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浅析

[摘要]全域旅游是我国新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核心战略,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中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进行了案例探讨。研究表明,全域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二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该重点关注乡村性和地方性,拓展乡村旅游的地理界域、做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构建乡村旅游文化高地等。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袁家村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我国进入新时代,在旅游业发展中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乡村旅游业未来如何优化升级,如何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摆在理论研究者和实务操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有学者指出,应呵护“姆庇之家”,重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理念,以使得人们“尊严地旅游、诗意地行走”[1]。因此,基于全域旅游大背景,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路径,对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更好地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来全面关怀和呵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更好地展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大趋势,就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二、文献回顾

我国全域旅游自2016年实施以来,理论界展开了较为紧密的研究。全域旅游契合了我国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抓手,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2]。因此,全域旅游理念的推广和实施,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正确途径。近年来,学者们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进行了结合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如全域旅游本质上是旅游需求细分化基础上的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方式,强调目的地社会均衡发展,更注重全旅游产业的变革,是一种促进包含景区精品化建设的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理念[3]。全域旅游理念中的全产业链模式对旅游产业增值和产业融合、各环节无缝对接和旅游资源整合以及调整农村产业构造和优化产业升级、推动全民参与经营等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4]。我国旅游业步入新时代,需要重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应坚持“基于地方性,以脉立相”的原则,确立旅游目的地开发风格、品格和性格,让旅游现象的发生牢固建立在具备地方性而展示的差异性基础上,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全域旅游有助于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5],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6]。基于这些研究,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予以说明:一是从地理界域维度来看,全域旅游需要消除景区内外差距,追求城乡互动、部门整合、区域内外联动等,推进旅游区域的大发展、形成大开放。其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在于,乡村旅游需要不断进行区域内外协调,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二是从产业发展维度来看,全域旅游强调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跨界融合的“旅游+”,通过“旅游+”延伸产业链,发展各类新兴的旅游业态,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全时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此,将乡村旅游业培育为区域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或动力产业,实施“旅游+”发展策略,推动旅游产业与一二三等产业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美化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美丽生态环境等,以创造更多的旅游财富和生态福利,为游客和乡民留住乡愁,实现乡村的持续性发展;三是从特色文化维度来看,全域旅游强调推动区域旅游特色化发展,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实施旅游品牌驱动战略和创造旅游发展新引擎。因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挖掘,这种“地方依恋”和“乡愁”,才能够形成对广大游客的真正吸引力。总之,全域旅游的内涵与特性,符合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积极进行全域旅游实践,有助于乡村旅游不断升级优化,推动乡村旅游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迈进。本文将以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予以佐证。

三、袁家村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一)袁家村旅游发展基本状况

袁家村地处关中平原,渭河之北,干旱贫瘠,资源匮乏,是个只有62户286人的小村子。历史上也是个“点灯没油、耕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烂杆村”。20世纪70年代在老书记郭裕禄的带领下艰苦奋斗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经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春风,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成为了陕西省著名的“小康村”。但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集体经济萎缩,21世纪初袁家村逐渐沦为了一个空心村。在此背景下,2007年新的支部书记郭占武超越陈见,大胆创新,提出了以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与一般乡村旅游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人造景观作为吸引核不同,袁家村乡村旅游从村民日常生活中挖掘资源,从乡村习俗中挖掘资源,以恢复关中民俗,重建乡村生活为旅游吸引核,打造了独具一格的目的地景区,并不断创新,形成了袁家村品牌效应,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其发展代表性历程如表1所示。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袁家村里汇聚了千余创客,吸纳了三千多人就业,带动了周边数万农民增收,其2018年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愈3.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十万元以上,村民财产性收入更是成倍增长。如今的袁家村从“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村”、中国最美乡村、文旅特色小镇,享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等殊荣。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现象,引发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二)全域旅游下的袁家村旅游发展分析与启示

被誉为“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成为了中国乡村旅游的样板,也形成了“袁家村模式”,其成功经验引发了学者们的大量探讨。但是综合地看,从全域旅游的视角进行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将结合全域旅游内涵进行袁家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解读。首先,从地理界域维度来看,袁家村旅游辐射带动区域不断扩大。从早期的62户286人的小村子的地理区域,随着农家乐的大获成功,适应旅游业的扩大规模需要,袁家村自身不断进行着乡村旅游空间的拓展,从早期的康庄老街,随后的作坊街、小吃街,以及后来的酒吧街、艺术长廊、回民街、祠堂街、书院街等[7]。同时,政府也加强规划引领。2010年礼泉县委县政府从空间布局和规划引领上,将袁家村确定为城乡一体化试点村,实施烟霞镇、袁家村镇村一体化建设。2013年在袁家村成立袁家社区,推动“一村带十村”战略,进行区域的一体化建设,破解了休闲度假空间扩张和服务保障难题。2016年将袁家村列为市级城乡一体化调研基地点。并且在管理服务上,设立大袁家景区管委会,县政府牵头,县旅游、农业、交警、食品、安监、消防等多个部门联手,进行管理体制的优化,这些都体现了全域旅游发展中的地域开放协调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要求。其次,从产业发展维度来看,袁家村旅游产业主导作用十分显著。袁家村以乡村旅游产业为突破口,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袁家村品牌价值也更加凸显。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逆向发展,即通过第三产业做大做强直接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从手工作坊到加工工厂再到连锁加工企业,让第二产业围绕第三产业走;第二产业发展中不断增加对优质农副产品原材料的需求,进而形成了遍布各地的种养殖基地和订单农业,进一步促进了第一产业规模的扩大。最终实现了由三产带二产促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和良好循环,创造了乡村产业“逆向发展”的新模式。并且,面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利益格局变化,袁家村人用股份合作方式予以调解,逐步平衡了村民与商户的利益关系,确保了袁家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又兼顾了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对袁家村可持续发展尤为关键[7]。袁家村这种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栖化和决策民主化的做法,促进了自身的良性发展[8]。第三,从特色文化维度来看,袁家村旅游的关中民俗文化最为关键。袁家村在许多专家实地调研认为根本不具备搞旅游的条件下,却大胆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都市人的乡愁情结为根本,从关中农业、农村、农民生活中挖掘资源,恢复关中民俗,重建乡村生活,以此为旅游吸引核,形成了乡村旅游的超级IP,打造出了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目的地景区,实现了成功。正如袁家村人自己所说的,袁家村卖的不是教科书意义上的景区,而是乡村生活,是村民日常的、自然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的展示,具有了鲜明的关中农村特性,是真实的存在,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这种特色文化最能够打动周边都市居民的内心,也是乡村旅游成功的内核。许多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乡村建设,偏重于硬件设施的完善,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具有公共性,对乡村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将成为扭转乡村空心化格局、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9]。因此,从全域旅游发展来看,袁家村守住了关中乡村文化,从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借助特色文化的引领推动了袁家村旅游的发展和乡村的振兴。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体判断袁家村的发展是比较成功的,而且符合了国家全域旅游的方向和要求,并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做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文对全域旅游下的袁家村旅游发展的分析与启示,为了实现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出发,有以下对策建议:

(一)拓展空间布局,积极扩大乡村旅游的地理界域

乡村旅游从大类上可以划分为都市依托型和景区依托型两种,不管哪种形式在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中,都要有打破区域分割、行政分割以及各种制约,着力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构建开放的发展空间,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优质生态环境等,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的转化。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不断创新与变革,形成部门协同、多措并举、整合发力的联合管控与共建共享机制,特别是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适应智慧化时代的要求,做好智慧乡村旅游建设[10]。以此实现旅游信息同步共享,来加强旅游体验个性化、旅游服务智能化与旅游管理数字化,助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旅游供给,积极进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旅游从关注“吃、住、行、游、购、娱”,到朝着更关注“商、养、学、闲、情、奇”的方向发展,因此创新旅游供给十分必要。旅游业属于无边界产业,属于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通过“旅游+”进行产品业态创新,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空间,更好地满足大众化和个性化旅游时代人们的乡村旅游消费需求。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依赖于很多行业的大力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功能也可以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通过乡村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1+1>2”的产业效益,推动乡村旅游朝着全域旅游的要求发展。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发展要做好利益相关群体的关系协调,特别是激发村民的主动参与性[11],保证村民、村集体、外来投资者等利益均衡,配合好行业监管以及政府管理等部门的服务监督,从而追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之间的平衡,保证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健康平稳。

(三)彰显特色文化,积极构建乡村旅游文化高地

当前乡村旅游的同质化严重的背后就是特色文化彰显不够,而这是乡村旅游的内在根本。全域旅游要求一切资源均可以从旅游角度进行开发,比如时间、空气、民俗等,这种思维不同于以往的景观旅游开发思维,对广大乡村地区发展来说尤为重要。乡村旅游的特色,在于让旅游者感觉到乡村之美、乡村之幽和乡村之香,可以让游客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到甘甜的水、吃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体验到乡村农耕文明以及地区文化风俗、领略到乡村地域民居特点等[12]。通过发展乡村特色文化,让都市游客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过程中,更加记得住乡愁,从而形成深深的依恋,得到心灵的释放。因此,乡村旅游要注重乡村性和地方性,坚持农村、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和挖掘地域文化旅游资源,从特色文化方面打动游客内心,通过经济力和文化力的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点,涉及内容较多,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乡村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展开,并结合全域旅游的要求进行了探讨。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如乡村旅游包含的创意农业、旅游扶贫、美丽乡村、休闲农业、传统村落以及乡情乡愁等展开,并考虑定量方法的运用,以深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和形成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对策。

作者:张武康 吕嘉欣 芦子含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