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慢旅游下的乡村特色小镇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休闲经济及旅游业迅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理念趋于理性化和自由化,旅游体验更加注重身心的愉悦和放松,“慢”已成为众多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目标,特色化的、慢游型的、参与度高的特色小镇备受青睐。慢旅游背景下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满足了人们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追求,又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的产物。慢旅游背景下乡村特色小镇的建设既要以乡村性和生态化为主线突出村镇的原始味道,又要牢牢抓住“慢”和“特”的基调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既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又要挖掘特点和突出个性。
关键词:慢旅游;特色小镇;构想
“慢旅游”起源于1986年意大利卡洛佩特里尼倡导的慢食运动,它是从“慢生活”里延伸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慢生活的惯常表现形式是慢城的建设。2011年11月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桠溪“生态之旅”通过国际慢城联盟认证,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现在也是中国国际慢城联盟所在地。截止到目前,我国的国际慢城已有九个,慢城的建设和申报在多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慢城”建设的过程中,“慢”生活的理念逐渐融入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过程中,慢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主导方向。特色小镇如火如荼,目前我国省级以上的特色小镇数量已超过2000个之多。到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将逐渐被深层次的体验休闲游所取代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将成为“慢旅游”的主要构成和慢旅游开发的重要物质载体,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又为特色小镇的休闲旅游开发提供多种可能性,慢旅游和特色小镇的结合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
一、慢旅游背景下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一)是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必然要求我国目前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慢城”理念经发酵,“慢旅游”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乡村经济逐渐进入后生产主义时代,乡村生产性功能将逐渐消解为消费性,所以消费乡村是满足人们个性化休闲和“慢旅游”需求的主要途径,乡村旅游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和面临新的转型。《“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以“慢城”理念为视角的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正是乡村旅游市场化和个性化的体现。
(二)“慢城”与特色小镇在可持续发展观上是一致的“慢城”是指“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它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在“慢城”申报、维护和旅游开发过程中,学者们对“慢城”理念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慢城”绝非是慢发展或不发展,实质更是一种稳固的、持久的发展,科学性、转型性和理性发展是其本质。这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相一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倡“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这与“慢城”理念是一致的。所以在旅游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过程中,依据村镇特性,构思、建设“慢村”以及以“慢”作为休闲符号特色小镇的建设,“慢城”的建设和申报等研究思路是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生态宜居”的解读和再现。“慢城”对于我国而言还是个新事物,有限的研究文献中学者普遍认为这一理念可以应用于特色小镇的建设,在个别地区已获得实践性的阶段成果。南京市高淳区的桠溪镇就凭借“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的名声发展农家乐,加快小镇特色化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脱贫致富。
(三)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农业农村部牵头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的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多次提及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2018年初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文化和旅游部将抓好重点工作,其中之一便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和重要引擎。2018年9月国务院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强调“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之路”。以“慢旅游”为切入点,以特色小镇为载体,结合自身优势,打造“慢城”“慢村”等工程,促进一批有独特慢旅游韵味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
二、慢旅游背景下乡村特色小镇建设的“基调”
(一)乡村特色小镇建设要以乡村性为主线从慢旅游角度来说,这类小镇重要的目的是供人们放松,享受到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模式。慢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旅游规划既要包含绿色旅行、慢节奏旅行、深度旅行和精神旅行四个特征,还需要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保持乡村的味道:保留村味。乡村一直是中国人传统精神文化寄托的载体,尤其是在城市化普及的现代,人们对于农村的留恋和向往比任何一个时期都强烈。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空间必然进行或面临重新选址和规划。慢旅游背景下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营造乡村的休闲氛围,把田野、农房、老树、溪流等元素意象化到小镇的具体创意中;乡村所特有的道路、建筑等设施还要保留其植根于乡镇所特有的土壤中。为了烘托特色小镇的“村味”必须要坚决摈弃城市化的元素,删除一切“快”的元素,从而满足人们放慢脚步、感悟生活的“慢旅游”的市场需求实现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土味。这里的土味和洋味对应的,慢旅游背景下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坚决杜绝对西方特色小镇的照搬照抄。实践证明,照搬西方建设起来的特色小镇的吸引力差、生命力弱,造成“特色小镇无特色”的尴尬局面。我国目前申请到的9个慢城都是因其传统文化丰富显著而上榜的。所以,慢旅游背景下的特色小镇的建设一定要充分挖掘我国所特有的传统乡村文化的元素,这是开发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条件。充满人情味。现代化的生活和高科技水平造成今天人们交流的骤减和人情的冰冷,“慢旅游”正是迎合了人们交流的需要。村镇居民的淳朴友好的态度也构成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特色小镇的建设首先要是宜居的,其次在小镇的空间中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做文章,增强居民和旅游者的互动,打造慢节奏的休闲元素,迎合市场需要。体现品位。特色小镇建设中“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甚至众多俗气的商业项目林林总总,品位低俗。“慢旅游”主题的特色小镇要引以为戒,根植于特色小镇中的慢旅游项目在体现村味和土味同时,还要有高级感(高级感指的是格调和气质)。特色小镇的独特格调建设还需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着手,以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慢旅游目的地。
(二)乡村特色小镇建设要以绿色为主题以“绿”为特色,这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慢旅游的本质要求。旅游产业纵向的产业链条环上要体现绿色和环保,特色小镇建设横向布局上要把“绿”元素体现在生活之细节,贯穿开发之始终:出行的绿色化。国际慢城联盟规定,慢城市必须限制汽车的使用,汽车在城市街道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0km/h。基于此,建议特色小镇的区域中或选择区域倡导游客步行或者将共享自行车融入小镇的交通系统中,将“慢”基调贯穿特色小镇的日常出行中。例如高淳区桠溪镇的花田骑行就不仅做到出行绿色化,同时也是对其特有的山居休闲生活之旅的完美体验。住宿的绿色化。特色小镇的住宿建筑形式要杜绝高层建筑的建设,而应以当地的传统民居、乡村民宿为主;在住宿风格打造上不能与当地的住宅违和,要做到“修旧如旧”,突显休闲品位;在住宿设施的材料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在住宿的设施设备选择绿色节能产品。餐饮的绿色化。首先,在小镇重点开发农业观光园、种植园和采摘园等项目,这样不仅节省绿色餐饮成本,同时也是慢旅游产品开发在农业旅游的有益尝试。其次,一定要建设相应的储存设备,保证餐饮食品的新鲜性和绿色化。再次,挖掘当地的特色餐饮文化,开发独特菜品,在观赏性、参与性上多做文章,从而满足游客的“味”,抓住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环境绿色化。首先,为了营造慢旅游环境氛围,广告牌和霓虹灯设置要尽可能的少,同时必须配套噪声管理系统和环保的城市污水生态处理系统;其次,为烘托绿色主题小镇要广种绿树和花草,建设绿色生活环境。这样既为人们提供休闲旅游目的地的一种选择,又符合和响应国家倡导的“特色小镇首先要宜居”的政策。
三、建设“慢旅游”乡村特色小镇的思路
(一)建设“慢旅游”乡村特色小镇要突出特色无论是慢旅游的休闲还是特色小镇的建设,“特色”无疑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慢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小镇的建设建议从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乡土文化着手进行特色的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样、源远流长,从此处进行挖掘策划,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巨大带动力量,尤其是对海外旅游者形成巨大吸引力;特色小镇的建设还是要以地域特色为主,充分挖掘地方的特色文化元素,尤其是民风民俗等,开发时强化无形文化的体验感是重点考量的问题;特色小镇的乡土化不仅是体现在房屋、道路等有形实物的“乡土”味道,更要把乡土生活的原生状态再现,打造“慢生活”。但凡成功的特色小镇都必定有其自身的特色,这一特色不仅可以体现在有形产品上,也可以贯穿无形的服务中;不仅单一地体现在产品开发中,还可以体现在经营管理和环境设施建设中。
(二)建设“慢旅游”乡村特色小镇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这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对特色小镇明确提出因地制宜的创建要求。一方面,慢旅游背景下特色小镇的建设要结合小镇资源赋存现状开发慢旅游项目,突显旅游品位。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设计及建设要保持其原真性,因原生资源的吸引力大而且持续的生命周期长,往往受到旅游者的喜爱,同时也是地方旅游项目的特色来源;对于人文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本地资源的特性,并深挖延续表层文化背后的元素故事,融入并活化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还需综合考虑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互补,最大的发挥当地资源联合体优势,进行科学的定位,开展科学性和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开发。另一方面,要结合本地的开发条件进行小镇开发规划建设。在小镇开发规划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本身的资源优势,可以立足于景观,也可以立足于人文;因地制宜的布局产业,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与周围景观,人文,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共生性的建设原则;特色小镇的设计、建设、经营管理的人力投入也建议从本地资源获取,涉及的规划建设单位也建议以本地为主,从而使设计、建设、经营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既节约了成本又造福于本地。
(三)建设“慢旅游”乡村特色小镇要标准化与个性化并存基于慢旅游而建设的特色小镇必须首先满足安全标准化,主要包括住宿环境和条件的标准化,饮食产品卫生的标准化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等,这是特色小镇旅游开发及经营的基础。必须建立以“慢”为核心元素的标准:首先应对小镇居住人数和旅游承载力加以限定和控制;其次必须限制汽车的使用,对汽车的时速加以限定,霓虹灯和广告牌尽量减少;再次必须有一个噪声管理系统和先进污水处理系统等,这有利于营造特色小镇的“慢”特性和品质。特色小镇建设的个性化可以在产品、服务、经营方面加以营造。积极打造“慢游”“慢宿”“慢行”“慢食”和“慢购”等具有鲜明标签的“慢”旅游产品;服务人员尽量用小镇内原住民;服务方式和元素要从当地人生活环境中取材并提炼;经营主体主要以当地居民为主,经营方式提倡消费的便利和自助。慢城国际联盟指出“慢城必须要保持小镇独一无二的个性、特点与自然状态个性化;要体现出对小镇、居民、客人的关心呵护;支持当地手工艺人与本地商业的发展;推行健康的饮食与生活方式”等,这些为探索特色小镇个性气质提供了灵感,同时也揭示了无论旅游产品还是旅游经营与服务的个性化打造都须植根于特色小镇之本地土壤的道理。
(四)建设“慢旅游”乡村特色小镇要与“三农”互为依托特色小镇多植根于农村和农业,同时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旅游的载体在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特色小镇的发展必须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这既是客观存在又是发展的必然。农村是小镇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利用“户户炊烟”的农村气息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和环境需求以外,更要注重保护农村的灵魂——原真性不被破坏,从而实现持续发展。农民是建设特色小镇的主力军,农民也是特色小镇文化的另一种实体展示方式。基于小镇的长远发展考虑,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尊重农民的原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农民印记,以这种独特的农民文化留住游客,这也是特色小镇的特色的一种强有力的彰显方式。另外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以激发当地以农民为主的居民对旅游的积极态度,这更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慢旅游的生活环境,增加特色小镇的吸引力。农业是特色小镇开发慢旅游的重要载体和实体再现。目前建立的特色农业观光园,种植园和采摘园等因其有效满足了旅游者项目参与和对地方生活融入的需求而受到旅游市场的青睐,市场活力强。特色小镇的慢旅游开发一方面应在农业观光园和采摘园的传统项目中注入新鲜元素,考虑因地制宜的加入文化元素和夜晚经济的符号;另一方面建设特色小镇要与农业综合体、休闲农场等新型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相对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洋.特色小镇商业建设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江苏苏州市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9(04):162-164.
[2]胡翠霞.休闲旅游与农村特色小镇建设的对接研究[J].农业经济,2019(11):48-50.
[3][8]郭红芳.基于慢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6):60-61.
[4]江东芳.慢生活理念下郑州市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商论,2018(22):58-59.
[5]王翩.慢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2018(07):59.
[6]杨凡.特色小镇营造“同质化”的反思与实践[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53-56.
[7]章露,郝良峰.我国“慢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2):39+41.
作者:洪帅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旅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