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短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短板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的短板

摘要:天津具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的良好自然基础,近年来,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初具规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但资源开发不合理、产业特色不突出、旅游市场季节性差异大、农产品深加工能力较低、专业性人才缺乏等问题仍是制约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短板。日本通过打造特色旅游项目、高度重视资源保护、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培育年轻农业从业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国应充分借鉴日本发展经验,通过统筹规划,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旅游项目建设,优化特色农产品生产,提高职业农民素质,用好电子商务网络等方面,全面提高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保护;日本;中国天津;品牌;职业农民教育

农业生态旅游业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艺、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及科技示范园等旅游活动为主,为游客提供农产品采摘、加工、自助体验的新型旅游业态[1]。现代农业生态旅游是在传统农业生产之余,利用现代高科技理念以及农村现有空间、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新型旅游业。农业生态旅游为旅游者提供现代新型农业文明,让旅游者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是目前发达地区缓解城市生活人群压力、寻找乡村生活情趣、体验农耕文化的新型旅游方式。作为将农业生产、人文自然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高效产业,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生态性、观光娱乐性、教育性特征[2],是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扩大农业生产效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创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也是许多地区积极发展的重点产业。天津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种类丰富,但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重新审视天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必然性,分析目前天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短板,将农业的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扩大化,补齐短板,将有效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天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1天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必然性

1.1丰富的地理生态资源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奠定基础

天津地理生态资源丰富,不但生产出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也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创造了条件。蓟县的盘山、农家院、黄崖关长城是吸引游客的焦点;静海县的精品樱桃园、生态农庄、家庭农场每年吸引大量天津本地游客,其中西双塘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成为天津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武清区的“观光+采摘”项目吸引了大量天津及周边地区游客,有力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创业就业增收。目前,宝坻、武清和蓟州区被列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随着美丽天津建设的加速,天津农村地区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田园景观、悠久的农耕历史文化、浓郁的风土人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

1.2农业生态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

农业生态旅游属于持续性消费,是农业服务业中的良性循环增值发展模式。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有利于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减少资源型消耗,农业生态旅游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农业生态旅游业有利于有效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旅游业就业容量大,带动性强,天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将广泛带动涉农区(县)农民创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创造大量多层次、多类型、灵活的就业岗位,尤其有利于解决农村女性就业问题,是解决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就业、推进农民脱贫的新途径,能为农村地区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农业生态旅游业产业初具规模

农业生态旅游业产业规模上升。2016年,天津旅游总收入达到3129亿元,同比增长12%,全市休闲农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7万人[3]。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直接促进了各镇农业提质增效,刺激了当地居民消费需求,扩大了农业增值空间。形成了一批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主体。根据2015年数据,天津全市确立了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0个、示范村(点)165个,主要分布在武清区、蓟州区和静海区,以蔬果种植、畜牧养殖为特色。到2015年年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155家,全市休闲农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6.5万人,带动农民就业达到28万人,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600万人次,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50亿元[4]。

2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短板

2.1资源开发不合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民俗文化产品开发零碎,缺乏深度。天津具有悠久的乡村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天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当前,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存在民俗文化商业包装过浓,或优秀民俗文化开发过程中低俗化等问题,降低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5年的调查统计,目前天津农业休闲旅游中民俗文化型企业总体规模还比较小,仅有从业人员近百人,年接待游客6.6万人次,未来挖掘空间巨大[5]。(2)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目前,部分旅游景点还存在道路不通,供水、供电、应急救援等配套服务跟不上,停车场、厕所、观景台等设施建设总量不足,接待游客能力不强等问题。(3)农村缺少可供游客休闲的夜间休闲娱乐场所。通过对天津部分村镇走访发现,在夏季旅游旺季,游客活动主要集中于白天,日落后便回到休息场所,缺少可供游客消暑休闲的夜间购物、娱乐场所。

2.2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旅游品牌辐射力不大

(1)农业休闲旅游散点式发展模式降低品牌辐射力。天津目前各涉农区(县)农业乡村旅游基本处于散点式发展阶段,农业旅游资源整合速度较慢。各景点之间联合度不高,恶性竞争,集聚效果不明显,农业生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6]。(2)产品层级较低。多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产品特色挖掘不足,许多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品质较低,主题不鲜明,缺乏个性化设计,对农业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同质化竞争激烈,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大型项目,难以满足当前个性化、多样化旅游市场需求。(3)农业生态旅游目的地形象有待提升。农业生态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往往需要地方政府的统一安排,也需要大项目的推动。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主要吸引的是天津及北京、河北等地的游客,虽然产品种类丰富,但品牌影响力较小,尚未形成统一旅游目的地形象。

2.3受市场和季节性双重影响,旅游收入出现季节性差异

由于农业生态旅游业一般利用山地水系、农林资源,吸引消费者赏景、采摘、住宿和娱乐,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受季节和消费习惯影响较重,旅游收入出现较强的季节性差异。在旅游旺季,出现游客爆满,超出环境承载力;在旅游淡季,门可罗雀,景点无人管理,出现“靠天吃饭”的问题。如何拓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增值空间,让农民一年四季都有钱赚,是当前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2.4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农村商贸不发达

(1)天津农产品加工业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以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例如,较为知名的粮食产品、水果、食用菌、腌渍蔬菜等产品多以初级加工方式出现,利润率较低,急需开发高附加值、方便游客携带的产品。(2)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能力不强。例如,静海县食用菌产量较大,但天津食用菌罐头生产企业较少,部分小企业也不具备生产出量大、质优产品的技术和设备。同样,在水产品加工领域,在大量淡水鱼虾及海产品上市季节,产品多以鲜活产品形式供应市场,缺少具有深加工本土产品能力的企业。

2.5专业性人才缺乏,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1)专业性人才缺乏。农业生态旅游业需要大量导游、商务、艺术、餐饮等方面的人才,天津涉农区(县)大量青年人涌入北京、天津等城市就业,具有较高学历背景的高技能型人才十分匮乏。(2)职业农民素质有待增强。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创造出生态环保的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7]。目前,农业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多为留守在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从业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市场意识,服务水平、管理水平、产品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等严重滞后。现有的农民培训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模式单一,不利于提高农民从事现代旅游业的职业素质。

3日本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经验分析

目前,全球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主要分为3大类,即经济发达—生态旅游成熟型、经济发达—生态旅游滞缓型、经济欠发达—生态旅游新兴型[8]。日本耕地狭小,依靠现代科技精耕细作,具有一定的特色。主要依靠有限的农业资源,走深度开发路线。根据3大类分类观点,日本生态旅游业属于经济发达—生态旅游滞缓型[10]。从发展模式看,日本农业生态旅游业主要分为观光型农业生态旅游、设施型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型农业生态旅游3类[9]。天津经济发展迅速,2016年,天津人均GDP已经达到115053元,位列全国第一位,农业用地少,主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天津注重现代种植技术、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与日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此外,相比于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日本与天津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都相对滞后。因此,借鉴日本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经验,将对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1推出特色化、差异化项目,丰富游客体验

日本农业生态旅游强调通过开发特色农业地理资源、特色农产品、特色旅游项目等形式,放大旅游项目的差异化特征。例如,主要通过有资金与技术实力的农业集团牵头,创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与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示范区[11]。日本生态旅游企业也在充分调研、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当地居民的建议,多方共同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12]。例如,东京自1992年起由市教委、农协、农户三方合作兴办了面积约1.5hm2的学校农园,成为一处知名的体验农事作业的场所[13],该农园鼓励游客积极参与农事作业,吸引了大量学生、各类社会团体到此旅游。

3.2重视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日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无论是《生态旅游推进法》(2007)、《生态旅游推进基本方针》(2008)都对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说明,强调在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对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以达永续利用的目的。政府对农药及化肥使用提供科学指导,日本许多家庭农场也非常注重环保作业,在取水灌溉、生产废弃物排放方面也都能较好地按政府要求进行。1999年,日本颁布了新农业基本法,包括《家畜排泄法》《可持续农业法》等,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研发,在20世纪末期,日本在堆肥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花卉工厂化育苗和温室栽培等领域出现飞跃[14]。此外,日本始终坚持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对生态旅游景观进行开发,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模版。

3.3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

日本许多家庭农场都开发附加值高的有机农产品,虽然产量不大,但由于联合企业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深加工,原料损耗小,产品营养保存好,新鲜度高。同时,在农产品中融入传统文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日本大北食品的豆腐,采用四叶联合会旗下的有机黄豆种植户的黄豆进行加工,产品口感好,知名度高,吸引了大量游客。

3.4重视年轻一代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养

由于日本大量农村青年进入城市务工,农村务农群体中青年人的比例缩小,不利于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对低于45岁的农业从业人员给予培养经费补贴,提高农民在农业设施、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职业技能。日本对农业经营者教育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购买教学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等,提高其办学能力。通过吸引年轻人务农,使农场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的经营模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

3.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产业发展环境

日本非常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日本的新农村运动中,政府通过优化扶持政策,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促进城乡协同发展。除大型农业基础设施由政府出资建设外,许多中小型基础设施往往由企业或农户自行修建,政府依相关规定对其进行补贴。此外,日本还注重与英国、美国等国家积极展开交流合作,参照欧美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先进做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日本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

4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4.1统筹资源,提高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规模

(1)统筹规划,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要逐步克服天津农业生态旅游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弊端,统一规划、布局,整合梳理地方资源,统筹、凝练出地方特色,规划发展一批特色示范区,依托本地资源,整合品牌,叫响名号。以打造“农业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动力,通过发掘生态旅游资源,以景点为平台、以活动为契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2)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学习日本打造特色化、差异化旅游项目的经验,依托天津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农业生产特点,聘请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形成“可观、可居、可游”的农业生态景观,开发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园。(3)发展现代农业。结合山地资源,发展立体种植和立体养殖为主的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园区,生产优质无公害粮食、蔬菜和畜禽肉类,推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内涵式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工程化,促进农业粮食、果蔬、畜禽传统产业基地化、标准化、订单化、生态化提升扩容。以农业旅游业为发展方向,在静海区、蓟州区、宁河区、津南区,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历史,发展农业公园,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发展多种经营。

4.2加强旅游环境建设,提升旅游设施服务水平

(1)建立农旅合一的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以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为前提,以不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通过对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和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后,=科学开发旅游资源。要保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生命力延绵不息,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特色,在机械化、工业化充斥的现代社会中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气息,必须树立健康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理念,即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15]。在符合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行人文景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16]。结合当地农业特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兴建餐饮、垂钓、休闲、游乐、园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园区,促进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4大功能融合。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7]。(2)加强农村网络设施建设。要不断提高光纤、宽带、4G在涉农区(县)的覆盖率,建设改造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实现农村与外界的互联互通,为发展电子商务创造便利条件。

4.3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优质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1)打造一批优质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在蓟州区进一步整合现有的农业生态、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域生态旅游规划布局,重点打造农家乐,形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品牌。在静海区,围绕“独流老醋”文化,发展农业文化旅游业。在武清区,重点培育发展休闲农场、生态农业园等“观光+采摘”乡村旅游。在宁河县,围绕湿地资源,开发特色精品渔家乐、生态观光园等项目。(2)开发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挖掘、整合天津民俗文化元素,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的文化底蕴,提高旅游项目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做到“民俗不俗”,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融生产性、生活性、娱乐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注重产品中的游客“参与性”,例如,在挖掘“独流老醋”文化过程中,设置游客参与制醋过程,提高游客趣味性。此外,还要提高“独流老醋”的档次,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包装精美、便于游客携带的产品。加快农业文化产业化,积极研发能代表本土文化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通过旅游产品的销售使本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更好传播,同时也可以增加经济收益[18]。学习日本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优质农业产品的经验,如在津南区,建议深挖小站稻发展历史脉络,以历史展示和情绪体验为核心,开发具有互动性,兼具教育、休闲、购物功能的展厅。

4.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打造名优特色农产品

(1)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促进农业生产科技化、自动化。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发展高产、高效的花卉苗木、花卉,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果蔬以及畜禽产品。(2)打造特色产业融合集群。不断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资源,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园一景”,丰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类型,搞好农场特色化经营。集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倾向,结合当地优势推出丰富的产品,拉长产业链,满足游客的多层次、多样化消费。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满足游客的多种消费需求。在全市,大力发展精致农业、有机农业,重点围绕静海区“独流老醋”“台头西瓜”,蓟县的“盘山磨盘柿”和“天津板栗”,宁河的“七里海河蟹”和“芦台春酒”,汉沽的“茶淀玫瑰香葡萄”,宝坻“三辣”,塘沽的海产品开发农业精品。同时,加大产地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建立“研发中心+科研院所+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天津各农产品原料基地、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与农户直接建立合同关系,形成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共同开发能够体现本土特色、灵活应对气温变化、便利携带的旅游农产品。

4.5加强职业农民教育,鼓励农民创业

(1)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学习日本对农村青年培育的经验,加强对涉农区(县)中青年农民的培养,为农业发展储备后继人才。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建议尝试开展门类丰富的农业网络课程,主要设立果树种植、酒店管理、电子商务营销等专题培训,建立分级制的职业农民培育方案,重点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在培训中要注重本地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知识教育,培育他们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宣传者[19]。(2)推动农民积极创业。鼓励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发展旅游业,在创业门槛、承包经营、土地流转评估、税费优惠、财政支持、金融服务、实用技术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培养一批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经营大户和农民企业家。

4.6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农业生态旅游业综合效益

(1)推广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旅游业的创新性应用,发展“农业生态智慧旅游”项目。围绕已有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天津智慧旅游综合调度中心”,推广“旅游助手”APP应用,整合各涉农区(县)交通、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商业聚集区、文化场所、写字楼、居民社区等重点区域相关旅游信息、门票购买、餐饮住宿预订、金融支付等服务,形成“旅游+生态+智慧+文化”的发展模式。(2)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旅游产品宣传、销售渠道。除旅行社等传统旅游销售渠道外,利用淘宝、微博、微信以及各旅游公司的手机APP应用等宣传旅游景点,促进各旅游平台之间信息共享,拓展潜在客户,同时可进行门票在线销售。(3)通过“电子商务+农产品促销”模式,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利用大型网络销售平台,推广特色、时令瓜果蔬菜以及禽畜产品,利用团购网站合作团购促销,扩大影响力。积极与淘宝、1号店、京东、亚马逊、津农宝等平台展开合作,提供“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物流送达”的休闲旅游购物模式,推进传统农旅产品产销升级,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彩玲.区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4):188-191.

[2]魏玲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15(10):84-88.

[3]201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3-14)[2017-08-12].

[4]天津“三农”工作获成效:收获在美丽的田野上.[EB/OL].(2016-01-29)[2017-05-16].

[5]天津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初探[EB/OL].(2015-01-01)[2017-07-26].

[6]许爱萍.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2):5-8.

[7]倪慧丽,王慧慧.基于乡村旅游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157-160.

[8]冷瑾.世界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大理学院学报,2010,9(7):40-43.

[9]杨龙辉.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4):85-88.

[10]韩冰,刘浩,田小燕.发达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6(3):148-151.

[11]林源源,孔善右.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36-40.

[12]郭步尧.日本生态旅游推进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3(11):52-55.

[13]宋涛,蔡建明,刘军萍,等.世界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13(2):88-96.

[14]周石生.日本生态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5):151-153.

[15]赵承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525-527.

[16]陈希,王克林,李林.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6):775-779.

[17]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2):29-31.

[18]韩冰,刘浩,田小燕.发达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6(3):148-151.

[19]洪艳,覃华.现代农业中新型农民培育———基于大湘西低碳旅游发展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1(1):125-129.

作者:郑言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