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旅游管理专业观赏植物学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以持续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观赏植物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观赏植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以传统《植物学》为基础,兼收《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植物造景艺术》等课程内容,而形成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观赏植物学在我校的授课对象为旅游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观赏植物学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的重要性及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尚不明晰,且无相关植物学知识背景。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接受能力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拟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2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观赏植物学的教学效果,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较好地将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运用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等方面。
1课堂教学改革
1.1培养学生学习植物的兴趣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之间关联关系尚不明细,且无相关植物学知识背景;因此学生认为观赏植物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后的实际运用意义不大,造成学习兴趣较薄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观赏植物学的兴趣成为本课程讲授的首要问题。因此,在观赏植物学绪论部分介绍一部分植物所形成的著名景点、景区或者花博会,如黄山迎客松、洛阳牡丹、开封菊花、江西婺源油菜花、湖北麻城杜鹃、西双版纳的“独树成林”(榕树)和“绞杀现象”、“天下第一梅山-南京梅花山”、武汉大学樱花及日本樱花、荷兰郁金香等,使学生了解到观赏植物也可以成为旅游中的核心景观,进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树立学习观赏植物学的信心。
1.2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调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生源地调查中发现,有约40%学生来自于河南省以外的其他省市,如云南、新疆、广东、海南等。因此,在保证正常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每节理论课安排5min左右时间让省外学生讲授家乡著名或较著名的植物景点;同时,在课堂讲授植物学专业名词时,让1~3个同学用手势单独或者共同完成示意图,如叶片的对生与交互对生,分别用1位和2位同学用手势表示(手掌代表叶子);以及用10min左右的时间让每一个同学用PPT讲述2~3种不同科或属的植物。上述活动不仅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而且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区分一些植物概念及科属特征,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效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3教学方法改革
1.3.1多媒体视频的应用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一般为PPT),通过图片、动画等资料可实现《植物学》教学由“抽象难懂”向“形象直观”的转变,并且图像资料不受植物生长季节的限制,使授课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视频进行辅助教学的情况较少,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间10min时间展示不同观赏植物景点或景区、博览会,如荷兰库肯霍夫公园花展、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展、江西婺源油菜花节、长白山高山花园、湖北麻城杜鹃花展等视频,并将视频内容与课程中盆景、花镜、花坛以及地域气候与观赏植物生长习性等章节知识结合,使教学寓教于乐,既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又与理论课程教学相结合,更好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1.3.2分类与对比法的应用在观赏植物学理论教学中,应注意分类与对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即在讲授植物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强调并区分与之相关类似的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定义之间的异同点,如观赏植物中观赏树木与观赏花卉(生命周期等)、复叶与小枝(腋芽的有无)、穗状花序与肉质花序(花序轴肉质情况)、荚果与角果(假隔膜有无)等。通过植物概念或定义的分类与对比,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概念与其相关定义的区别,也更准确地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
1.3.3课堂回顾与提问相结合由于大学课程中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学内容信息量比较大且授课速度较快,造成学生在大学与高中授课方式转换中存在较大的不适应,往往抓不住学习重点和学习逻辑思路。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该类现象的同时,积极采用课堂回顾和提问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每节课的最后3min时间内重点回顾本节课所讲述的重点以及与其相关概念和章节间的联系,使学生较为清晰地了解本节课中重点与脉络,加深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课堂回顾的内容作为下节课提问的重点,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课程知识。
1.3.4植物与文化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往往会被文人骚客进行拟人化或情格化。裴蓓、郑文俊等人认为课将植物文化内涵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情怀。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样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在讲述植物的属、种部分(10大传统名花及竹、松等其他植物)时,与学生充分互动诗词文化中的咏植物内容以及相关的历史传说,如诗经、唐宋诗词、“蟾宫折桂”、“杜鹃啼血”历史传说等,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植物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相关旅游文化结合起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
2实践教学改革
2.1整合当地植物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针对观赏植物学实践教学要求,积极整合郑州市的公园及植物园、绿地等公共绿地中的植物资源,将其具有特色的植物观赏时期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如郑州人民公园郁金香节、郑州植物园玉兰节、碧沙岗公园海棠节、河南农业大学及郑州大学樱花展、月季公园月季展、郑州植物园牡丹(芍药)展及温室花卉、绿荫广场腊梅节,以及陈寨花卉市场、绿博园的各类花卉、树木及游园等,使之成为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素材;同时利用河南农业大学校区植物资源(100余种)进行基础教学,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上述植物资源及配置实例使学生对不同观赏植物的生长习性、生态环境及植物景观的配置与设计具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
2.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度相一致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应积极跟随理论教学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时间和地点,使学生在学习理论内容的同时,较快的了解并掌握植物的形态特征,并与理论知识相对应。如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和天气情况,在每次课(两节课)中的最后20min进行实践教学或者理论教学后的下一次课及时进行实践教学,并采用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可使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某一个概念(叶、花及果类型等)或者相似植物的异同点(白玉兰与紫玉兰、栾树与黄山栾、刺槐与国槐等),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实践教学注意植物年生长周期现象
目前,观赏植物学的教学主要集中在1个学期(非1个学年),课程实践教学只能在春夏或者秋冬季节完成。因此,观赏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在讲授基本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应注意植物的年生长周期现象,即关注某种植物的展叶、开花、结实和落叶等时期,以便于及时调整实践教学时间,使学生在特定时期能够观察到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以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同时,应教育学生树立周年观察植物的思想,使之明确植物的年生长周期和生命周期,以便于将其应用于以后的旅游景观植物的规划设计与管理中。
3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观赏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是较为成功的。该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观赏植物学的兴趣,适应了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能将观赏植物学相关知识应用于以后的旅游景观植物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中。
作者:王政 何松林 李永华 贺丹 张曼 苏志国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