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经济效率下的农业生态转型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经济效率下的农业生态转型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经济效率下的农业生态转型分析

著名产业生态学家T.E.Graedel和B.R.Alelbny于1995年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的转型模式,并指出生态转型会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发生作用:在宏观层次上,生态转型是封闭产业体系乃至全社会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实现产业生态系统向三级生态系统进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中观层次上,生态转型使企业从认识原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开始,重新审视产品设计、制造与消费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延长产品寿命,特别是减少废物和增强循环的目的;在微观层次上,生态转型将优化反应过程,实现“原子经济性”。国内方面,政府和学术界都对生态转型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和建议。党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即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例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党的十八大上,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国内学术界,关于产业生态转型的研究者既有知名学者,也有众多青年学子,研究的视域和角度各有不同,主要集中在工业转型,其中又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

1)发展生态工业是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向以高技术含量为主的工业体系演变的过程,最终可以实现产业生态转型;

2)结合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生态转型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

1)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个别省的现况,提出资源型产业的生态转型;

2)对比了产业生态化路径,结合某一省在资源型产业的生态化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认为应该以产业生态园和循环产业集群为基础的路径,实现生态化的转型,以保证跨越式绿色发展。由此可知,国外的视角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提出的产业生态转型,而国内对于产业生态转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并且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的互动提及较少,研究视野主要是工业方面,对农业生态转型的研究很少。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态经济效率这一结合生态与经济的二维测度,国内研究缺少对其和产业生态转型之间关系的研究。所以,笔者引入生态经济效率的理论体系,探索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内在关系,分析生态经济效率作为农业生态转型衡量标准的可行性,构建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农业生态转型模式,提出基于三维视角的产业生态转型对策。

1生态经济效率作为农业生态转型衡量标准的可行性

1.1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根本目的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都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的产物。生态经济效率的提出与农业生态转型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发展潮流的时间也很吻合,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效率主要针对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中的经济与环境两个方面,在最优的经济目标和最优的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的联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而不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与农业生态转型特别是我国现在的农业生态转型,即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这一经济、环境二维定位一致。另外,生态经济效率主要针对区域和国家层面,这与农业生态转型针对产业和国家也是大致相同的。

1.2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具体目标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的目标都是要求发展经济,都要求在提高人们福利或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体来说,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降低资源消耗,即使能源、原料、水和土地利用最小化,增强可循环性和耐用性,使物质闭路循环;二是减少对自然界的影响,即使废物、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有毒物质的扩散最小化,促进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三是提高产品或服务价值,即重在通过产品功能性、灵活性和模块化的改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提供额外的服务和关注,以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功能性需要,从而尽可能降低物质和资源使用量。生态经济效率的目标与农业生态转型的目标(从传统农业模式向生态农业模式转型和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基本是一致的,尤其是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按照3R(Reduce、Reuse、Recycle)操作原则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多层次、多途径地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污染和排放,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高效和持久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彻底改变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模式。

1.3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不仅有兼顾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两方面之意,而且含有企业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来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之意。它以“以少生多”和提高资源生产率的理念为基础,鼓励企业创新,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所谓“以少生多”,就是以消耗更少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它所关注的是资源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而农业生态转型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之所以要生态转型,主要是顺应人类经济发展的潮流,即从人造资本为经济发展限制因素进入到剩余自然资本是限制因素的时代。显然,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的核心内涵都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即高资源生产率。

2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农业生态转型模式

农业生态转型不仅需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转型过程中会经历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整个过程体现出渐进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探讨农业生态转型的各种过渡形态或者模式。为了探讨农业生态转型的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模式的关系,笔者将生态经济效率分解为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两个维度,构建了在二维平面“经济效率(e)—生态效率(p)”图像,利用公式E=p2+e槡2表示了生态经济效率的度量。曲线E表示生态效率的走势,曲线离原点越远,生态效率值E就越高。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值的直线将区域分成A、B、C、D四个区域,不同的区域代表了农业生态转型的发展模式。A区域代表农业传统发展模式,表明农业生产过程中无害化、减量化水平较低,生态效率较低,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放的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资源短缺危机的日益突出。处于这个区域的阶段,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存在问题,污染也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和经济发展也属于低水平。这种模式一般是比较初级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生态转型的主要对象。首先,这些地区和企业没有意识到进行农业生态转型的重要性,还是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再者,由于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初级,这些地区和企业获取的经济利润也是有限的,没有条件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而这一点,又从另一方面导致了产业生产的原始化。B区域反映企业资源利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无害化水平提高,生态效率高,但经济效率低。这种发展阶段或者生态转型模式一般不会出现。企业进行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所以经济效率作为企业追求的重点,效率低下的情况比较少见。而生态效率水平高是指污染水平很低且资源利用率很高,对于企业而言,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改善污染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再者,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率成正相关,资源利用率高意味着经济效率也高,这种生态效率即资源效率高而经济效率低下的模式显然与常理相悖。C区域表示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存在问题,污染也比较严重。处于这种模式的地区,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科学利用有所忽略,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的排放、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也做得不够。造成这种模式的原因一般是企业没有从宏观上意识到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整体重要性,过于强调经济效率,忽视了生态效率。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如果想提高生态效率,需要从宏观上意识到生态效率的重要性,再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污染进行处理,从而提高生态效率。D区域代表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生态转型的最终目的。处于这个发展水平的地区,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都不错,对于各项污染的控制也比较得力。这是由于处于这种模式的地区通过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科技,既着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科学综合利用;又能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农业生态转型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模式一般是从宏观上意识到了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整体重要性,这是产业生态转型的高端模式。在这种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都高的基础上,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生态经济效率,需要科学创新,研发新技术和方法。A→C→D是一般企业的发展模式,即当环境污染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家积极开展对工业污染源排污的控制,企业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向环境无害化发展,即为满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当务之急是先提高经济效率,提高废物再生资源化水平。A→C→D发展模式的变换也反映了我国众多企业生态效率的发展轨迹。A→B→D是罕有的农业发展模式。一般农业企业或农户不会把生态效率的提高作为第一要务,而是专注于经济效率,所以这种模式一般不会出现。A→D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轨迹,是穿越高山的曲线,该轨迹要求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源的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减少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负荷的排放,促使企业生态效率的不断提高。该模式直接跨越了生态与经济的瓶颈,达到双赢,是当前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捷径。

3基于三维视角的产业生态转型对策

从农业生态转型模式可以看出,由于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的高低不同,呈现出来的资源利用率以及污染程度也各不相同。笔者参考以往学者提出的各种对策,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维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不同产业生态转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农业生态转型主要建设方向是生态设计,即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开发、绿色装备制造和企业环境管理。其中,绿色产品设计使农业企业从认识原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开始,重新审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延长产品寿命,特别是减少废物和增强循环的目的;企业环境管理主要着眼于产业共生体各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包括对企业员工的环境安全和健康知识培训,对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所进行的管理。另外,要实现农业生态转型,必须涉及到工艺流程的优化,生产技术的改进,才能实现企业内部或产业内的多种关联衔接,取得农业生态转型的效益。为此,应该着重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企业需要加大对于农业生态转型相关的治污技术、末端产生物回收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使得在市场竞争中能赢得环保高地。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打造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提供原创技术支撑。农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节约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产业化联合机制攻关项目,特别是加快推广节约技术。

3.2中观角度

从中观角度,农业生态转型必须依赖于产业共生体系。产业共生是指把不同经济部门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各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能量、水、副产品的交换以及土地、物流、知识信息等的共享来提高各企业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区域企业整体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从产业共生的概念来看,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而且包括产品等其他实物资源和服务的供需合作,甚至包括信息等非实物资源的共享。产业共生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是有效的统一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途径,有利于产业的生态转型。根据当下开发区域和产业集中地区的特征,农业生态转型应作好全面部署规划,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相关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造,应发挥市场的作用,依照产业生态化的原则,以产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为依附,引进与之配套的原料物流企业、信息服务企业、末端产物承接消化企业等,完善整个园区的产业生态系统,优化园区的环境,从而建立园区内利益共享机制和共生企业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3.3宏观角度

从宏观角度,农业生态转型是按产业生态学原理在观念、管理和技术三个层次上大力推进,从传统产业模式、污染控制模式向生态产业模式转型。实现农业生态转型发展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整体谋划,综合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应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各自的职责,落实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共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合力;应建立健全决策的相应机制,进一步完善咨询制度,做好政务公开工作,扩大政务公开范围,使行政行为公开透明,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参与、监督等的权力。

作者:杨亦民 刘若兰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省涉农企业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