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业产业发展困境与转型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业产业发展困境与转型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业产业发展困境与转型路径研究

[提要]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发展本身面临着诸多困难与约束,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将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理市作为著名的生态旅游地区,在生态治理与疫情冲击的双重困境下,面临着第一产业发展羸弱、第二产业被迫转移、第三产业贡献骤降的不利局面。为此,必须借助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与文化资源寻求转型升级。

关键词:生态脆弱;农业产业;现实困境转型路径

一、大理市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发展资源供给不足。大理市地处苍山麓,洱海之滨,拥有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且具有上千年的农业种植历史,农业人口比重也达到了42.5%。但长期以来,农业都不是大理市发展的重心,2019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只有23.1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95%,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3.31%和61.71%。作为著名的生态旅游地区,二三产业发展挤占了太多的农业发展资源与空间,导致农业产业的基础十分薄弱。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农业受制于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供给不足,更是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2015年大理市的农业总产值为42.87亿元,但是到2019年全市的农业总产值只有34.76亿元,相比之下绝对值减少了8.11亿元。

(二)政策制度约束明显。受《云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保护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海西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大理市农业发展面临着较强的政策性约束。具体表现:一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上进行建设,而大理市海西大部分农田为基本农田,旅游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严重受限,对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影响较大,旅游消费附加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影响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二是禁止在洱海海西建设大规模的农用设施大棚,限制了新型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也受到了制约。三是全面禁止洱海流域的库塘渔业养殖,划定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实施洱海流域内畜禽养殖转移,阻碍了养殖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发展的类型受到了限制。

(三)生产要素使用受限。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特点。土地、水和肥料是其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2017年大理市开始执行洱海保护“七大行动”,其中为了修复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开展了节水治水生态修复行动。通过严格管理水资源使用,整治无序取水,治理河道生态,恢复湖滨湿地,建设面山绿化生态系统,增强水源涵养保持能力等一系列措施。虽然从根本上改善了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但该行动的执行对农业生产用水也进行了严格的管控,致使整个洱海流域的农业发展都面临着周期性缺水的问题。此后,相关规定也对农业用肥做出了严格要求与控制,致使农业结构被迫在短期内进行调整。而这种仓促、盲目和无序的调整,最终导致各经营主体以自主发展为主,形成了小而全,散而乱的局面,不利于农业产业的统筹发展。

二、大理市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三张牌”战略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具体内容包括:打造绿色能源牌,做强绿色能源产业,把绿色能源产业打造成云南重要支柱产业;打造“绿色食品牌”,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把高起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大力发展从“现代中药、疫苗、干细胞应用”到“医学科研、诊疗”,再到“康养、休闲”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而处于云贵高原上洱海平原的大理市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在低纬度、高海拔等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宜人的气候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使大理成为云南省旅游的首选目的地。2019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62.2万人次,同比增长11.76%,实现旅游总收入401.34亿元,增长12.63%。再加之苍山洱海所具有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大理市在打造“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两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为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试点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拓宽了场域。土地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支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根基。2015年大理市被列为首批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县市,承担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2016年9月国土资源部要求协同推进三项试点,此后两次延长了试点期限,改革试点进一步全面推开、深度融合,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效的土地制度供给;二是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三是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四是优化全域空间管理体系;五是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六是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土地制度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大理市打破固有思维出台了诸多改革制度与配套措施,这也为农业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独有的制度环境。

(三)生态环境治理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生态环境治理是近年来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除了开展洱海保护“七大行动”以外,还通过开展“三禁四推”,削减洱海流域化肥和农药使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及绿色防控技术,并推广使用黄篮板、杀虫灯、生物药剂等绿色防控措施。大力推行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建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管控机制。对洱海流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洱海水葫芦、底泥和污泥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有效改善了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此外,还对洱海核心区“三线”范围内的土地用途进行了严格管控,经过综合施策与多年努力,洱海流域实现新增绿色生态种植26.2万亩,并且截污排污工程全部达标排放,基本消除洱海主要入湖河流Ⅴ类以下劣质水体,使2019年全年洱海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其中7个月达到Ⅱ类,有效防止了规模化蓝藻水华的爆发。上述措施对洱海水质和全市生态系统改善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大理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在各种困难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大理市农业产业发展如何扬长避短,补短板、寻发展是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不仅如此,大理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还担负着缓解生态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短缺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三重任务。在2020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以“三张牌”打造为抓手,着力推动产业大发展,坚持以两型三化为核心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明确指出要做优、做稳第一产业,持续打造“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推动特色农业和食品加工产业发展,以及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因此,大理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紧扣“绿色食品”与“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两张牌,在现行约束下进一步挖掘洱海流域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以提供绿色生态农产品和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为核心的现代田园综合体。通过在产业选择、区域规划、价值延伸等方面科学部署,分区、分业构建“健康食+健康玩+健康住”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功能与休闲功能有机结合,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食品”与“健康生活目的地”在理论内涵上应为互补关系。这就意味着高端的绿色农产品不仅要面对外地市场,同时还要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是作为大众消费市场需求的食物;另一方面则是作为旅游消费市场需求的礼物。换言之,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类型需要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以食物为主的鲜果蔬菜以外,还需进一步推进绿色生态农产品的加工产业发展,延伸绿色生态农业的价值链,打造高端的绿色食品品牌。与此同时,还要在“食品”与“目的地”两个方面同时发挥游客的带货作用,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大理市农产品加工业经营主体虽达到了1,229个,但大部分都是以烟草、畜禽、粮油、中药材、林竹木和茶叶加工为主,上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比高达80%。但不可置否,这些农产品加工业都无法与大理市的乡村休闲旅游形成良性互动。

四、大理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针对大理市的现实情况,要紧扣“绿色食品”与“健康生活目的地”两张牌,打造以提供绿色生态农产品和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为核心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则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农业产业内部而言,进一步提升现有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目前,大理市的农业总产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韧性不足。倘若完全抛弃原有的产业布局将有可能使全市的农业发展陷入周期性停滞。因而在很大基础上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挖掘现有农业产业的内在潜力,努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对于农业产业外部而言,需要借助旅游产业寻求农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旅游业发展为大理市带来了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是由于农业产业并未针对这一部分市场做出合理的布局与调整,因而农业产品与服务所占旅游消费市场的份额极其微薄。

五、大理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1、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由分散化向规模化转型。适度规模经营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而言,大理市的农业生产仍然以细碎化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规模化与组织化程度不高。截至2019年末,全市22.7万亩确权承包土地中,流转的土地面积只有9.26万亩,占比为40.79%,并且集中流转的土地规模从50亩到300亩居多,500亩以上较少。此外,地上作物的种植种类也比较繁多,包括了粮食、烤烟、蓝莓、蔬菜、花卉、水果、苗木、园艺、中药材等,并没有规模较大且具有突出优势的农产品。而要打造以提供绿色生态农产品和特色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为核心的现代田园综合体,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小、散、乱、弱的特点,避免种植的种类过多且分布散乱。2、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打造现代田园综合体的重要参与者。目前,大理市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84个,家庭农场58个,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计954个,涉农企业600余家。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发展规模和质量却良莠不齐,州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只有49个,示范家庭农场只有8个,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43家。并且,多数经营主体仍然是以单一的种养殖业为主,能够提供参与式、体验式农业种植采摘以及餐饮娱乐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主体更是凤毛麟角。并且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之间也是以各自为阵为主,并未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或者由单独发展向协同发展转型。3、推动农副产品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转型。大理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加之近年来对洱海的环境保护治理,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至今为止却没有一个能够代表大理市绿色生态形象的农副产品或区域公共品牌,导致这一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在市场上仍是以低端农副产品为主,缺乏高端的农副产品与日趋成熟的乡村休闲旅游相契合。目前,大理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有51个、绿色食品有54个、有机产品只有5个、地理标志产品只有1个。这与大理市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和庞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不匹配,亟须通过打造高端生态农业概念,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本身就是弱势产业,在资源、环境和政策存在明显约束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单从农业产业内部出发谈转型升级的话,其难度可想而知。早在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通过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三产融合”是指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产业链多向延伸、产业范围多元扩展、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实现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产业跨界融合和布局优化调整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要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但长期以来,旅游产业都是大理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而在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上,往往都是以第三产业发展为核心,第一产业发展为辅助的融合模式。但是,旅游业持续发展将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进而倒逼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近年来,洱海治理对大理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余波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重新巩固第一产业,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是目前大理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

[3]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02).

[4]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黑龙江粮食,2015(03).

作者:刘明月 田逸飘 单位:宜宾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