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旅游文化产业英译现状及问题思考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旅游文化产业英译现状及问题思考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旅游文化产业英译现状及问题思考探析

摘要:随着新时代“振兴东北”的进程不断深化,旅游业逐渐扛起发展转型大旗,在推动龙江地区经济产业升级、外资及外来游客吸引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先导效用。文章旨在分析当前龙江赫哲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对外发展现状,特别是景区及旅游项目的文化外宣与对外文化活动对经济格局多元化的辅助意义,阐明赫哲风情民俗旅游在文化成果外译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在生态发展意识统领下提出赫哲族景区文化项目英译效度的反思对策。

关键词:赫哲族文化文化外宣旅游文本英译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三江地区推广的不断深入,文旅产业正逐步扛起振兴地区经济的大旗。“互联网+”及云技术的全面铺开也为区域特色旅游文化的传播奏响序曲,而根植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文化也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之势头,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海外弘扬上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然而在赫哲族文旅融合产业升级带来经济收益和文化输出的同时,许多景区在公示、解说词的外译环节存在某些疏漏,进而为民俗传统的跨境交流及赫哲精品文化接轨世界方面造成阻碍。本文将通过对赫哲族旅游景区外宣及翻译现状的系统分析,阐述当前旅游产业及景区项目在英译环节的症结所在,并试图以生态发展的眼光从景点名称、民俗服饰、特色节日等文化负载现象提供英译建议。

一、赫哲族旅游景区英译现状

地处华夏东极的赫哲族人民世代生活在龙江大地并择江河而居,作为我国“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一直因其独特绚丽的民俗文化、多元绮丽民俗服饰、丰富别样的民族节日等吸引着国内外大批游客驻足。根据2019年黑龙江省经济报告显示,近3年以来仅同江八岔赫哲族乡就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人(次),为文旅产业纯收入300多万元。由此可见,赫哲族文旅融合势必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那么通过旅游文化英译和民俗风情外宣方式拓宽龙江赫哲旅游渠道也是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加快赫哲族文化外宣之价值赫哲族人民在经年累月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居特色的“渔”文化,以其为核心的赫哲族文化衍生出许多别具一格的旅游开发点,如“开江文化节”及“冬捕文化节”等等吸引许多周边地区及远东海外游客的参与。从经济角度来看,深化赫哲族旅游文化外宣具有现实的资源的物质条件,目前同江等赫哲族聚居地开展的文旅产业的专业化转型,旨在增加赫哲族景区所属地区的财政创收,真正提升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幸福感。从文化传承和赫哲族“非遗”项目的保护来看,从“文化自信”战略的大方向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脚步,加快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鱼皮技艺、“桦树皮”制品的匠人培养,加快赫哲文化典籍的汉译及外译速度,通过自媒体和网络平台让“赫哲族冰雪节”以及“乌日贡”集会等传统民俗庆典节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数百年来,赫哲族同胞一直以依江傍水、原始恬静生活方式在少数民族大家庭书写下自己的文化之美。赫哲族的原生民俗文化在同汉、满民族交流的进程中不断嬗变成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旅游文化,大力弘扬赫哲族风情旅游产业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辐射效益,加快民俗节日的汉化融合和对外交流,要把对龙江赫哲“非遗”文化的传承当作历史使命,着眼全球视野,深化“生态+旅游”特色项目的英译和外宣,以共筑龙江赫哲民俗文化振兴之梦为新抓手。

(二)龙江赫哲族景区现存问题近年来由于文化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海外传播影响,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将视觉聚焦在赫哲族这个人数仅有几千人的极少数民族上。随着周边地区及外国友人怀着好奇与憧憬造访同江、饶河等地,然而赫哲民俗旅游景点区及周边风情园在公示语、讲解语的外宣翻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让人不禁反思旅游类解说词的误译、漏译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1.景区公示讲解语中的“中式翻译”及误译。笔者曾亲自走访不少佳木斯辖区的赫哲族旅游景点,在实地调查中不难看到许多景区公示语的错译现象,中华各民族具有共同文化预设和认知图式,所以我们尚可从文字讲解和图像推理出赫哲民俗文化内涵之精髓,反观那些对远东文明知之甚少的西方人,他们对赫哲族文化的英译需求是极其迫切的,若旅游英文解说词难以传递正确的文化意象,恐怕就会有悖于赫哲景区的双语标识的对外交流初衷。比如在四排赫哲风情园的森林中有一处路牌,汉语为“寻神之路”,英语译做“RoadofseekingGod”,此处公示语明显有严重的中式“翻译腔”。虽然“road”一词虽有“路”的含义,但多指公路、马路,而“alley”或“path”在英文中才是林间小径的恰当词汇。此外,此处把“神”直译为“God”也明显考虑欠佳,因为赫哲族人民崇敬的萨满神同英美文化中的救世之神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意象,所以该指示牌若译为“ThepathtoseektheShamangod”将减少文化误读造成的尴尬情景。2.特色旅游项目英译解说词缺失。笔者走访赫哲族民俗风景区时还发现部分景区展馆英文解说词缺失或以汉语拼音大写来代替翻译,这种偷梁换柱之举实则不利于文化的海外交流。如在赫哲族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公示语标识为“YOUKEFUWUZHONGXIN”无独有偶,在介绍赫哲族历史的博物馆中,展板上的汉字是“文体文化交流”,此处的双语注解也是拼音大写,试想任何外国友人也会对这种指示语的翻译感到困惑,旅游体验感也会大大降低。赫哲族旅游景区及民俗文化馆中展示的工艺品部分存在译英解释缺失现象,比如在展品“鱼皮靰鞡”就缺乏相关工艺品制作技艺或风格的英语讲解,如果仅靠看图猜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实则是不妥当的。综上所述,笔者在实地调研赫哲族旅游项目及民俗博览展等情况,梳理出目前制约当地旅游成果吸引外资及海外游客的主要问题,笔者将就旅游文化项目及民俗特色的外宣和翻译改善方面给予一定建议。

二、赫哲族民俗特色旅游文化英译实践反思

异彩纷呈且有各具魅力的中华民族文化为当代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和文化根基。赫哲族文化作为龙江地区“渔”文化的代表,应在跨境文化交流互通中发挥本民族优势,推动旅游路线传播的国际化,旅游产品商品化以及旅游工艺品特色化,着力加快赫哲族文化对外交流的步伐与进度。笔者从以下几处就当前赫哲族旅游产业及公示语外宣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未来赫哲族旅游经济的产业化及海外文化推广的普及化有所帮助。

(一)民俗特色词汇的英译赫哲族多彩的节日风俗、礼俗风尚蕴含其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与宗教文化。赫哲族人待客热情,宴请尊贵的宾客时要有“红焖鲤鱼”且上菜时鱼头朝着客人以示敬意。由于赫哲族的菜肴负载着当地的待客文化,而西方人大多因刺多而不食鲤鱼,所以在英译讲解此处时应将缺失的待客文化及菜肴做法进行异化增处理,译为“braisedcarpisaspecialinHezhecuisinetohonorthemostrespectableguest.”在宗教信仰方面,赫哲人崇拜萨满神和万物日月,每有祭祀节日时萨满们穿“神衣”带“神帽”,此处解说词在外译时需要通过音译加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如衣帽的材料、功能等,如将“神衣”译为“ShenYi,clothestheShamangodwear,whichareusuallymadeofdeerskinsandhavedelicatedecorationsofthereptileanimalslikesnack,frogandturtle.”增补“鹿皮制成”及“装饰有蛇、蛙、龟的图案”能给英语参观者一种更直观、详实的画面感,增加赫哲文化内涵传播的有效性。

(二)传统节日的英译此外,在对赫哲族传统节日进行外宣和英译时也应该照顾异语读者的文化预设,节日是为了适应渔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衍生的一类民俗文化,赫哲族人民在节日里也有诸如骑射、射箭、插草球等别具风雅的民俗活动,这也要求在英语解说词中尽量贴近西方文化,寻求中外民俗文化的契合点。在翻译“乌日贡大会”为“Generalassemblyofurigon”时,景区译者可参考西方国家类似节日做文化参考,即如“MapleSugarFestival”即加拿大的枫糖节,因为两个少数民族节日在中西文化的意象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枫糖节里居民会为游客们表演各种民间歌舞,带领观光客欣赏枫林红叶等,赫哲族最隆重的就是“乌日贡”节,主要为通过文娱和竞技类活动庆祝赫哲人民的安康生活。另一个体现赫哲百姓民俗风貌的就是农历七月初十的“河灯节”,世世代代以出海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在这一天放河灯、祭河神,为族人祈福,这一点也与泰国的“水灯节”的美好寓意颇为相似,因此可把“河灯节”英译为“TheLanternFestival,justliketheLoyKrathongFestivalinThailand.”以求向海内外游客最大程度传递赫哲旅游文化信息。

(三)旅游项目及导游词的英译赫哲族旅游景区的大多数解说词中引用四字成语颇多,在解说词英译过程中需考量不同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境遇中各国游客的差异,尽量使用释译技巧将导游词准确、严谨地呈现在外国友人面前。比如在解说敖其湾赫哲新村时自然风光时,中文宣讲词是“这里北靠松花江,一面傍水,三面环山,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在赫哲族风情小镇的区位后直接是三个中文四字词语,此处必须要尊重英汉语言在语际衔接和结构成分层面的差异,由于英语重“形合”英译时必须增补语篇逻辑连接词,故此处可译为“ItisclosetoSonghuaRiverinthenorth,surroundedbywaterononesideandsurroundedbymountainsonthreesides.Itisrichinproductsandbeautifulinscenery.”如此译来不仅浅显易懂且又别有英文诗学的韵律美,不仅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赫哲民俗村的风光秀美,又契合了英语游客的审美喜好和表达习惯。与此同时,赫哲景区及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赫哲族特有的文娱项目和竞技赛事,在英语外宣中也应从交际维度出发,如“杜烈其”即赫哲语中“争夺”的意思,这项运动类似于英美游客文化背景中的橄榄球,以团队相抗衡且肢体冲撞度强,在英译时需增补出相似的文化预设知识并给予规则的解释说明,即“DuLieqi,atraditonalsporteventforHezhepeoplejustlikerugbyfootball,whichdividethenumberofpeopleintotwoequalteamstocompeteinoffenseanddefensesuchasjumping,running,andfallinginanemptyfield.”这种直译加意象解释的方式满足了外国游客对目的文本的了解需求,也可以提升其对赫哲竞技活动的认知度。

三、结语

旅游景区内解说语及文旅项目英译是中华民族文化对外形象和民族内涵传播的一种绝佳方式,赫哲族旅游文化产业及景区的英译和外宣活动是我国实现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尤其需要将赫哲族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内涵及民俗技艺发扬光大,进一步强化龙江赫哲优秀文化的辐射效应,做好本民族旅游特色及文化宣传的英译工作,为海内外更多游客共享大美龙江赫哲族优秀文化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崔玉范.赫哲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吕秀莲,赵坤宇.赫哲族女性历史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3]朱艳宁,向丹.跨文化背景下民族特色旅游景点的英译技巧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4)

作者:宋馨培 孙秀英 林青青 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