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城市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城市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城市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摘要:城市旅游文化的融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杭州在我国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处于领先地位,诸多做法成效显著,具有先进性和开创性。本文基于政府角色改进与治理能力提升的角度,从理论上对杭州城市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总结,为其他城市政府在解决如何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传播城市文化的问题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城市旅游;城市文化;融合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其精神内含于城市生产生活之中,通过建筑、街道等形式外显于城市,是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外来游客进行交互的符号。2018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了《旅游与文化协同作用》的报告,报告中强调了旅游与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城市文化通过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传播,还能够体现城市空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与文化领域相结合的愿景。纵观世界许多外国世界知名的一线城市,也有许多从建设城市文化旅游方面来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的案例,因此城市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对社会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可以说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精神内核,必须要贯彻“文化助推旅游,旅游承载文化”的理念。但是,当下各地城市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生硬的文化植入破坏了文化的精华与内核;旅游开发过于商业化而忽略了内在的文化传播与传承;融合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等等。杭州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又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地政府很早就开始注重城市旅游和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道路。201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范围内选出了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其中杭州凭借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的融合发展,而产生了对城市社会生活深远影响入围,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杭州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对文化资源利用得当且挖掘有深度杭州市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涵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及历史文化等等,这些文化资源不断地被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在对于文化旅游的态度上,杭州市旅游业一直秉持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理念,在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上继承和发扬“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珍惜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色,将其逐步提升为杭州城市旅游的优势所在。同时,用“大气开放”的精神自我砥砺,铸就杭州城市旅游新的辉煌。这使得外地游客对景点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感受深刻。已经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仅仅满足游客的物质性需求,而且上升到领悟厚重的历史文化、体会深刻的人文情怀从而使得游客达到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和思想共振。相较于旅游地过度商业化、游客感受体验差,这些全国大多数景区共同面临的问题,杭州市的景观成功跳出了这一窘境。特别是杭州西湖景区,西湖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周围有断桥、苏堤、雷锋塔、白塔等景观,还有银泰、嘉里中心等商圈,整体恢弘大气,古典与现代兼具,又不乏西湖原真价值的交互与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西湖景区免门票,一方面减少了游客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使得西湖景区带来的整体社会效益大大增加。增强了景区吸引力,使游客日益增加。西湖的历史文化是其除自然景观外的最大亮点。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地留下的诗词更为其增添了几分文化底蕴,西湖十景、西湖游船、专业的景点讲解等等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杭州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不仅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真正深入感受此地历史文化。深入挖掘了西湖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推动了当地文化创新与旅游融合的发展。

2.政府对旅游产业规划合理,管理注重文化考量旅游产业作为杭州市的重要产业,政府对其规划管理较为合理。《关于杭州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一名城四强市”建设的意见》等重要规划中,杭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杭州打造成以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从利于政策执行的角度出发,区级政府对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不需要宏观指引,能主动进行具体可实施的规划。游客的口碑和重访也是景区持续发展的动力。杭州市的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以传统的“观光式”游览为主,世界文化大会,世博会,每年一届的中国国际动漫节、西湖博览会、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和每两年一届的世界休闲博览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会奖旅游交流论坛等活动的举办,都是杭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景区门票价格低甚至免费,也是提高客流量的重要因素,给杭州文化旅游形成良好的口碑和促进游客的重访,奠定了重要基础。杭州的旅游发展中,政府注重职能的本位回归,避免了商业化程度太严重,体现出政府对文化职能的理解在不断拓宽思路。尤其是公共文化,在与商业的逐利行为存在内生矛盾时,政府及时能够宏观调控并在市场失灵时及时介入,以宏观政策引导文化资本投入,使得文化创新与旅游融合程度不断提高,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3.基层政府治理能力良好,文化旅游公共物品供给充足杭州市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良好,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以及景区内的规划都可以得到合理的安排,对于一些细节执行规划也比较到位。景区道路指示标志明显,周边的交通体系健全,多数景区的公共交通线路多样,给游客前去带来便利。景区内的基础设施也比较合理,周边环境优美。大多景区内基础性的座椅、垃圾桶、饮水设施等公共设施齐全。景点较为集中,可以形成整体效应,给游客出行参观带来极大便利;景区内的布局有序,功能分区明确,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再加上景区的文化主题和内涵独具特性,使得游客的了解程度较高。例如作为杭州市丝绸博物馆,现代化的讲解设备齐全,展示宣传资料完整,让游客在欣赏中调动多种感官,对杭州丝绸博物馆蕴含的历史价值充分的体会。这些景区周边的公共设施以及景区内的硬件设备都有一个详细的规划及配套措施来进行落实。

三、总结

只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做好宏观调控与规划,积极有效引导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才可以避免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将旅游业过度商业化、政府文化资本投入少,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政府要结合文化特性与旅游产业特征,在文化旅游政策规划制定、公共物品提供、产业监管等方面提升治理能力,合理定位角色。1.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重视文化资本的投入,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投入是一种长期但收益较慢的资本投入,单纯市场机制在此领域存在失灵状况,因此政府应该发挥文化的引导甚至主导作用。第一,地方政府要建立区域品牌,将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扩大影响,在促进旅游业与相关文化业的融合时,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传播技术手段,利用电视、网络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第二,政府应深入挖掘现有特色文化资源,避免“保守”式、“跟风”式开发,把旅游与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工艺、民族传统节庆相结合,增加内涵性建设,最终体现文化资本高增值性。考虑到文化资本具有自组织的能力,以及报酬递增的特性,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强化,从而引发示范激励效应。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投资、运作、积累和转化,促使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从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2.政府要发挥服务作用:制定并落实具体的规划方案,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第一,制定合理发展的政策,完善监督机制保证政策能够落实到位,在政策上给予景区一些引导,使得旅游景区从重短期逐利到谋长期发展。合理对景区进行规划和布局,明确功能分区。加强城市各旅游景点的交流与合作,组合成更具特色的系列游、专题游。挖掘景区发展潜力,寻求游客感兴趣的地点,帮助景区开辟新景点。第二,改善城市旅游景区的交通状况,更新道路设计,提高交通通达度。景区周边及内部的道路标识设置应显而易见,从而能够整合景区内部的各种资源,合理引导客流,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和知名度。第三,政府应加强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健全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改善景区及周边环境。3.政府要发挥管控作用:规范市场的逐利行为,重视民众的文化需求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代表政府要放弃监管和控制职能。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过度商业化行为要引起重视,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之中要发挥“两只手”的协同作用。第一,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于景区的开发工作不能直接扔给企业,要进行监督控制。一些城市票价高的景区可参照杭州西湖景区,取消门票可能带来整体经济收益的增加。第二,认真了解当地民众的诉求,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条件下,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准确把握杭州传统人文特色》.《观察与思考》,2006年第13期.

[2]金卫东.城市旅游形象浅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5(1):60.

[3]章贤,刘继生.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文地理,2002(4):26.

[4]刘海燕.新时代济南市文化资源创新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科技文汇,2017,(12).

作者:花淑琦 薛宇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