些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企业,其本质属于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中有一些专门为旅游者提供参观、游览、鉴赏和购买产品的企业又发挥着旅游的作用。⑤这表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实际发展中已经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
1旅游与环境影响的相关系数
(1)国内旅游总人次与SO2的排放相关
系数-0.85466,国内旅游总人次与能源消耗相关系数很高且反向变化,说明旅游业能源的消耗并没相应的增加SO2的排放量,这种现象可能一是因为技术进步使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了,二是废气中的SO2排放含量通过废气治理来降低,这或许与近10年来中国增加了10倍的废气治理费用投入有很大关系。
(2)国内旅游总人次与生活烟尘排放量
相关系数为0.6937,可能是由于旅游活动带来的烟尘的绝对排放量低,在整个生活烟尘排放的比重不高而引起的。通过对国内旅游总人次与废水排放和废气排放的相关系数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旅游活动越频繁相应的环境污染就越大,不过10余年来也不断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有效遏制了其对环境的危害,解决旅游业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治理和技术的进步。
2旅游产业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绩效
旅游人次与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很大的关系,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环境的负担,相应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为进一步定量论证旅游活动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在旅游人次与生活废水排放量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假设的基础上,根据2000年以来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和中国环境统计数据进行函数模型拟合。休闲旅游人次增加与生活废水排放增长散点图分布特征几乎呈一条直线(除2002年以外),基于此,假设两者是线性函数关系,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X生活废水排放总量=0.162914Y旅游总人次+0.847747R-squared=0.991361S.E.=0.0237D.W.=2.0724回归分析证明:每增加1%的旅游总人次,就增加0.16%的生活废水排放量,按照2000~2010年中国旅游总人次年均18.6%的增长速度推算,旅游活动造成了生活废水排放高达2.97%的增长率,生活污水是旅游活动中排放最多的,增加了景区的环境压力,以及污水处理的成本,使景区环境质量降低了。为建立旅游总人次与COD和生活氨氮排放量的函数关系,首先假设在技术不变和废水治理不变的条件下,以2000年污水排放技术水平为基期(即单位生活污水COD和氨氮含量不变),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的同时,氨氮和COD排放总量也在增多。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因加大了废水治理的投入而减少了生活废水COD、氨氮排放量与实际统计生活COD、氨氮排放量之间的差额。基于污染治理费用投入增加额与COD、氨氮排放减少量之间的高相关关系,通过分析三者的散点图,以2006~2010年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结果为:R-squared=0.99672S.E.=4.034D.W.=2.4145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水环境的污染以及污水的排放是在所难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降低休闲旅游业对水环境的破坏。
摘要:研究目的:“十四五”时期,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并不断持续渗透到经济生活中,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消费者需求端变化明显,对定制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数字技术产品是当前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变革焦点,也为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而生的新业态,不断成为消费快速增长的领域,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体育旅游业供给、服务等发展模式是必然趋势。为此,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的战略背景,阐述体育旅游数字化发展背景契机和趋势研判,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期为体育旅游业数字化发展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数字经济;体育旅游业;趋势研判;推进路径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数字经济”“数字化”“体育旅游业”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以及其他网站查找、搜集学术期刊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为研究奠定逻辑基础。通过电话、走访针对体育旅游业数字化转型进行访谈和调查,为本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1)产业优化:“数字+”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通过转变生产与消费等环节打破体育旅游业在时空上的限制,将发展业态延伸到线上场景之中,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2)管理创新:数字治理成为新的治理要素。通过互联网技术丰富体育旅游旅游管理的决策模式,拓宽公民参与旅游公共事务的渠道,实现企业生产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推动产业组织管理实现由“线下”转移到“线上”的模式转变。3)价值渗透:数字技术通过精准预测提升顾客体验。基于物联网、5G、无线定位等技术可以有效整合用户消费痕迹数据以此获取顾客信息,为游客提供体育旅游资讯、运动项目推荐、景区虚拟体育旅游等服务,缩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鸿沟。4)资源重组:数字技术提升体育旅游产品服务质量。借助信息技术将数据作用于体育旅游产业运行流程的不同环节,推动产品与服务朝着差异化、定制化、精细化方向逐步变化、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创新、高附加值以及品牌建设,不断丰富完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打造与供给。
研究结论
1)以政策构建支撑体育旅游数字化转型的制度保障。在政策引领下建立针对体育旅游层面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强化体育旅游数字化治理水平。成立专门的体育旅游数字技术管理以及研发小组,并给予专项保障资金。推进体育旅游社会化协同治理,弥补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加强体育旅游产业监督体系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体育旅游市场监管、执法水平和投诉处理能力。2)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体育旅游服务供给体系。加强数字化体育旅游景区内公共电话网络、无线网络、数据网络拓扑结构硬件系统配置以及无人零售智慧商店、人脸识别闸机、无人扫路车等智慧应用设施。建立体育旅游景区内云计算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库、大数据平台、区块链等数据系统,依靠移动通信技术转变营销模式,实现由线下到线上、由PC向移动端转变。3)以数字化人才培养满足体育旅游业发展需要。高校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数字技术、数字知识的基础理论知识,弥补数字化人才鸿沟。骨干企业应依托数字化发展较高的区域搭建体育旅游数字化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建立数字化发展高端智库。体育旅游景区内管理经营者应主动求变,优化数字化转型下员工培训体系,提升智能化素养。4)以数字化资源推动体育旅游市场提质增效。依靠大数据打造体育旅游业发展底座、区块链技术构筑体育旅游业复合架构、推动人工智能开拓体育旅游新发展空间以及通过5G技术提升体育旅游服务质量。5)以数字技术赋能“一带一路+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政策沟通积极对标国际数字经济发展规则要求,完善电子商务、跨进电商、赛事运作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拓展跨国合作的PPP模式,以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积极开展体育文化展览与交流、鼓励沿线城市和国家赛事申办等探索数字科技创新新模式。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载体,在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实现“沿海、内陆”协同开放发展,打通府际关系,消除产业融合壁垒,推出在线预约、完善产品服务市场化、国际化配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体系,对于投资体育旅游业的企业给予贷款优惠。
作者:曾玉兰 沈克印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扶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逐渐成为许多中上层阶级家庭不可或缺的娱乐休闲活动,旅游经济也成为国家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然而,2020年肺炎疫情下,以旅游、餐饮业为代表的经济产业指数出现严重下滑,难以振兴。为将来旅游经济产业早日恢复,本文以过去十一年的旅游产业影响因素为指标,进行分析,并简要提出对未来局势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经济;经济发展影响;旅游产业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近几十年,旅游业一直是我国明确提出扶持声明及重点发展产业。二十多年来旅游相关产业蒸蒸日上,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游客人次达到6006百万,国内旅游人均花费达到944.7元,人次相比十年前增长了两倍,人均消费则是翻了一倍;而2019年国际旅游总收入为1312.54亿元,十年间增长稳定,每年增幅渐涨。然而,2020年肺炎疫情爆发,对众多产业属实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旅游业便为受到重创的产业之一。受疫情影响,人们足不出户,旅游航空、旅游餐饮、旅游住宿等子产业每况愈下,半年内不少相关企业接连倒闭。据中国旅游报社数据显示,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损失预计超5000亿元,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在对国内消费者疫情后首次计划旅游形式的调查中显示,无旅游计划的消费者占三成左右[1]。在目前“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对旅游经济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恢复旅游经济为目的,为旅游产业提供过去的经验、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避免未来不必要的损失[2-3]。
(二)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通过对旅游经济相关指标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了解并揭示不同指标与旅游经济结果的相关度、变化规律及影响趋势,借以达到正确解释其相关性的目的,并对未来旅游经济发展形势作出一定预测。因果分析法:包含很大的主观印象。旨在分析旅游经济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用于认识各个因素内部的相关性,从而达到从个人主观上减轻多重共线性影响的目的。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旅游经济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研究对象的本质。
二文献综述
(一)经济发展因素国民经济的社会化、工业化和现代化,都属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因此,经济发展涵盖面十分广泛,从各个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且经久不衰。由于在此节点,主要目的为通过总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筛选出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关键因素从而实现理想的回归模型效果,故不对经济发展面作过多赘述,主要从产业本身和区域经济指标两个角度进行文献提取,并对旅游经济角度单独进行分析。1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从产业的角度出发,以姜泽华、白艳(2006)关于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因素分析为例,影响的关键有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制度安排与资源供给四个方面;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将周春山等人(2017)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作为重点参考,有区位特征、区域发展政策、外部环境变化等几个因素相互制约并影响经济发展。2旅游经济影响因素郑列、宋艺(2019)通过对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变化的分析,认为主要影响旅游经济的有四个方面:社会经济条件、相关产业状况、旅游经济产业规模和政府要素;吴志才等人(2020)在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分析中,默认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旅游目的地节点中心性以及点度中心度为主要旅游经济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通过文化消费的研究综述,分析了旅游文化消费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加强旅游文化消费的策略。
关键词:旅游文化消费;机制;策略
1文化消费研究综述
我国最早的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见于80年代中期。如陶冶等(1985)在《上海城市家庭文化消费现状及分析》一文中,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当时上海家庭的消费构成,指出文化消费取决于家庭收入和生活费用的开支。任红葆(1986)《文化消费简论》中,对文化消费的渊源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早期的这些研究,是我国文化消费研究的开端,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人民收入增加,开始有了一些文化消费,早期的这些学者从概念、构成、影响因素等对文化消费做了一定的研究,形成了早期研究的成果,但早期的研究由于时代背景约束,研究没有深入。进入90年代,我国的文化消费开始大量增加,也促进了学者对文化消费的关注。如施涛(1994)《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规律探析》中,比较全面的分析了文消费的特点和规律,从文化消费的范畴、概念、特点对文化消费有了一个全面分析。研究也从综合研究开始细化,如鲁礼华(1995)的《论精神文化消费的特点、功能及引导》,从精神文化消费的角度,全面剖析精神文化消费。张启亮(1999)《文化产业是21世纪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地位。90年代,每年都有几十篇文化消费的研究学术论文,从多个角度,大量论证了文化消费,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是,理论程度还不足,深入程度还不足。进入21世纪,我国文化消费开始爆发,相互研究成果也进入了一个爆发的阶段。如王亚南(2011)《全国乡村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测评———“十五”以来各地景气指数排行》一文,研制推出“全国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评价体系,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生产的发展成效进行可加验证的量化评价,具体检验文化消费民生需求增进的实际效应,已经用数据比较深入的开始进行乡村文化消费的研究。韩海燕(2012)《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运用1993~2010年城镇居民的相关数据在eviews6.0做了具体的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性,但也发现在经济转型期,文化消费在供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从而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吕寒(2013)《城镇居民分项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基于2002-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2002-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心理账户的视角,考察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分项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发现工资性收入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为正的“乘数效应”;财产性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为正;经营净收入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转移性收入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可以看到,当前我国文化消费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比较深入的阶段,不仅成果丰富,而且多角度,多数据分析。
2旅游文化消费运行机制
作为客体的文化产品与作为主体的人———文化消费者相互作用,客体对主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对主体产生一定的效应,使客体为主体服务,同时客体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化产品由于能够满足主体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具有价值。文化产品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实在的、物质的;一种是无形的、观念的、精神的。文化产品的价值是多要素的统一: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意识与存在的统一;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因而也是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文化产品的价值体现在文化产品作为客体与作为消费者的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客体对主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对主体产生一定的效应,使客体为主体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说客体(文化产品)对主体(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具有价值。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主体发现、感知、体会、理解、认识、评价,从而对主体产生积极效应,为主体服务,促进主体发展、完善,使主体更美好,这就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因此,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我们把握文化产品的价值,不仅要认识他的内在价值,而且要把握文化产品的潜在的价值,如: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学术价值、道德价值等向社会实践效益的转化。这种转化就是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实现。它具体表现为,促进了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人们在思想道德、精神风貌、智育和文明行为方面的发展。
3加强旅游文化消费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