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SWOT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通过梳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对其进行SWOT分析,从资源和发展价值来探讨贵州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具备的可行性,并提出贵州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以期为贵州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旅游;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SWOT分析法
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和旅游产业二者进行深度融合而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体育产业能为旅游产业提供独特资源,而旅游产业则能为体育产业提供发展动力。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17个少数民族世代生活于此并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若要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最优路径便是将其与旅游产业联系起来,创造新的发展点。近年来,贵州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已经打响了“多彩贵州”宣传名片,在旅游业上取得了历史性进展。2020年底,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会议公报明确表示,在“十四五”时期,要将贵州建设成旅游强省和民族特色文化强省,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前如何将体育和旅游产业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以及给出其发展对策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梳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进行SWOT分析,并终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1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分析
多民族的贵州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而这种文化是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多民族共存的大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独特的贵州特色风格,蕴含着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是贵州多彩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7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布贵州全省,而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数量众多,并且范围广泛。按照项目属性进行分类,可分为竞技类项目、娱乐类项目和节庆习俗类项目(见表1)。与此同时,各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之间又求同存异、相互融合,如各族都有舞龙、舞狮,从形式上来说,这些项目都是在音乐中完成的各种动作,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因此,贵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有多样性,又有兼容性。
2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可行性分析
旅游产业为体育产业提供发展平台,而体育产业能为旅游产业带来更多需求,二者相互促进。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沟通,创造出了独特的传统体育活动,如土家族的莲花十八响、壮族的投绣球、水族的打手毽等,各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时代特征,能够为贵州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资源的支撑与保障。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改变,一系列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使贵州拥有适宜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外部环境。由于旅游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对游客的吸引力是其发展的命脉,传统的名山秀水浏览、体育赛事观看、公园景点打卡等固然能激发起一小部分游客的兴趣,但绝非发展的长久之计。随着人们旅游品味的不断提升,单一的旅游产品必然要向复合型产品转变,而体育产业本身具有趣味性、参与性、冒险性等特点,正好迎合了游客的需求,具有成为热门新型旅游产品的潜质。加之国家早在2009年和2010年就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了产业融合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将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发展体育旅游能够助推地区经济发展,也是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具有多重价值。一方面,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地区多为贫困、偏远地区,发展体育旅游能够深化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不仅能缓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直不容忽视,将世居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不仅是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一种展示,更是对其的保护和传承。综上,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再配合贵州省政府及上级政府的发展政策,贵州在未来发展体育与旅游融合产业是具有可行性的。
3.1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3.1.1天然优势:自然环境优越,少数民族资源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仅为当地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更为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地理环境独特,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在思南、赤水、苗岭等地均有国家地质公园。加之当地气候舒适宜人,近年来成为了热门康养旅游目的地之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更将产生奇妙的化学效应,成为产业发展的一道亮点。自国家于2013年印发《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工作的意见》至2020年底,贵州共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13个,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同时也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造了多元的民族文化环境,有的少数民族活动通过网络逐渐被大众熟知,而有的民族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种交融之中产生的特殊美,吸引着外地游客。3.1.2产业优势:旅游业方兴日盛,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我国西南地区各省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贵州已成功打响“多彩贵州”品牌,成为国内热门旅行地之一,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指出,未来贵州省将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战略举措,积极探索山地旅游发展新路,推动旅游业实现持续“井喷式”增长。2020年五一假期,贵州省旅游收入达94.8亿元,位列全国第四位。而2021年清明假期,贵州省脱颖而出,累计接待游客152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12亿元,旅游业发展方兴日盛。道路通则百业兴。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说,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交通。曾经的贵州“地无三尺平”,严重阻碍了当地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因而经济长期处于落后水平。党的“十九大”以来,顺应时代发展,贵州出台《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五年决战实施方案》和《交通运输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有关工作通知》等政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的有利保障。加之科技进步,各类工程技术革新,贵州山高峡深的地形不再是修路搭桥的阻碍,省内建成多条高速公路、铁路,辐射全国多个地区,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3.2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
3.2.1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步晚、水平低产业的发展需要在遵循一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慢慢适应社会,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自然会激发当地人们对其不同的需求,这就影响着当地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和视野。近年来,贵州的旅游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得越来越好,但当地的发展观念却还停留在陈旧的经营模式中。其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形式内容单一,多以观赏为主,使得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缺少活力和吸引力。加之很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很强的区域性,如黔东南流行跳芦笙、遵义地区流行独竹漂、黔西南流行竹竿舞,项目在当地开展火热,而在其他地区却缺少知名度。甚至有的项目难度过高,难以在大众中开展,也就造成了群众基础薄弱。这样的趋势将会严重阻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3.2.2人才匮乏,导致少数民族资源整合程度低,缺少竞争优势体育旅游行业需复合型人才,当前这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同时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使得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理念较为陈旧,相关的配套资源也不够完善,相关体系更是尚未完全建立,因而难以形成一条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链。当前在体育旅游产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却各自为营,体育产业的经营者主营活动与赛事,忽略了游客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而旅游产业的着重平台建设与宣传,忽略了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陷入同质化竞争。长此以往,游客在少数民族地区根本无法接触到真实的传统体育项目,更不用谈品牌化打造,甚至在与周边多民族省份如云南、广西的竞争中都难以突围。
3.3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3.3.1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提出,为发展体育旅游培育了生存土壤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多变,我国发展环境也面临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纵观国内大势,各行各业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时刻立足国家战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奋勇前进。国家在2017年和2019年相继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在倡导国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战略。然而体育旅游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是一种集趣味性、参与性于一身的健身方式,既顺应了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要求,又满足了国民健身娱乐一体化的需求,产业融合前景广阔。同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属于贫困偏远地区,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这些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块“硬骨头”。贵州旅游业“井喷式”发展难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的尴尬,若能结合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在此发展体育旅游,不仅能够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推进地区经济发展,也能够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提供平台,是全面推行乡村振兴的实践需要。3.3.2体育、旅游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其融合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实现“旅游+”多元融合,长期以来都是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对于多民族聚居的贵州来说,因地制宜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推动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荣的路径之一。为此,国家和贵州省也制定并颁布了多项文件法规(见表2),这些政策文件相继推出,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4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威胁
少数民族人民价值观转变,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威胁。闭塞的环境是把双刃剑,虽然它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处于落后水平,但却使之得以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等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们追逐利益的行为越来越突出。为了改变生活环境,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边缘化甚至排斥传统民族文化,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威胁。产业融合过程中难以平衡原生态保护与商业化开发之间的矛盾,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威胁。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贯穿资源开发利用的始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得以自然发展,受到外界影响较小。然而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西方文明、现代化文明涌入生活,使得原本就处于边缘地带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为了迎接强势文化带来的挑战,大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被粗放式开发,严重脱离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而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一味迎合市场,丧失了其民族文化韵味。因此,如果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势必导致原有的民族文化变味,这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绕不开的问题。
3.5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SWOT矩阵
贵州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其拥有丰富资源优势的同时,经济基础、宣传、品牌、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投入与产品研发成为当前发展中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十四五”时期,在贵州建设成旅游强省和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定位下,贵州省政府出台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将给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带来良好机遇(见表3)。
4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4.1深挖体育旅游市场
产业融合离不开国家和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当前政府政策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要在旅游业中展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并且使旅游业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深挖旅游市场,才能打造体育旅游产业融合最强效果。4.1.1打破区域限制,提高产业融合力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可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其他体育文化的冲击下自我革新,打破区域限制,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良好的环境下推广,能够创造出两者融合最有利的市场,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价值。4.1.2在突破传统局限和保护体育文化特色之间寻找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代价值观不符,这就需要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创新和改进。因此,对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加其功能性,不能只停留在娱乐层面。尤其是对游客来说,花钱旅游是为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并非观赏。
4.2打造体育旅游品牌
两个不同的产业在融合的过程必定会产生问题。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业中抢占一席之地,就要进行品牌打造。在商业社会中,品牌的构建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使产品的价值得以延伸和延续,体育旅游产业也应打造相应的品牌,使之产生品牌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贵州省少数民族旅游现状的了解,要想打造一个好的体育旅游品牌,首先,就是要培养专门的体育旅游管理人才,这是传统体育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如在当地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专门设置相应的课程,为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挖掘和传承培养相应的人才,进而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其次,要丰富宣传途径,在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共享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宣传是必须的。应当合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创设网站平台是基础,还要采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搭建宣传矩阵,才能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向往,产生兴趣,提高动力。
4.3优化体育旅游项目
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产业的“井喷式”发展,其旅游特色项目建设也步入正轨,尤其在山地旅游方面,贵州以户外运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境内占比92.5%的山地和丘陵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洞穴探险、山地骑行、水上运动、攀岩等特色业态,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前景无限。以此为鉴,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与旅游的融合也能从中获得启示。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特色活动。市场需求决定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当前应该重点发挥各民族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向往传统文化的人,增加消费人群,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突出地方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挖掘要能在最大限度的、保留本真性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利用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机会,巧妙地与当地旅游产业相结合,充分调动游客参与积极性,形成口口相传的品牌效应。三是要提高传统体育项目的娱乐性和参与性。随着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绝不仅限于走马观花似的欣赏,而更多的是参与其中,体验民族传统体育的乐趣。
5结束语
随着贵州旅游业不断向多样化、创新化的趋势发展,“体育+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必定拥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并且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有很多,关键看能否结合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为贵州的旅游业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促进贵州地区经济发展。
作者:王红志 胡小勇 张海斌 单位:贵阳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