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户家庭农业生态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数据来源、解释变量的设定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10月及11月笔者组织学生对安徽省凤台县、明光市、桐城市、当涂县、青阳县、宣州区以及歙县7个县市的水稻种植农户进行的入户调查。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经整理剔除部分数据缺损的问卷,获有效问卷402份,样本有效率为89.33%。在调查的总样本中有293人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有所认知问题,占比72.89%。
(二)解释变量的设定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并结合实际调研情况认为: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四大类:农户户主个人禀赋、农户家庭特征、农业信息的可获性和外部环境。
1.农户户主个人禀赋年龄:一般理论认为,年龄因素影响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速度。由此推断,年龄越大的农户越不容易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因此,本文假设:户主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性别:在农村,由于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同外界环境交流的机会均要少于男性,故她们在对新信息及新知识的理解上也要弱于男性。因此,本文假设:女性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程度较男性户主低。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拓展人们的视野,增强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和吸收能力,提升对来源于不同渠道信息的判断力。Ervin(1982)和Pampel(1977)证实了农户的文化程度与农户对土壤侵蚀问题的认知程度正相关。因此,本文假设:文化程度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呈正相关关系。是否是村干部:村干部往往能力较强且文化层次较高,对于新的信息和政策理解更为透彻。而且村干部比一般村民具有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获取外部信息。因而,本文假设:作为村干部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更深刻。风险偏好类型:风险偏好是指组织或个体在实现一定目标过程中对待承担风险的种类、大小等方面的基本态度。按照不同主体在对风险采取的不同态度可以将风险偏好分为三种:风险厌恶、风险中立及风险追求。风险追求型农户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因而,本文假设:风险追求型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更深入。环境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越强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越关心。他们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信息更为关注。因而,本文假设:环保意识越高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越深刻。
2.农户家庭特征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均收入高的农户在当地属于“能人”,其获取和评价农业生产信息的能力会更强。因此,本文假设:家庭人均年收入高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更深切。家庭非农收入占比:目前农户家庭非农收入高表明农户正从事着兼业,兼业往往是户主外出打工。户主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从而增强了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文假设:农户非农收入占比的提高增加了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耕地面积:在我国农户家庭的耕地面积一般与家庭人口数成正比。若农户家庭人口数越多,其耕地面积就越大。家庭耕地面积大的农户在经营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耕地面积越大的农户会越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各种农业技术发展趋势的信息。因此,本文假设:耕地面积正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
3.信息可获性与村民交流的频率:在我国农村,信息传递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农户之间的交流这种非正规的传播渠道。因此,本文假设:与其他农户交往越频繁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越深刻。农业信息的获取:信息获取得越多,对外部世界的理解越深刻。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越多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趋势越了解。因此,本文假设:农业信息的获取显著促进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4.外部环境是否参加可持续农业生产培训:政府主导的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往往会向农户阐述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采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益处。同时农户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可以与推广人员及其他农户进行交流,提高了他们对农业环境退化的认知。因此,本文假设:培训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距离乡镇远近:农户因居住区域的差异对信息获取存在显著的差异。距离乡镇远、交通闭塞的地方,增加了农户信息获取的难度。因此,本文假设:农户家与乡镇之间的距离负向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根据以上的研究假设,将对变量的定义及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方向列。
二、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可以得到: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不同个人禀赋的农户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以及不同家庭特征农户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在被调查的农户中,有293人对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有所认知,占总样本的72.89%,而没有认知的为109人,占比仅为27.11%,这说明大多数农村居民对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年龄结构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户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认知的比例逐渐降低。年龄对农户的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具有负向作用。从被调查的农户来看,四十岁以下的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有认知的比例为9成左右,而60岁以上仅为3成左右。
(2)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有认知的比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提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认知的比例仅为26.05%,初中文化水平的为87.73%,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认知的比例几乎为100%。
(3)从性别上看,农户的性别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没有显著的影响。女性有认知的比例为68.75%,而男性的认知比例为73.24%,男性和女性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比例几乎没有差别。
(4)从农户是不是村干部上看,村干部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认知的比例要远高于不是村干部的农户。村干部有认知的比例为94.12%,而非村干部农户有认知的比例为71.85%。
(5)从风险偏好类型上看,户主的风险偏好类型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风险追求型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认知的比例为94.21%,而风险厌恶的农户有认知的比例仅为59.02%,即风险偏好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比例越高。
(6)从环保意识上看,环保意识越强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比例越高。环保意识很强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认知比例为98.21%,而环保意识很差的农户有认知的比例仅为43.55%。
三、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一)户主个人禀赋的影响
户主的年龄在模型中的系数为负,与预期相符且在10%的检验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水平越低。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年龄增加1岁,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下降0.24%。户主性别在模型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系数为正与预期不符,这可能是由于女性户主对外在环境的感知方面比较敏感从而使得他们比男性户主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更多。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的重要因素。户主文化程度在模型中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的概率也越大。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受教育年限提高1年,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上升4.68%。户主是否为村干部在模型中的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但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能的解释是由于村干部在总体样本的占比较低,从表2中可以看出,村干部在总体样本中的比重仅为4%。户主的环保意识在模型中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随着户主环保意识的提高,其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水平也越高。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的环保意识提高一个单位,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上升3.13%。农户的风险偏好类型在模型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风险偏好类型并不是影响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认知的重要因素。
(二)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
家庭人均收入、家庭非农收入比例以及家庭水稻种植面积在模型中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因素对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的影响较小。
(三)农业信息可获性的影响
农业信息的获取在模型中系数为正,与预期相符,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农户对农业信息获取得越多,其对农业环境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从而提供了他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水平。从边际效应上看,户主与村民交流的频率提高1个单位,对农户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概率上升0.01%。与村民交流的频率在模型中为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系数为正,说明农户与村民交流有促进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认知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
(四)外部环境的影响
是否参加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在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呈现出正向影响,这表明参加培训有助于农户对生态环境退化的认知更加深刻。到乡镇的距离在模型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与预期相符,表明到乡镇的距离有负向作用于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认知,但不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第一,在调研的地区大部分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在调查中的402户农户有72.89%的农户有认知。第二,户主文化程度、环保意识、参加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及农业信息的获取显著促进农户对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认知,但年龄呈负向作用。
(二)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建议:第一,通过各种媒介向广大农户大力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广大农户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这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当农户树立起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他才会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到实处。第二,拓展农户农业信息获取渠道,增强农户对各种农业新技术信息的交流,利用农户之间相互模仿的心里促进更多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建立健全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机制,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只有被农户接受和消化并且实施于农业生产过程,才能起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