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8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8篇)

第一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摘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旅游服务技能,熟悉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能适应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通过相关课程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校市合作办学是指高校与地方合作办学,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作为校市合作办学的具体实践,应以防城港市旅游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着力点,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办学特色,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应用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校市合作办学;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旅游服务技能,熟悉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能适应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通过相关课程教学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并通过不同类型课程的构建,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校市合作办学是指高校与地方合作办学,有别于常见的高校异地办学模式,校市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与地方作为平等主体同时参与学校的运行管理。根据职能分工,校方负责软件管理,主要是教学教务和学生管理;地方主要负责后勤和保安,包括教学楼、宿舍、饭堂、图书馆、运动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校区安全保卫工作等。校市合作办学能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了校市共赢。

1防城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是广西财经学院与防城港市进行校市合作办学的具体实践。学院位于防城港市江山半岛科教园区,2012年9月成立运行,目前以高职高专层次教育为主,共设置了会计、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26个高职专业,在校总人数3300余人。旅游管理专业从2012年开始设立,与会计、金融保险等传统财会类优势专业相比,旅游管理专业仍属于相对冷门专业,其中2012年招生规模为2个班80人,2013年1个班34人,2014年1个班48人。除了招生人数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教学安排采用“2+1”的方式,即前两年在防城港校区学习,第三年回南宁校区继续学习。由于学院地处远离首府南宁的防城港市,且属于新成立学院,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再加上如宿舍、饭堂等一些硬件设施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形成一定的负面效应,对招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需要指出是,学院明确从2015年开始将教学全部安排在防城港校区,由此带来对招生的影响,以及教学面临的新问题都会逐步凸显。二是采取“2.5+0.5”的培养模式,即在三年六个学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前五个学期主要是以在校学习为主,最后一个学期才安排实习。这与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安排一年的实习期,或者采取分段实习的培养模式有比较大的区别。从当前情况看,由于最后一个学期才进行专业实习,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认知不强,学习兴趣不高,对专业就业和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三是课程设置偏理论。以2014级为例,开设了“休闲学概论”、“高尔夫概论”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全面认识旅游业,通过课程体系实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但是由于课程偏理论,目前基本以在室内讲授为主,实训教学跟不上,学生通过与身边同学朋友横向对比,产生了厌学情绪。四是技术浪费。根据对6月份毕业的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的最新统计,目前仅有13名同学从事旅游业,具体工作岗位和职业包括了旅游局、酒店、旅行社和导游,其中原因诸如薪酬低、工作环境差等,相比之下,学生更多是从事销售、贸易等行业。

2校市合作办学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2.1课程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根据福斯特“产学”合作理论观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要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在校市合作办学的背景下,以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防城港市是个新兴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6月,防城港市已有旅行社31家(含分社),其中出境社5家,非出境社26家;星级酒店28家,包括四星级酒店6家,三星级酒店22家,旅游企业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上山、下海、出国”的旅游发展框架初步形成,旅游接待人数连创新高(如表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人才的匮乏形成了鲜明对比。以边境领队为例,目前仅有正规合法的边境领队1500多人,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边境旅游需求。因此,作为本市唯一一所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另一方面,防城港市作为我国仅有的两个沿边与沿海交汇的城市之一,也是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进入中南半岛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门户,近年来,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北部湾经济圈、“一带一路”等战略实施产生巨大的政策叠加效应,为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和要求。

2.2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训实践教学实施探讨

2.2.1人才培养模块与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当地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主要从职业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岗位技能、职业拓展四个模块进行人才培养:职业基本素质模块侧重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树立学生“社会人”意识。基本素质模块主要开设“大学英语”、“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模块侧重培养专业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对本专业的基本认识。在对2014级在校48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69%的学生是调剂或补录到旅游管理专业,对该专业不感兴趣;有15个学生明确报该专业,但是对专业也缺乏认识。针对学生对专业认知和职业规划模糊的现状,主要开设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等课程。岗位技能模块侧重培养旅游行业具体工作岗位技能,特别是“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中的具体职业及相应岗位技能,以适应“以证代考”,“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要求。根据当地需求缺口情况,主要开设课程有“服务礼仪与职业道德”、“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职业拓展模块侧重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克服专业局限性。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地沿边沿海,对越贸易往来频繁和小微企业数量多的特点,主要开设“越南语基础”、“办公自动化(OA)系统”等课程。

2.2.2实训实践教学实施

高职教育加强实训实践教学势在必行。除“服务礼仪与职业道德”、“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等课程实行同步实训之外,应注重“酒店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ERP沙盘对抗等实训课程”的实施。在合作办学的背景下,实训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以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如表3),通过组织学生到不同酒店开展不同内容的实训实践教学,一方面弥补了校区实训设施设备的不足;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避免学校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同时,学校和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有助于学生就业。除酒店之外,学校与自治区首批旅游度假区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同处江山半岛,离4A级西湾景区也仅2公里,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开展“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等课程实训实践教学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到企业和实地教学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趋势。

3结语

校市合作办学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市场性和应用性特点更加突出。防城港学院作为校市合作办学的具体实践,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围绕防城港市旅游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是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在授课顺序、课时安排、实习实训等方面不断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代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段立霞.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朱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4]朱智,俞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研究,2014(2).

[5]宋焱琼.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成效提升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作者:谢万忠 梁儒谦 韦启钧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第二篇:高职分段培养和衔接培养的对比思考

摘要: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以江苏省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分段式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中高职衔接培养的优势,实践证明中高职衔接培养能够有效地实现中高职人才的对接。

关键词:分段式培养;衔接培养;对比分析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2020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要求从教育体系内考虑所有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问题,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目前中职和高职院校对于职业人才的培养不同程度存在错位培养、岗位针对性不清、课程边界模糊、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要求串位等问题。为建立衔接流畅的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为此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中高等旅游管理专业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苏教职【2014】21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江苏省“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的牵头高职院校,本文在这9所课题研究院校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

一、概念界定

中高职分段教育:指的是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院校各自独立培养中职人才和高职人才。中高职衔接教育:指的是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一体化联合培养职业人才,主要从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衔接体系的设计、人才的衔接教育实施等方面开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分段教育和衔接教育的对比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

1.分段培养存在的问题

对比分析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目标,发现两者定位界定不清,交叉现象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分段培养的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自认定自己培养学生的目标,导致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而高职院校也存在重复定位中职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2.衔接培养的优势

中职与高职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的教育,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职业性和技能型的特点,中高职衔接培养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段和高职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中职段主要侧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旅游企业一线的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段主要是侧重培养能胜任旅游企业一线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具有明显的阶梯差异,在协调发展上的具有一致性,这样更能满足旅游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从而主动适应江苏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

3.两者的区别

分段培养下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不清,重合度较大。而衔接培养下首先通过对旅游企业的调研,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分解,确定各段培养的目标,目标层次清晰,易于实现。

(二)职业面向方面

1.分段培养职业面向存在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中职院校职业面向主要为旅行社导游、门市接待、票务,景区讲解员;高职院校职业面向主要为旅行社导游、计调、旅游企划、营销主管,旅游景区导游、景点管理等。分段培养的中高职职业面向重复度高,特别是中专院校有些岗位定位过高,如旅行社导游岗位,中专毕业生还不符合国家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年龄要求,没有导游证资格证书,能力上也难以胜任旅行社的导游岗位。

2.衔接培养职业面向存在的优势

按照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来确定中高职衔接的职业面向,衔接培养下的职业面向更加明确,职业面向的层次性体现得更加明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企业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饭店,学生的就业岗位有首岗和发展岗,中职学生主要适合饭店的基础岗位,而高职的学生职业面向更加广泛,适合饭店、旅行社和景区的基础管理岗位和主管岗位。通过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旅游人才培养,就业的岗位实现了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也与旅游企业需求层次相一致。

3.两者的区别

根据课程组的前期调研,三种旅游企业对中高职学生需求的数量和岗位有所侧重,中职的学生更适合从事饭店基础岗位工作,而高职学生由于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提升和年龄的成熟,可以适合旅行社、景区和饭店的工作,因此中职学生职业面向于旅游饭店,而高职学生岗位更多的是面向旅行社和景区。

(三)职业资格证书方面

1.分段培养存在问题

分段培养中高职同时设置了普通话技能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初级)或景区讲解员证书,技能证书重复现象明显,各自没有侧重点,而且对中专生设置初级导游证书,难度过高,难以实现。

2.衔接培养的优势

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职业资格证书时,将饭店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级分开获取,使两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学生中职毕业时能同时取得中专学历证书和中级饭店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进入高职则能同时取得大专学历证书和高级饭店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导游员资格证书,这样不仅避免中高职饭店类职业资格证书的简单的重复,而且逐步提高了学生在高职阶段技能的提高。

3.两者的区别

分段培养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对中职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书(初级),这个证书中专生的年龄还没达到考试的年龄要求,而且对中职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即使考了通过率极低,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衔接培养时将中职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定为饭店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四级(中级)(餐厅或客房),这和中职生的职业岗位相一致,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实现,而且在中职实习的饭店企业可以运用上,让学生学有所用,更有实际意义。

(四)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方面

1.分段培养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分段培养往往忽视了人的认知能力发展阶段性的规律,对中职学生往往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由于这些要求本身就不符合认知规律,因此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达到学校提出的在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部分同学会产生消极自卑心理进而影响到培养效果。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应重视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但实际培养中主要重视专业技能训练,这会导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训练与高职院校重复现象。由于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旅游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不能很好地实现旅游职业人才的系统培养。

2.衔接培养的优势

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如表1)的培养不是课程教学能完成的,需要在职业活动中养成,而职业素质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中高职衔接有利于学生从熟手向能手的提升。衔接培养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规律性和科学性。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衔接培养下对其在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3.两者区别

分段培养忽视了人才成长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都急于求成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结果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技能提升和发展空间受限制。而衔接培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系统化理论,科学确定不同教育阶段教学内容、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中职段侧重于旅游服务人员职业素质的养成、基础旅游知识积淀和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而高职段侧重旅游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和旅游服务、导游综合素能的培育。

(五)课程标准体系

1.分段培养存在问题

传统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复度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体现中高职教育的层次性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性。由于各段教育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沟通,很多高职课程内容学生已经在中职阶段学习过,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衔接培养的优势

衔接培养的课程体系(如表2)设置的理念为: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提升功能,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中高职彼此联系、相互渗透、有机衔接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课程设置中,消除了中职和高职重复雷同课程现象。中职侧重于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而高职侧重于旅游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高端技能。这样有利于中高职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避免在教学安排上的脱节或重复。

3.两者的区别

传统分段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高职各自为政,重复课程较多,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统一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而衔接培养的课程体系以统一的课程体系设计理念为指导,中职段和高职段合理有序的设置课程体系和内容,重复现象避免了。高职校与中职校根据培养目标,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人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旅游基础知识和旅游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知识和素质教育;高职阶段开设提升理论及应用水平的通识课程,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以旅游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结语

通过分段培养与衔接培养的对比分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分段式培养已经不适用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人才培养的规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满足了现代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实现了课程设置的一体化和技能证书的统一要求,满足了中高职院校教学互通和资源共享。成功实施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项目将有利于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能使中高职院校更加清楚地了解衔接教育的优势,也能在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中发现实施衔接教育的有效方法,最终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2011-9-20.

[2]姚明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的人文素质教育揭橥——基于高职自主招生面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4,(7).

[3]徐兰.我国香港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对于中高职发展定位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5,(5).

[4]潘春燕.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J].学理论,2010,(7).

[5]夏建国.基于人才分类理论审视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6]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7]杨金土.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2,(Z3).

作者:张红英 沈苏林 丁宗胜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路径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质量是中高职衔接效率检验的关键。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牵头单位的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章从组织(organization)、制度(institution)、内容(content)、手段(measure)、机制(mechanism)五个方面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路径。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OICMM;保障

为推动江苏省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牵头院校,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扬州旅游商贸学校五所院校为衔接中职院启动了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3+3”试点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保证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及满足人才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措施。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是否有效的关键则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保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人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OICMM”涵义阐释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联合衔接中职院校创设的基于“OICMM”五轮并驱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路径,是指从组织(organization)、制度(institution)、内容(content)、手段(measure)、机制(mechanism)五个方面共同驱动人才培养质量的马车。内容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主要动力,主要是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衔接,它是人才培养内涵衔接的保障,也是衔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手段保障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辅助动力,科学合理的手段可以检验中高职内涵衔接质量的成效,而手段保障的关键是如何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更加科学地检验内涵衔接的质量;组织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基础动力,没有良好组织的创设,再好的内容衔接和手段变革都无法实施。制度保障是持续动力,制度保障可使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如一,是实现过程管理的有效方式。机制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鞭策动力,也是根本动力,运行良好的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效率,实现更高效率的人才培养。

二、基于“OICMM”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路径

(一)组织保障

1.成立五个层面的专门组织机构

组织是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领导和实施机构。为了保障旅游管理现代职教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本项目构建组织保障系统,成立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企业、教学系部、专业五个层面的专门组织机构,构建一个层次清晰、职责明确、各校协调、企校互惠、相互促进的组织保障系统。即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职业院校牵头、企业参与、教学系部和专业具体实施的组织机构。

2.双校-多企的协商平台

成立高职院校、衔接中职院校、合作旅游企业共商的协作平台,对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考核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进行商讨。良好的协作平台和组织保障了中高职衔接工作既能够满足市场企业需求,也能够满足高等职教教育的需求。

3.精选合作伙伴

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合作单位遴选非常严格,优秀的合作伙伴才能实现优秀的人才培养。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牵头院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是中国旅游人才摇篮”、中国旅游“五星联盟”学校之一、全国酒店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基地、江苏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合作中职院校中3所为省级示范学校,2所为国家示范学校;合作中职院校各有所长且高度重视旅游管理3+3衔接教育工作。

4.成立精英教育与管理团队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在南京旅游管理学院的带领下,各衔接中专院校中高职衔接班级实现了双师精英管理,即中高职衔接班级学生入学后选择管理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同时选择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高超的教师担任专业授课老师,从而实现三年全过程管理与辅导。

(二)制度保障

1.形成严格的联席会议制度

制度保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动力。在校-企-校共商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中高职衔接项目形成了严格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以系统化思想为指导,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系统作全方位探讨。联席会议每一学期举行一次,由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合作中职院校及企业共同参与。讨论的主题从宏观的学生入学、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管理到微观的课程体系的编制、课程教学的开展、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教学方案的研讨。联席会议的地点实行轮换,学校和企业轮流成为研讨地点,从而达到互相参观的目标。从2012年项目运行开始,联席会议已经进行6次,6次会议的主题分别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研讨、课程标准的制定、转段方案的制定、转段考核的实施、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研讨。

2.形成常态化的学生定期交流制度

为了提升中职院校学生对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归属感,从而激发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升学愿望,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联合五所中职院校定期组织旅游管理3+3中职学生前往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参观交流,参观期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中职学院安排了校园导游、与学长交流、品尝菜肴、听取一堂生动的公开课、合影留念等活动。从2012年开始,学生定期交流活动已经开展3次,通过参观和感受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校园和文化,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

3.形成“赛学、岗学、修学、互学为渠道”的教师培训制度

“赛学、岗学、修学、互学为渠道”的教师培训制度具体是指以赛促训、顶岗促学、出国进修、合作院校互通互学四大途径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首先由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牵头,联合中专院校教师开展授课比赛,如公开课、说课等,授课比赛的课程以中高职衔接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为主。通过赛课,使教师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其次,暑假期间中高职衔接有关的授课教师前往旅游企业开展顶岗实习,主要集中在酒店服务岗位及旅行社服务岗位,通过顶岗实习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保证授课过程中的实用性和与时俱进。再次,派专业教师前往国外或者港澳台地区短暂研修和长期研修,开拓教师专业视野,引进国外中高职衔接的经验,提升项目建设质量。最后,中高职衔接牵头院校教师经常前往衔接中职院校授课,或邀请中职院校优秀教师前往高职院校授课,从而达到互相学习、互相提升的目的。

4.形成“基地、师资、资料互通共用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共享制度

中高职衔接院校形成以“基地、师资、资料互通共用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共享制度,即实训基地共享、教师共享、资料共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及各中职院校互相开放实训基地,在各校保持正常教学之外,双方可申请使用对方的实训基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与各中职院校可以互相借用优秀师资前往对方学校授课,互相学习。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与各衔接院校共建的教学信息平台,将优秀示范性教学资料,如优秀课程标准、优秀教材、优秀课件、优秀说课、公开课资料等传到平台上供所有教师、学生共享,提升教学质量。

(三)手段保障

手段保障是实现内涵衔接的辅助动力,是检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手段保障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课程标准的规范与科学制定、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和教学模块的重新划分、编制具有层级和梯度的精品衔接教材、探索示范性教学方法。即通过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内容重组、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保障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1.课程标准的规范与科学制定

对中高职衔接的五门统考课程标准进行统一制定,选择《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客源国概况》、《民族民俗》、《江苏导游基础知识》五门课程建立统一课标。确立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建设思路、课程的实施等内容,通过课程标准的制定明确课程的基本规范,从而保证衔接院校之间教学的标准化。

2.课程内容重新组合和教学模块重新划分

对中高职相似性课程开展研究,将相似课程进行内容的梳理,确立中高职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要求,从而确定中高职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块,避免相似课程的重复性教学。如同样是酒店课程,中职阶段的教学模块主要侧重于酒店服务性技能教学,而高职阶段主要侧重于酒店基层管理和高技能培养型教学。

3.编制具有层级和梯度的精品衔接教材

编写适应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专用教材,梳理中高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去除中高职交叉知识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编制适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精品教材。如中职阶段的旅游地理学与高职阶段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形成知识的层级差,对两课程进行深入研究,重新编写符合中职阶段的旅游地理学,同时考虑到高职阶段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课程,避免知识的重复,同时又为高职阶段的同类课程奠定基础。

4.探索实施示范性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基于中高职学习对象的特点,探索符合中高职学生特点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统考类课程上课方法进行研讨,由不同学校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分享教学方法,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示范性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多次应用并评估教学效果。如针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对其教学难点即空间与资源如何有效结合进行资源认知及线路设计,确定了以线路来介绍资源的教学方法,即收集每个旅游区的经典线路,将经典线路放置于地理空间中,然后依据线路的走向来介绍线路途径的旅游资源,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既认知了空间,也在空间中认知了资源,从而突破旅游地理中空间和资源如何有效结合的难点。

(四)机制保障

1.严进严转机制

为达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各衔接中专院校、各合作企业严格把好“入口关”,在招生工作中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宁缺毋滥,设立最低录取投档线,并且进行适当面试,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服务性行业,对工作人员的形象、基本素养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招生工作中适当面试,从身高、形象、礼仪礼貌上进行把关。此外,对于思想品德不过关,专业统考、综合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转段,将其退回其它非中高职衔接班级或实现中专就业。通过剔除一部分对学习失去兴趣或者继续深造愿望不强烈的学生,保证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灵活的考核机制

(1)定期与综合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定期考核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感,综合考核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具体操作上学生学习阶段四门通识课程即《语文》、《数学》、《外语》、《德育》参加并通过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每门课程成绩原则上须达到C以上。此外,每一学期学生统考一门专业课程,统考成绩计入转段成绩,统考课程共计五门,分别为《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民族民俗》、《客源国概况》、《江苏导游基础知识》。最后,在第六学期,中职学生参加转段综合考核,转段考核方案制定严格,转段报名、考试等同于省级考试,纳入对口单招体系。转段考核突出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2)以证代考与技能大赛相结合的考核机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主线是技能,这是其区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关键之处。除了保证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就要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技能证书作为课程是否合格的条件,此外技能证书也是学生升学转段的必备条件,如中职阶段设置的餐饮服务与客房服务课程,课程最终以证代考。为了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指导单位,合作院校轮流举办五校联盟职业技能大赛,技能大赛的参赛学生即为五所中职院校学生,对于在技能大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在转段时具有优先录取的条件。此外在南京市技能大赛、省级技能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也将优先录取。

(五)内容保障

内容保障表现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表现为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是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动力。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联合相关合作企业及中职院校对课程进行重新优化,再造知识、技能与素质同步进阶的梯级课程体系。

1.知识进阶

知识进阶即从基础知识-旅游基础知识-岗位基础知识递进。基础知识主要塑造学生的基础素养,如语文、数学、体育、计算机等课程。旅游基础知识主要塑造学生的职业知识,主要包括旅游行业的一些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等。岗位基础知识主要是针对中职阶段的酒店各岗位知识及高职阶段的导游、旅行社、景区岗位知识。岗位知识的递进之所以从酒店各岗位递进到导游、旅行社、景区等岗位,主要是因为通过市场调研及按照旅游人才成长规律,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的科学定位,发现旅游管理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从事星级饭店及同类型企业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销售等部门的服务、运营与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服务于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行业的技能型、复合型、国际型、创新型人才更加科学。

2.技能进阶

课程体系技能一体化进阶实现了中职阶段的单项技能训练向高职阶段的综合技能训练。中职阶段单项技能的训练侧重于各岗位技能的单项训练,如客房清扫、餐饮服务、前厅服务等单项技能的训练,而到了高职阶段则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周的方式,依托多门已学习课程实现综合训练,学生停课一周,在室内外进行一周的认知和深度综合实践,将先前的单项技能融会贯通,如高职阶段通过酒店文化周、餐饮美食节、旅游管理综合实践、校园成才杯等综合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3.素养进阶

素养一体化进阶实现了学生基本素养向职业素养的递进。中职阶段侧重于人的基础素养,加强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如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等,而高职阶段则侧重形体、旅游英语、旅游地理、旅游文化等课程的学习,从而实现从基础素养向职业素养的演进。此外,充分发挥中高职职业养成教育特色,从理念、行为、形象三要素实现基础养成向职业养成的演进。如中职阶段强调宿舍卫生管理、个人卫生管理、个人勤劳品质的养成,而高职阶段则从职业理念上要求学生的行为,通过职业养成周,如酒店文化周、职业素质养成周,提升学生的行业服务意识。在形象上也要有所改变,中职阶段的校服不具有行业性,而在高职阶段将要求学生穿着与职业接轨的校服,使学生未进入行业已经深度感知到行业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海华,梅亚萍.终身学习理念下中高职衔接价值取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4,(16):36-41.

[2]陆国民,王玉欣.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6):56-59.

[3]刘志国,刘志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99-102.

[4]祝成林.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着力点:知识、技能、素质[J].职教论坛,2014,(3):55-59.

[5]龙洋.“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67-70.

[6]段标,“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5-17.

[7]顾明智,等,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112-113.

[8]刘磊.培养质量视角下我国中高职衔接实践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4,(10):35-37.

[9]黄小璜.现代职教体系试点:着眼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11):58-60.

作者:涂玮 孙斐 金丽娇 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析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发展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建立起一套完整和严格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这是对教师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做出科学判断和评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

【关键词】旅游分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国家认可的高职院校,近十年来的发展极其迅速,在校生达到了数千人,旅游管理分院的在校学生就有近四百人,办学规模可以说达到了历史性的突破,然而问题随之而来,最突出的就是教学质量与就业率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年年拿奖学金,可到了工作岗位问题就来了,工作技能技巧不够熟练,导致工作能力欠佳,等等。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既能在学习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技巧?笔者认为应从源头改革,就是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时不单单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该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以此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想使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技能技巧相匹配,除了建立起一套完整和严格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还必须在此体系中突出学生的技能技巧的考核制度,目的只有一个———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适应时代的指标体系和标准,运用有效可行的方法,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评估。

一、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教学质量”永远是教育的核心问题。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名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拉开了旨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序幕。20年后,美国教学委员会以“同名姊妹篇”的形式又出台了另一份报告《教学处于危机之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美国作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先锋,已将提高教师质量作为其教育改革工作的重心,确定了提高教师质量工作的战略地位,并且影响至今。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简称ETS),发表了“教师质量的系列报告”。其中第一份报告《教师质量是教育的基础》对“教师质量”做出了界定:优秀的教师培养优秀的学生。这既是教学的基本目的,又是评价教师的基础。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强调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提升教师地位和专业化水平;二是提升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吸引力,更有效地回报教师,提高教师的收入;三是提高行业门槛,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就目前而言,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

1.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这一途径的重要措施和保证;同时构建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已经迫在眉睫,箭在弦上。因此,教学质量是高技能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2.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求

有效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可以积极引导、激励分院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和教研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保证学生在当前职业教育的激烈竞争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构建积极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并使之与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和绩效发放挂钩,既是提高教学质量自身的需要,也是适应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需要。

3.有利于教师自我评价,发现问题并加以完善

有效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可以增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提高的能力,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完善。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及时将各种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本人,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调整、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给予每一个教师科学、客观的鉴定,使教师的劳动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认可,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与平衡,产生信任感、公平感和成就感,并不断激发工作热情。

二、目前分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弊端

目前,旅游分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依靠学生对老师的打分进行评价,突出了以学生评价作为评教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学生每天都在学习听课,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也是一种促进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正是因为教师要靠学生打分进行评价,因而导致教师不敢“得罪”学生。所谓“得罪”,就是学生上课说话影响课题纪律不敢评判,学生迟到早退装作没看见等,结果教学效果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认真教学一丝不苟的教师,学生评价反而不高,这样严重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个人素质的差异、学科课程本身的性质等,都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产生影响。由于学生水平能力参差不齐,单一依靠学生的评价判断教师教学质量不一定适用。

1.学生的基础水平不一

旅游分院的学生的基础差距很大,录取成绩高的有400多分,低的也有不到200分的。学习态度不同,努力学习程度不同。分数较高的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其学习能力比较强又善于刻苦学习;分数较低的学生则难以全部参与教学互动,接受教学的效果也不十分明显,同样的问题理解不了。

2.习惯性格差异明显

表现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较强,能迅速领会教师的意图,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自我约束不强的学生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自制力较差。所以学生是否有适度的愉悦感、能否控制与自我调节学习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结果。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教师授课内容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考虑到面(适用于全体学生),又要突出差异性(能力突出与能力较差)特点,这对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考验。因此,也就造成了学生对教师评教因个人喜好带来了诸多弊病。这主要表现在:

(1)基础差、基础好的学生对教师都不满意。讲多了,基础稍差的学生对知识理解不了,接受不了,消化不掉;讲少点儿,基础好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不解渴、吃不饱,希望教师拓展的深度、强度更大,因而很难做到让每一位学生满意。

(2)在教学中要求严格、态度严谨。在教学中认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并不为某些学生理解,学生的评价得分不是很高;而某些授课态度随意、迁就学生、课上随意发挥的教师,反而会得到学生的推崇,评价结果并不低。一个学期下来究竟在这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哪些知识,能否应对将来的就业?对这个问题却很少有学生去认真思考。

(3)知识和技术难度较低的课程以及对基础课程衔接较小、实践技能锻炼机会多、或相对独立的课程,学生评价得分高,知识和技术难度较高的课程以及对基础课程衔接较强的课程,学生评价得分相对要低一些。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在课程选择时的矛盾,教学容易的、学生易于接受地抢着上,教学中难于驾驭的、学生不易理解的争着推,影响了教师某些课程授课的积极性。即使同一个教师同一门课班次不同,评价也是高低不一,差异较大。学生认真,在网上测评时能做到客观公正,结论客观;学风不强、素质较差的学生在测评过程中主观情绪化明显,评分差距大,评价结果也就失去了价值。测评中所存在的某种程度的不合理,对教师微小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其往往也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更为客观、公平、科学地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根据多年探索,旅游分院初步构建了分院、教师、学生、督导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即学生评价、分院评价、教务评价、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测评方法。

三、初步构建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教育部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认为,有效的教学需要四种类型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学术技能、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完全、普通的和内容具体的教育学知识、面对面的教学技能。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应该可以成为优秀的教师。从教师的业绩来测评教师的质量,无疑是最为正确的思路。教师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是一个可供操作的评价体系。旅游分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学生评教为基础,分院和教务评价为主体,专家为评价进行监督和保障。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以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为主要指标的前提下,同时还需兼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其他方面工作。学生评教直接反映学生对教师课堂授课的满意度,是教师师德师风、教学态度、教学水平的综合评价,学生评教采取网上测评的方式进行,占评价体系的40%分值。旅游分院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评价细则,以聘请校内外专家、院系领导、课程负责人及专业负责人听课为主要评价方式,规定教师必须完成论文带教和顶岗实习学生联络任务,规定教师每年必须下基层锻炼,可以利用寒暑假到酒店、旅行社实习,并一起纳入评价体系,占评价体系30%分值。教务评价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等方面为主要评价内容,可以以说课、微课等形式开展评价,占评价体系20%分值。督导评价以课堂听课为主要评价方式,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采取重点评价和随机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并监督和保障教师评价体系的有效正常进行,占评价体系10%分值。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为教师教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激发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检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实施教学监控,达到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奖励优秀,鞭策后进,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教学工作奖励等的主要依据,体现奖优罚劣、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形成一套有效的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范志学,闫桂莲.高职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3,(35):105-106.

[2]陈杰志.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创新研究[J].华章,2014,(18):108.

[3]姜义,董先.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14):14.

作者:王春春 曹敏 单位: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思路

摘要: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居民赴国外旅游以及国外到境内旅游的人数逐年上升,因此庞大的国际旅游市场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当前市场人才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我国旅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场所,要积极依托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深化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构建“英语+专业”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与英语专业知识的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

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就职于各种酒店、旅行社以及景区等企业,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了过强的理论知识体系,但是在应用英语知识方面,尤其是翻译英语能力方面表现的比较欠缺,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应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落后:一是英语教学仍然集中在理论教学阶段。当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英语教学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书本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被动式灌溉”,导致学生没有应用英语知识的实践能力。二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缺乏相应的英语应用环境氛围。目前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这样就会限制英语学习的自由交流,而且高职院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缺乏对英语翻译应用的机会。三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忽视对学生本专业的结合。很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材具有同质性特点,英语教材的同质性特点必然会导致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1满足当前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旅游市场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国际旅游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我国公民境外旅游以及国外公民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为此需要大量的既懂旅游管理知识,又懂英语翻译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构建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

2.2提升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手段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本社会公认的主要问题,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部门,一定要从自身教学方面入手,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想获得满意的就业岗位,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因为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应用相应知识的实践能力方面。因此构建“英语+专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英语知识与旅游专业知识相结合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率的主要手段。

2.3提高高职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高职院校要想在教育市场中占据稳定的地位,就必须要靠过硬的教学质量、较高的就业率获取稳定的生源。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并不是简单的从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方面入手,而是要实现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知识的结合,具体而言就是在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侧重对学生英语翻译知识与旅游管理知识的融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要融入旅游管理知识,以此强化学生的旅游管理知识的英语翻译能力。同时实现英语翻译知识与学生本专业知识的融合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不高,问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大的联系性,因此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兴趣不高的现象,而通过构建“英语+专业”的人才模式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必然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3“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策

构建“英语+专业”的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要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强调英语翻译知识的社会实践应用性,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构建“英语+专业”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具体对策是:

3.1实现英语翻译教师与学生专业知识教师之间的工作衔接,培养“双技能”型专业人才

培养“英语+专业”的英语翻译人才最主要的就是实现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师与学生专业知识教师工作的衔接,保障英语翻译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英语翻译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技能”知识体系。培养高职英语翻译教师的“双技能”知识:一是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各种教育培训,为英语翻译教师与专业教师工作的衔接提供平台。首先高职院校要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为英语教师提供实践性的专业岗位锻炼的机会,增强英语翻译教师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的要求,以此增强英语翻译教师在教学中与社会实践岗位要求的结合。其次高职院校要组建由英语翻译教师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小组,并且设置一名教学组长,负责协调英语翻译教学与学生本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融合,以此实现他们之间的协调作业。最后高职院校要多组织各种教育培训活动,鼓励英语教师与旅游专业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并且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二是高职英语翻译教师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学习与掌握英语翻译基础知识的同时,与其它专业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自己在满足日常英语理论教学的同时能够掌握更多的旅游专业管理知识。

3.2深化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内容,突出高职特色

一是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教材要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英语翻译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信息来源,其对教学模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化英语翻译教材改革,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英语翻译教材,改变传统的单一化的教材模式。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要求,高职院校在选择英语翻译教材时要更加突出对旅游专业方面的知识,高职院校在编制英语翻译教材时一定要结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意见。二是加强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创新。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不要局限在传统的书本知识,而是应该积极创新教学内容,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联系,比如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英语词汇要不断的融入到英语翻译教学中,同时根据具体的英语翻译教学对象也要采取不同模块的英语教学内容体系。

3.3高职英语翻译教学要侧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学的手段不要仅仅局限在理论授课模式,而是应该采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办法,并且要积极创新现代教学手段:一是注重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衔接。英语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但是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还要依赖于较强的理论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要合理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创建各种英语翻译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各种英语翻译氛围。二是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要积极采取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采取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英语翻译教学的效果。三是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创建英语翻译教学与未来职场相结合的英语翻译应用氛围。将英语翻译知识与学生未来的岗位要求相结合,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翻译能力的实践能力。

3.4创新英语翻译教学考核方式

“英语+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要创新传统的英语翻译考核方式:英语的考核要把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与英语翻译知识相结合,即采取笔试+口试的考核方式。口试即让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在小组中抽签进行职场场景模拟对话,运用行业英语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对话设计,并即兴发挥,既可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另外,笔试可分为开卷考和闭卷考。开卷考就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运用教材内容对试题进行解答,这种情况下试题难度要有所提高,增加实例分析和篇章翻译等题型,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察较为严格。在闭卷的情况下用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马丽.浅谈高职院校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2]刘峰.培养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J].华人时刊(中外教育),2011(1).

[3]刘亚琴.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J].创新与创新教育,2011(06).

作者:宋艳 单位: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职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构建思考

摘要:实践教学是实现产教融合、工学交替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作为技能型旅游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需要从职业认知实践、课程教学实践、专业服务实践等方面,构建一个有层次、分阶段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实践教学;旅游管理;高职教育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长期致力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已形成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水平也不断提升。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多年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实践经验,提出以“工学交替、赛证促能、服务产业”为主题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高职旅游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添砖加瓦。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思路为:以校企合作为基本制度,把工学交替作为切入点,结合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考试,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搭建平台,串起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并辅以保障措施和评价机制来推动其实施。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在“产教深度融合、工学赛证并进、提升培养质量、服务现代产业”的职教理念指引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设定为:一是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培养具有乐观自信、刚毅务实的性格和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旅游人才;二是使学生掌握符合就业岗位群要求的专业技能,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从事岗位群工作的能力。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具体实施举措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架构

要实现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需要在传统的“课程实践教学+毕业顶岗实习”这种较为单一的模式上,拓展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并形成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层次性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其基本构架见图1。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举措

1.职业认知实践:[1]为了让学生在接触具体专业知识之前,对工作场所、就业岗位、工作职责等有感性认识。我们需要在实践教学的第一环节安排职业认知实践,即在新生入学后,教师带领学生赴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参观工作场所,听取企业文化宣讲;或带领学生观摩企业的商业推广、员工培训、优秀员工颁奖、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团队拓展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对旅游企业、职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邀请职业经理人进校园举办职业认知讲座,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工作特点、用人标准等,面对面解答学生的疑问,让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辅导学生端正职业观,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实践一方面要求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实际的工作过程,合作开发课程,合编教材,共同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授课。除在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外,更多的是在旅行社、景区、酒店、展览馆、休闲旅游企业等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例如《旅行社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导游业务》、《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会展策划与营销》、《休闲产业服务与管理》等都是较容易开展教学实践的课程。另一方面,要求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对接。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有《国家导游员》、《会展策划师》、《饭店前厅服务员》、《咖啡师》、《调酒师》、《饭店餐厅服务员》、《饭店客房服务员》、《茶艺师》等。绝大多数资格证都有实践、实操的考试部分,把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而且也规范和促进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

3.项目实训实践:由于旅游行业的淡旺季较为明显,旅游企业在旺季的用工需求量大,这为在校学生开展短期顶岗实习提供了机会。校方可根据企业业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1周左右时间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项目教学实践。例如,每年4月和9月在旅行社大量接待学生春秋游急需助手时,开展《导游服务》项目周实践,即校方承接旅行社的学生春秋游团队接待任务,校企双方师资为学生进行岗前理论、技能培训,并带领学生赴景区踩线,之后安排学生正式上岗担任导游助手,协助导游开展学生春秋游带团工作。通过这个项目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未取得导游证之前,能有机会接触导游工作,了解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使其自发产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且学生可获得报酬,可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此外,高职院校可在大型展会、会议、节事活动开展期间,会展公司、酒店临时急需大量用工时,开展《会展服务》、《酒店服务》项目周实践;可与邮轮服务公司合作,在邮轮停靠码头需要服务人员时,开展《邮轮接待》项目周实践;在景区旺季需要人手时,开展《景区服务》项目周实践等。

4.专业服务实践:为了让学生在校期间多积累行业工作经验,有利于顺利就业。学生多劳动获得报酬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充实大学课余生活,校方可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大学一、二年级在校期间,完成每学期不少于56小时(2年总共224个小时)的临时酒店帮工、导游服务、邮轮服务、会展服务、礼仪服务等旅游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并且每次实践表现为合格及以上等级,以此作为获取学分及评选“专业实践积极分子”的重要凭证。

5.技能竞赛实践:随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日益多样和奖项含金量逐步提高,师生们参赛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可把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中英文导游、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西式宴会服务、旅游线路设计、中华茶艺技能等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可促使师生深入企业,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借助企业先进设施设备开展技能实训。这不仅培养了专业技能拔尖的学生,也促进了教师实践水平的提高。虽然旅游类的技能竞赛不少,但是也较难保证所有学生都适合或者都能参加。因此,对于没能选拔上技能竞赛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其参与旅游赛事的组织工作或观摩旅游赛事等,来参与旅游专业技能竞赛实践。

6.毕业顶岗实践:毕业顶岗实践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学生第六学期的毕业实习,也包含订单班学生第五学期的顶岗实践。学生在第六学期赴企业开展毕业顶岗实习,这是常规的做法。随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院校在第五学期就将实践课程开到企业,即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赴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践,这不仅保障了实习生的业务培训质量,提高了企业开展实习生多岗位轮换的意愿,也更好地达到了顶岗实践的效果。

7.专业创业实践: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专业创业实践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项创新,即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资源,指导学生创办校内虚拟公司或注册经营,例如开设旅行社门店、成立自驾游俱乐部;经营商旅服务公司、民宿、咖啡吧等。通过创业实践,可以让学生参与旅游企业的组织,参与人员、业务、财务管理,熟悉旅游企业的运营模式,培养经营管理能力。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

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实现及具体措施的开展还需要从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经费等方面加以保障。

(一)师资保障

师资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最根本保障。首先,校内专任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和生命线,在行动上要积极参与考证、比赛、培训、企业顶岗等。其次,校内专任教师在数量上要有保障,职称、年龄结构要有梯队,专业方向要调整合理,双师型比重要大。再次,重点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从地方各类旅游相关企业中遴选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通过聘请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兼职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建设,开展讲座、授课,担任技能竞赛评委,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保障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从三个方面建设:一是基础实训室,例如语音室、ERP实训室、信息管理系统实训室、形体训练室等;二是专业模拟实训室,例如模拟导游、前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水服务、茶艺技能等实训室;三是生产性实训平台,例如校内实验酒店、校内商旅服务公司、餐饮服务公司等。总之,通过多样化的校内模拟及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搭建校内平台。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保障

校外实训基地是遴选企业兼职师资,开展项目周实践及学生日常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基地。校方应本着热情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多样、有利、优质的合作项目吸引企业长期投入,建立友好、双赢、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开辟广阔的校外天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一般以旅行社、酒店、景区为主,今后可拓展会展、邮轮、高尔夫等企业,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及学生就业提供多样化选择。

(四)管理制度保障

院校要根据实践教学的培养要求、实施举措,制定系列的管理制度。例如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践指导教师职责》、《实践教学规范和考核标准》、《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等规范实践教学的开展。[2]编写《职业认知实践指导书》、《课程实践教学指导书》、《项目实训指导书》、《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日志》、《学生社会实践汇报册》、《校企协调反馈表》等,保障学生、指导教师和企业之间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收集与反馈,及时解决实践教学期间的问题,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经费保障

经费支撑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顺利运行的基础,现场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技能竞赛等环节的开展都需要经费保障。教学经费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院系拨款,也可以实行校企合作,争取企业赞助,部分项目的开展还可以让学校和学生共同出资。[3]

参考文献:

[1]汪京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J].嘉兴学院学报,2005(S1):15-19.

[2]董鸿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47-50.

[3]王斐斐,董志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52-56.

作者:吴青兰 何巧华 单位:厦门华厦学院商贸管理系

第七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摘要:近年来,高职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相继出现了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人才的培养。本文要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能更好地完善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国;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教育为旅游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要改变这一状态,就要加强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保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良性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对高职教育人才具有导向作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和用人部门共同确定,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旅游业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行业,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培养的人才目标。随着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已转变为内涵式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正向着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开放实践型人才所转变。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增强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更新能力,重视素质的优化,更好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1]基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质量,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具有现代旅游理念和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熟悉经营管理和手段,并能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高级专业人才。第一,人才培养的高级性。高职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现代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二,人才类型的应用性。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属于高级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既要掌握基本技能,更要具备管理理念和经营手段,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其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设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

通常来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辨证适度,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循序渐进,要实现素质教育目的,要满足社会生活发展需要。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要注意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2]不同学校可以产生不同的课程设置,只有认真地分析学校的现状,合理地设置课程,才能使课程更科学合理,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作用。高职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进行课程的设置,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结构的设计必须合理,必须要加强专业技术课程,与此同时尽量开发隐性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既要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也要使其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适应性。应适当减少专业理论性课程,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养。首先,公共课设置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应将择业观与创业观教育、职业意识与成才观教育、爱国主义与理想教育列入课程体系中。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3]其次,专业理论课设置要突出综合性。旅游学科专业理论课必须具备综合性。再次,专业实践设置要突出实用性。专业实践课要将这些专业能力分解为若干个专项能力,确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第一,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通过后天培养塑造起来的,没有创造的动机,不可能有创造行为。因此,要努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造精神,培育其顽强的创造意志,培育创造动机,培育健康的创造情感,培育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最根本的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事业心,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产生创造的强大动力。意志是逐渐地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才能不断激发必胜的信念。培育健康的创造情感是掌握控制情绪的心理方法。培育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就是要培养自信心培育情感要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情绪,通过语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创新精神的内容决定人的生存品位,因此,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首要就是要尽量开发学生的智力素质。智力素质因素的培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学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总量呈爆炸性增加。现在,人类知识老化周期已经缩短到5——10年。这样的紧迫感使人们认识到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就是将来的文盲。自学能力是创新者的有利武器。因此,培养创新素质必须强化自学能力。其次,是信息收集能力。创新者离不开信息,对信息需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精通情报、信息的收集和运用方法,有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对提高创造效率具有很大的帮助。再次,是记忆能力。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凭借记忆力,发挥才智,人们才能贮存和提取知识。记忆力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因此人们要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利用人脑的记忆潜力,为创造服务。再次,是培养观察能力。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观察是创造的源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主要方法。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是掌握观察方法主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思维和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密切相关。观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积累经验来获得。最后,是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科学的方法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创新能力教育是,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创新能力学等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能力性思维,实施创新能力要把培养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摆在首位,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创新的要求,改革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因此,开发创新能力要主动学习,并且能够运用各种创新技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才能达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亚秋,丁文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商贸,2010(25).

[2]李辉作,孙国雁,李萍.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06).

[3]郑大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定位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4).

作者:罗霁 单位:辽宁本溪广播电视大学

第八篇: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对于高职旅游专业来说,如何有效拓宽就业门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是建设一支学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二是与旅游企业联合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三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强化行业素质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管理;就业能力

1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旅游市场的繁荣,同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增。如何迅速、有效地建立一支适应社会发展的旅游人才队伍,已成为旅游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我们许多的旅游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更多的强调招生而忽略就业,更多的关注理论而忽视实践,没有注意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因而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失衡。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业务技能熟练,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身心健康的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有较强的业务技能。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许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就导致一方面社会急需一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的学生又不能够适应社会,进而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初级人才过多,中高级人才明显偏少才比例失衡现象。旅游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近些年,旅游产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内部分工更加细化,新岗位、新职业层出不穷。因此,随着新的职业的不断产生,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需要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更符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不仅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升,更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2影响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1)培养目标不明确,行业素质教育未强化。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过于注重基础技能的培养,过分强调专业特色,不重视行业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倾向于旅游行业的运行部门,强调面向一线基层,公共和专业基础课偏重。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学生毕业后往往还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本科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从课程所占比例上分析,占比例较重的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时偏少,在课程学习上,没有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行业素质教育未提到高度。

(2)实训设施条件欠缺,师资实践经验不足。受各方面条件影响,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在基本实训设施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校内实训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同时,受资金、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各院校建设的实训设施在层次、规格、条件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校内实训场所,实训主要依靠校外实习基地,虽然从表面上看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但是,效果却不明显。

3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1)准确定位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旅游业隶属第三产业,实践性较强,因此,这一行业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具有丰富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才。高职高专设置专业必须依据市场需要设置,不仅要考虑就业去向的基层性特点,还要考虑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等特点,要根据社会对旅游业人才需求特点准确定位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另外,高职院校还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体现现代教育综合化的特色,以知识掌握为基础,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一方面要抓好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抓好课外实践,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终生学习,不断提高各方面技能奠定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老师,大多数都是出学校门入学校门,实践经验比较少,和高水平大学的教师相比,理论素养与学术水平也相对不足。因此,要想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必须先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首先,有计划地派教师到一些重点旅游院校去进修,让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与学术水平。其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安排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及时的了解新时期的旅游人才需求状况,了解旅游行业运行动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再者,鼓励一些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使他们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有,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校外双师队伍,在这个方面,既可以聘请一些理论水平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这样就能打造一支具有较强理论素养的专、兼职双师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开拓性、创新性特点,也要具有实践性特征。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与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相结合,构建校内校外双师队伍,可以各司其职,发挥各自优势,做到分工协作、术有专攻,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实践技能课程,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和基础课程系统的完成,以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与旅游企业联合办学,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训实习,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基地。如与旅游公司、旅行社、景区等签订合作培训协议,这样,学校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实训、实习,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企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人、做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了解、适应社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能更加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在企业的见习、实习,也能找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另外,学校还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用人单位需求开设专业课程,将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融入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与旅游企业联合办学,还有利于经常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作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作者:王春丽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