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旅游管理类课程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旅游管理类课程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旅游管理类课程创新

摘要: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升格成为旅游管理学科门类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必然成为其中的一项紧迫任务。文章阐明了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基本要求,从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两方面对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安排。

关键词: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0引言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专业由原来工商管理门类下辖的一个二级专业升级为管理学科下与工商管理门类并列的一个独立门类,并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四个二级专业。2015年7月,国家旅游局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开办有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增至565所。这些变化和数据凸显旅游学科地位的提升和旅游行业对高等级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是我国旅游产业稳步迈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然结果。然而,高校与行业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仍然是一种现实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无疑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应该成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1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基本要求

课程体系是一个指向特定目标、体现特定价值、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的“知识-技能”组合系统,其是社会需求、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1契合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任何专业而言,课程体系都必须依据培养目标来制定。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旅游类专业认同感和远大的职业抱负,掌握系统的旅游管理类专业知识体系,具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旅游类企业中高级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程设置既要与专业所依托的管理学科相协调,又要适当对专业知识边界进行延展,还要强化德育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1.2适应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求心理

合理安排不同课程的学习时序,也是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笔者基于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认知和“以学生为本”的出发点,提出大学生学习生涯的“需求阶段理论”,即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知识需求心理会不断的产生变化,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面临的知识领域和学习兴趣也不尽相同,学校提供的课程内容只有适时满足了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求,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因此,不同年级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一年级着重于专业指引和专业兴趣培养;二年级着重于拓宽专业认知面;三年级着重于专业知识深化;四年级更多地通过长期连续的实践来具化专业知识。当然,由于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特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流程设计显得尤为必要。

1.3体现出平台化与模块化的特点

由二级专业上升为学科门类后,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自然也应该体现出“旅游大类”的平台化特征和“宽口径”的模块化特点。平台化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来设置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属于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模块化则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趋势来设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旨在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解决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宽口径和社会具体分工的接口问题。

2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方案

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兼顾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科共通性,又要体现出专业知识领域的差异性;既要形成由浅入深、梯度推进的理论课程体系,又要做好知行合一、长短结合的实践教学安排;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关注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2.1理论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理论课程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具有课程门类多、课时量大的特征。对于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旅游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育人指南》或《国家标准》来进行。

2.2实践性教学环节优化设计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就时间长短来说,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分为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短期实践性教学环节穿插于平时的理论教学之中,主要有课程设计、企业观摩等形式,旨在让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实际有一个感性接触;长期实践性教学环节则需安排一定的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参与工作模拟或企业实训,使之进一步对专业实际有一个理性体验。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类型的旅游院校,如部属重点院校、省属地方院校、具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民办本科院校等由于政策倾向、师资力量、基础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必然有所差异。以上方案仅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一般性参考,每一所旅游院校都应结合自身实际,在此基础上形成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育人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3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

4周霄.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理念创新[J].当代经济,2015(1)

5周霄,马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激励模式初探———基于需求阶段理论的探索[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研究专刊),2011

6冯志敏,林麒,贾让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及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作者:周霄 祁华清 马勇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