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体融合下全媒体生产系统实践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媒体融合下全媒体生产系统实践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媒体融合下全媒体生产系统实践探析

摘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建的全媒体生产系统不仅要满足智能、便捷的信息化发展要求,还要打破原有信息孤岛的制作模式,并合理运用网络安全技术,提高用户制作发布效率,助推融媒体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利用融媒体技术和安全设备,打造一套高效、方便的全媒体生产系统。

关键词:媒体融合非编系统全媒体生产平台办公网编辑

1引言

随着“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义乌市融媒体中心以对标“建设全国县级一流融媒体中心”为目标,坚持“移动优先”,强化“不停融、融不停”理念,精心开展全媒体生产平台建设;利用融媒体和网络安全技术,将广电传统业务与融媒体业务相融合,实现面向全媒体的多渠道发布,打造具备前沿技术的融合媒体平台。

2系统建设背景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目前使用的非编全台网项目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运行。近十年来,非编全台网项目为义乌市融媒体中心的稿件节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整个系统存在使用年限过长、设备老化等现象,已不能完全满足融媒体业务的多样化和播出安全要求。为了满足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内容制作“一键输出”到各平台、终端的全媒体处理能力,建设新的符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要求的全媒体生产系统已经势在必行。

3系统设计总体思路

为了保障节目安全,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原有的传统非编网络按照“制作岛”模式建设,只能在专用机房进行剪辑和制作。非编系统与办公网络系统两个系统处于物理隔绝的状态,两者之间数据、文件资源都无法共享,资源利用率极低。在业务流程使用层面上,无法真正实现无纸化的“融合”。即使后期通过增加一些安全设备,如摆渡服务器、网闸等进行文件数据摆渡交互,仍无法满足安全和流程化的要求。在办公网系统电脑端和移动智能APP端进行的审稿、剪辑、审片等流程都无法完成。为解决传统系统无法解决的类似诟病,考虑到融媒体节目形式的多样化趋势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协同生产需要,依据让数据多“走路”、让员工少“跑路”的技术思路,义乌市融媒体中心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集成,并结合自身特点,极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全媒体协同生产平台,助力推进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数字化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此次新建系统将充分运用5G、AI、融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防火墙、摆渡技术将各个系统的网络全部打通,搭建互联互通的网络环境,将各项任务流转与信息沟通及采编、生产发布系统之间衔接起来,打造安全高效的全流程化工作模式,实现“一次生产、多平台分发”。

4系统设计总体架构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在设计系统架构时严格按照《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中的规定,对业务流程和安全保障体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和中心内原有多个生产网络交互、数据传输等方面的问题,提前将原有老旧系统的问题消灭在设计阶段。图1为系统总体架构拓扑图。系统为独立的三层网络架构,利用防火墙万兆网络互联技术,分别打通省平台“中国蓝云”系统和全媒体生产系统、办公网络系统,各个系统依靠VLAN技术进行逻辑隔离,并被划分成一个个内网,各个系统的服务器、终端等设备全部位于自己内部VLAN安全区域内。三个网络的IP分属三个不同的网段不直接相通,保证生产制作区域的高安全性。使用人员在办公网络内通过防火墙NAT技术,转换地址后访问各个系统,实现数据链路级的可控访问。对于大容量文件传输,则利用专用的文件安全摆渡系统。摆渡系统摆渡文件不使用传统的TCP/IP协议,而是通过专用私有协议,且在摆渡前会先根据“文件头”数据检测文件类型,摆渡后进行病毒查杀,这一前一后的措施,有效降低了防火墙负载并保证了安全。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目前,该系统已经顺利通过“二级等保”备案。为了保证业务的安全性和不间断性,义乌市融媒体中心本地和省平台“中国蓝云”系统各部署了一套全媒体生产平台。本地平台与省平台“中国蓝云”数据互为备份,并实时同步,使用人员无论在本地平台还是在省平台上使用的流程数据,均会实时同步到另一端。任一系统发生故障时,均可以随时切换至另一套系统。

5系统主要技术特点

除了传统业务的基本模块外,系统主要新增了全媒体生产平台、办公网桌面非编工具、移动端生产APP等几个模块。下文对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进行阐述。

5.1全媒体生产平台

全媒体生产平台不仅需要承担传统电视、报纸生产业务,同时也承担微信、微博、本地APP“爱义乌”等各类型内容的管理、编辑、编排和分发。为了更好地服务生产、方便管理,通过多种渠道、工具汇聚的素材全部进入全媒体生产平台统一内容库进行分类管理。全媒体生产系统的核心支撑平台是全媒体生产平台,为全媒体内容生产提供了统一流程、统一数据。平台支持高度的定制化流程,有一套高效、可靠的稿件管理和稿件分发机制。通过全媒体生产平台,内容生产从传统的以流程为核心变成以内容为核心,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元分发”。系统中除了包括传统的电视、报纸生产工具外,还包括一套多媒体稿件编辑工具,其不仅承担着本地主流发布平台如“爱义乌”微信公众号、“爱义乌”新浪微博、“爱义乌”APP、义乌城市网网站等矩阵式稿件分发功能,还承担着对分发内容的编辑、管理。多媒体稿件编辑工具可以在任一浏览器的同一页面上实现对照式编辑模式,将图片、动画视频编辑直接嵌在图文编辑页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见即所得”。使用人员也可以随时随地调用全媒体生产平台统一内容库中的电视视频素材、报纸的成品稿件,一键添加至编辑页面。图2为系统业务流程。

5.2办公网桌面非编工具

办公网桌面非编工具可以让使用人员在办公室内使用非编系统,是减少使用人员跑机房次数的重要工具。鉴于视频文件体积大、码流高等特性,为了保证办公网编辑的流畅性,办公网桌面非编工具充分考虑了网络带宽、办公网电脑等设备性能的条件,在全媒体生产系统中设置了转码集群服务器。素材源文件采集到支持对象存储的存储系统中时,转码集群服务器自动生成1:4幅面的Stream流媒体文件;并利用对象存储支持的S3协议和Swift接口功能,在使用人员访问时,转码集群服务器将Stream流媒体文件穿越防火墙推送至办公网进行编辑。办公网桌面非编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办公网桌面非编工具使得普通办公电脑在完成本地日常办公的同时又完成了全媒体内容的生产,实现了与专用机房内实体工作站相同的剪辑效果,大大提升了使用的便捷性。

5.3移动端生产APP

在移动就是生产力的时代,使用部门一直在寻找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为此,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定制开发了能够支撑移动端线索汇聚、生产、报题、素材回传等业务场景专有的移动端生产APP。该APP与全媒体生产平台使用的是同一套账号,访问的是同一套数据,是使用人员应急报道、生产稿件的重要辅助工具。使用人员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通过移动5G网络或无线Wi-Fi,在移动端上进行PC端的大部分操作,包括创建采访任务、写审稿、编辑素材、审片等。同时,也可以将移动终端拍摄的文件、撰写的突发新闻稿回传至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内的全媒体生产平台,实现了使用人员随时随地进行业务移动处理的需要。同时,为了提升业务流程的处理效率,移动端生产APP还精心设计了消息通知功能。当使用人员与某项业务,比如采访指派、审片等业务流程相关连并要处理时,APP会主动弹出一条通知消息,提醒使用人员及时进行处理。这一主动弹消息提醒的模式,有效减少了使用人员电话沟通次数。

6项目实施经验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的全媒体生产系统,源于电视、报纸、新媒体的素材稿件都统一进入稿件库的设计,以及新技术、新流程的应用,打破了原来各个系统“制作孤岛”工作模式,打通了流程上的“融合”,实现了素材、稿件等“随用随取”式的互联互通,大幅提高了各平台稿件生产质量、使用效率、发布效率。同时,使用人员不受地域的限制,在办公网电脑和移动智能端APP上就可完成整个稿件的生产流程,编辑也可在办公网内完成内容审核。无论在专用机房还是办公室,使用人员访问到的素材和内容都是一致的,工作模式由以往的“一坐到底”的专用机房模式转为办公室、移动办公模式,极大地方便了使用人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因实现了高效的智能化流程和人性化通知系统,经统计每条稿件的发布时间缩短了约30%。

7结语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新建的全媒体生产系统是依托融媒体、摆渡等先进技术,并利用省级技术平台“中国蓝云”而构建的融媒体技术平台,实现了流程的互联互通,弥补了传统非编只能在专用机房制作稿件的缺点,打破了传统制作的各种限制,在节省办公资源、办公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内容生产体验。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融媒体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方便使用人员和内容生产,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流程,让素材稿件更加便捷地共享,让他们少跑几次机房,少打几次电话,少点击几次鼠标,一直是我们探索和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袁克东.中国蓝云建设及媒体融合技术实践[J].现代电视技术,2017(8):44-48.

[2]宋哲.全媒体时代下电视台云非编系统的应用及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8(9):198-199.

作者:龚旭强 单位: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