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旅游产业集聚研究综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截止到目前,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相对较多。根据文献研究内容,笔者具体将文献分为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辩证、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集聚模式与集聚机制研究、集聚效应分析及集聚水平测度五个类别,并进一步细分为7个研究类别,见表2。从旅游产业集聚研究内容的类别分布情况来看,7个研究类别中,对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最多,其次是集聚水平,而对旅游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关系的辩证关注度最低。其中,对前6个类别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多以案例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对集聚水平的研究多采用定量分析。
1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的辩证研究
通过借鉴国外产业集聚的概念,国内学者提出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但却容易与旅游产业集群混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产业集群是两个非常相似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但旅游产业集聚不一定形成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集聚的结果,但不等于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集聚的具体形态是以产品的生产链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聚关注的侧重点是地理空间的集中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则更多关注相互关联的旅游企业地理集中问题[2]。蒋周莉在比较分析旅游地企业集聚与一般意义上产业集群相似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二者在文化根治性、增长机理、组织结构与参与性质、创新动力与能力、对负向效应规避能力和对区域内外合作网络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实证分析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判定旅游业发展是处于产业集聚阶段,还是旅游产业集群阶段,这说明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并不是同阶段的产物[3]。
2旅游产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所研究对象的不同,学者们在对旅游产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时,所得出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表3)。
3旅游产业集聚模式与集聚机制研究
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旅游产业内部和外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具体的观点表述有:一是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性要求、外部经济效应和政府规划的促动,才推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4];二是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外部市场因素、制度因素和内部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5];三是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是因为存在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平衡,向心力来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充裕的客源市场需求、完善的配套设施、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溢效应等,而离心力主要来自于旅游产品老化、生态环境恶化、景区过于拥挤、服务质量下降或者灾害[6]。更有学者从单方面因素论述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如城市化对旅游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7-8]。根据集聚机制和集聚因素的不同,国内学者探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模式。有的学者根据旅游产业集聚的来源或者匹配方式,将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划分为资源导向型集聚、市场导向型集聚以及政策引导型集聚,而三种模式之下又有多种集聚类型[9]。而有的学者则依据旅游产业在地域上呈现的产业集聚现象和趋势,归纳出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和环城游憩带三种旅游产业集聚现象[10]。还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直接将旅游产业集聚分为了城市型集聚、景区型集聚和社区型集聚,并主张发展城市型集聚、限制景区型集聚、引导社区集聚发展[11]。
4有关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
对于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效应,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其所带来的正向效应方面,如扩大客源、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增强相互间的信任等[12],并能产生极强的关联带动效应,并指出这种关联带动效应可以获得互补性利益、增强知识创新的活力、提高整体竞争力[13]。对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经营和创新效应,学者作了一些具体的研究,特别是经济效应所带来的就业效应、空间效应、城市化效应。但是很少有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反向效应进行研究,如不经济效应。在对这些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时,学者们选取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多是以旅游地、旅游饭店、旅行社、主题公园等为主,所得的研究结果具有局部或片面性。
5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及集聚测度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测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产业集聚测度方法主要有区位熵、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H指数、E-G指数、主成分分析法、CR0指标等,国内学者运用这些方法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邓宏兵、刘芬、庄军(2007)运用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等指标,以相关数据为依据,测算了中国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刘春济、高静(2008)采用E-G指数从全国、区域和部门三个层面对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算,并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变动趋势;谭芝磊(2008)则运用空间基尼系数、CR0指标对我国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给予评价;冯英杰、吴小根(2010)运用H指数分析了浙江省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时间演变规律,并基于旅游产业集聚分类矩阵,评价了浙江各市之间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58篇期刊文献作为综述对象,统计了2003~2012年旅游产业集聚文献的年度发表量和期刊数,并结合文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总结了当前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特点和不足,主要包括:首先,从对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涉面较广,不仅有关于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辩证、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集聚模式与集聚机制研究、集聚效应分析等方面的定性研究,也涉及了定量的集聚水平测度研究。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方面的研究都不够深入,多是用制造业集聚理论进行分析,旅游产业集聚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也仅仅是研究方法的应用。总之,实践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失衡,影响了旅游产业集聚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次,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多以实证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定性研究主要是运用阐释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定量研究则主要体现在运用经济学与地理学的区位商、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H指数、E-G指数等定量指标衡量某一研究对象的集聚程度和发展趋势,以及运用层次分析法或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旅游产业集聚竞争力评价体系等。
纵观国内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相关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们在旅游产业集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得了诸多成果,但是与制造业的集聚研究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第一,由于存在“旅游产业集聚”概念不清,导致研究根基不牢;第二,在研究旅游产业集聚效应时,对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缺乏系统认识,更缺乏定量的互动分析;第三,跨学科、跨领域对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不足,缺乏客观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标准。(本文作者:丁莹 单位: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