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粮食产出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以化学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不合理要素投入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化肥投入的边际效应降低,导致化肥的总投入量增加,过量使用化肥不仅造成更多农产品品质下降,肥料利用率仅在35%左右,还有大量有害物质通过土壤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污染地下水源和海水水质。我国农药的利用率不足30%,除不足20%的被农作物吸收,其余农药直接或通过其他代谢物进入农产品、土壤、大气和水体中,不但直接对农产品、土壤、地表水造成污染,还危害其他生物种群,破坏生态平衡。调查显示,农民使用的大部分是不易回收的超薄地膜,主要是这种地膜价格低,但是残留系数高达20%,且有大量的地膜被风刮走造成二次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是连锁反应,大量秸秆堆积及焚烧造成二次污染,农药残留超标危害到养殖业,乃至人类本身。
二、粮食产出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悖论分析
1、土地资源与产出需求决定了我国农业的“要素型”模式
土地作为不可改变的生产要素,是其他要素的载体,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按照土地禀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生产模式,著名的农业经济专家费农•拉坦认为:一国农业增长选择怎样的技术路线,取决于该国家的土地资源禀赋状况。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已经完成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由于资源禀赋及其工业化水平的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我国倘若采用美国的土地密集型生产方式,也无法供给如此庞大的人口和工业生产的粮食消耗,所以中国农业必须选择劳动密集、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才能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大的人口。目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投入逐渐下降,技术在短时期是相当稳定的要素,只有资本的投入是唯一的选择,在生产方式不变的前提下,资本投入的具体表现就是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是农药、灌溉、农药机械、化肥、地膜等,国家对要素生产和使用的补贴政策,又强化了“要素型”生产模式。
2、现有生产方式对资源投入的强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多采取“一家一户”的经验方式,尽管技术落后,但是由于获得经验的低成本,仍然能够带来一定报酬,又因为规模小,农户没有能力改变现有技术,反过来又强化了路径依赖。作为制度制定方的政府虽然意识到了可能的低效率,只是进行规模调整,对能够控制的土地实行合并,没有实现技术上的根本性突破。农业增产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业的投入,尽管还没有准确的农产品价格供给弹性,但有些专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农产品价格供给弹性可以达到0.2耀0.5之间,甚至更高,而这些影响农产品价格供给弹性的条件我国基本具备,包括基础设施、市场开放程度、资金投入、科技投入。近些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但总体上表现出高位运行的趋势,2006年以来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都在100以上,而且呈现价格上涨范围广、高位运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收入效应的刺激下农民提高了种植的积极性,扩大种植面积,加大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
3、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足
连续的粮食增长,表面上缓解了粮食供给的矛盾,应该看到我国的粮食产量增长属于“结构性”增长,表现为主粮增产辅粮减产,但是如果从国际市场的角度评价,从粮食供给转向整个农产品供给,大豆、棉花、使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自给率远远低于安全警戒线水平,农产品供求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原因还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导致的。由于主粮的连续增产,掩盖了农业的供给矛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被忽视,加之现行农业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经营单位无力,也不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结果只能按照传统的生产模式,通过加大要素投入获得产量的提高,如果不通过农业现代化解决农产品的供求问题,农业环境污染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三、粮食产出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多目标协同
1、调整农业产业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的配比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稳定状态,农业生产模式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但是基于环境约束必须改变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代替传统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多目标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研究显示,近些年我国绿色农业产出以9.15%的速度增长,环境污染指数以年均0.09%的速度下降,但我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极其低下,全国平均水平为0.195,且有近80%的省份低于这一水平,传统农业技术效率为0.763,因此发展绿色农业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工程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民现代化。这是从根本上消解农业产出与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悖论。
2、改变现有的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应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实现,拉长、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链,吸收农业转移劳动力,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改变农业经营方式改变农业投入模式,提高农业的科技投入,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灌溉水等要素投入,从源头控制农业污染源。环境是一个生态体系,农业污染的治理是系统工程,要实现生产、生活、环境的多目标协同发展,农业生态保护和治理必须融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生态环境是整体环境的基础,也是我国实行生态文明的关键。
作者:窦熙博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