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颐和园资源管理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论颐和园资源管理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论颐和园资源管理对策

颐和园是一座大型的山水园林,在整山、治水、造园、建筑、绿化、文学、历史、艺术等诸多方面,堪称一座综合型博物馆。它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汇南北园林之精华,规模庞大,保存完整。颐和园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最高造园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创造水平,在世界造园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

颐和园资源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颐和园的修缮工作日益规范化,系统化。但我国遗产地商业化、人工化和城市化的现象泛滥,对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了极大威胁。北京的遗产保护更是面临着生产发展、人口增加、高楼迭起、城市膨胀等问题。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近10年的报告,绘制出颐和园所受危害程度的变化曲线(图2)。由图可见,从2005—2010年,颐和园所受的危害呈增加趋势,2011年有所回落。颐和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自然威胁、管理体制、旅游压力、商业严重、城市发展等。

1自然因素威胁

颐和园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建筑物本身构造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基础下沉和破损,以及墙体出现裂缝或坍塌、木构件虫蛀、变形等险情[2]。一些汉白玉的栏板、望柱等珍贵的石刻表层,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现象。现今,颐和园周围大量的湿地和稻田已经不复存在,其周边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些年来,北京地区持续干旱少雨,昆明湖湖底在冬季多次出现干涸。2010年2月,霁清轩南侧园墙在雪天发生坍塌。此外,颐和园还面临诸如大气、水质及噪声污染等环境威胁及酸雨、火灾等潜在问题。

2管理体制不完善

颐和园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北京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最多的城市,遗产项目分别隶属于中央、市、区(县)等不同系统领导,在管理上缺乏统一的遗产管理标准,未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法规建设上,保护世界遗产的专项法律,特别是对城市中、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性法律相当滞后,法律层次较低。总结世界各国保护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的经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建立相关健全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来约束管理者、游客、监督者的行为[3]。

3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与成熟促进了社会各个层面的进步,旅游环境更加整洁规范,服务日趋完善,旅游商品创造出经济财富,然而在促进旅游经济的同时,给园林旅游单位不断增加着压力[4]。2012年5月3日中国旅游行业中国旅游百强城市排行榜,北京市以2.1亿人次位居第三位。在4月17日的第二批“中国旅游百强景区”名单中,北京上榜7个景区,其中5个为世界遗产地(表2)。颐和园以年游客接待量1160万人次位列第四。游客集中分布在几个区域,对路面、门槛、石阶等建筑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颐和园品牌效应强势,如何分流减缓旅游压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4商业化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宾馆、饭店等借旅游开发之名纷纷进入遗产地,过度的商业开发和利用使颐和园充满商业气息。园内商铺过多,小商贩到处向游客兜售商品。据调查,颐和园南湖岛、东堤、文昌阁、知春亭、德和园、长廊、石舫附近等均建有商店,苏州买卖街也俨然成为商业一条街。昆明湖上过多的游船使整个昆明湖酷似水上公园。另外,由于历史原因,颐和园至今仍有如意馆、升平署、军机处等19处历史建筑被外单位使用,占到颐和园总面积的近8%,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5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表现在人口过快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2000—2010年的10年间,北京市人口从1382万增长到1961万,年平均增长量为57.9万(其中2009—2010年人口增长206万)[5]。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化的迅速扩展,颐和园周边突起的高层建筑已经造成对颐和园视觉景观环境的严重影响,破坏了万寿山东南方向开阔的视野。2003年曾计划在东宫门广场东北角建设中国移动发射塔,在颐和园西墙外建玉泉高尔夫练球台这些超高、违规的构筑物。海淀区重在建设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如何处理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迫在眉睫。

颐和园资源管理对策

遗产资源管理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科学管理、立足保护、适度开发是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应多借鉴吸收国外经验,在思想、方法、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世界遗产的科学管理模式[6]。颐和园可构建可持续发展系统(图3),科学规划管理。

1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保护法规

北京拥有6项世界遗产可把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建立北京地区统一的遗产管理机构。管理者要从城市整体文化战略的角度思考定位,加强各遗产地之间的交流合作,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构建以《世界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遗产法律体系,使遗产保护有法可依、规范管理。明确公众的社会监督权利,把遗产管理者、游客、监督者的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7]。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人才,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建立具有世界遗产保护标准的规范管理准则。

2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监测机制

加强对颐和园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明确管理主体,强调规划管理,设置专业队伍,实行分类分区定人定任务的管理责任制。设立专项保护经费,通过公众、社会捐赠、遗产地部分收入等多重渠道筹措专项保护经费[8]。完善防灾、减灾机制,开展数字化管理建设,建立遗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加强对遗产保护情况的监测。2012年4月12日,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成立,该中心将通过对遗产本体、环境因素、人为活动、保护管理体系等4方面监测,建立立体监测预警体系。

3严格划定保护区,分级保护

按照申报文本承诺,实行分级保护管理。保护总范围为颐和园大墙外3km区域(图4)。核心区以围墙为界,以内实行严格的绝对保护。撤去园内过量的商户,并对其适当改造,统一管理。尽快收回其他单位占用的颐和园建筑。积极开展系统性整修工作,在院内开展环境安全调查,加大基础性工作养护频率,加强区域巡逻与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和监测,排除安全隐患。缓冲区包括西苑及玉泉山等,应严格限制建筑规模和形式,用地规划、开发建设以及环境改造应受严格审查控制,只准进行绿化和修筑消防带,不允许任意添改原有建筑。2004年为保护颐和园,拆除了西北旺至红山口的高压线塔,改走地下。外围区的建设内容、布局和规模要符合城市规划、建筑体量、高度、材料、色彩及环境方面要求,以不影响颐和园景观为出发点。

4挖掘遗产功能,加强遗产教育与培训

世界遗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科学、教育、旅游、文化等方面[2]。因此,世界遗产地并不仅仅是旅游的体验,遗产的管理者应思考如何让游人在参观遗产地的同时也感受到科学、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遗产价值,体验遗产旅游的内涵,让遗产资源发挥其特有的功能[9]。颐和园可作为教育基地,为园林、建筑、摄影、美术、历史、风水、宗教等学员和爱好者开辟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平台。鼓励教育机构在学校设置遗产相关专业,培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专业修复技术人员并加强对导游队伍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真正发挥遗产知识传播者的作用。

5适当恢复景点,开展遗产旅游

世界遗产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源,世界遗产地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遗产地所无法比拟的[10]。鉴于世界遗产地对游人的特别吸引力,在世界遗产地开展可持续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11]。颐和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后山仍有多处小园林景点,现在许多已成废墟,这些遗迹是颐和园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考虑恢复赅春园、味闲斋、花承阁、云绘轩、绮望轩和看云时起等小景点及颐和园周边的历史景观环境,既可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使建园之初的整体思想得以完美体现,又可实现游客分流,减轻旅游压力。

6提高全民对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由国家文物局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的《2010中国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及现状调查报告》于2011年初公布,报告显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有所提升,但仍停留在较低水平。因此,政府要积极创新宣传手段,不断加大对公民的宣传教育,尤其是对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遗产保护意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遗产知识普及活动,为公众提供提高认知率和参与率的有力平台,从而提高全民对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结语

全球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战略正在向多元化、全面化和综合化发展,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9]。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排斥对其合理利用,处理好保护与利用、学术研究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就能得到可观的回报[12],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在颐和园资源保护与历史名城经济建设以及旅游开发中,遵循“保护是前提,发展促保护”的原则,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进行[13],用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严格要求,使北京颐和园成为我国遗产科学保护与管理的典范。(本文作者:王晓玲、范文静、孙克勤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