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泛娱乐时代语境下新社会美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当下的公众娱乐环境中,“网络红人”迅速闯入大众视野。然而迅速地走红不仅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爆棚的人气,同时也让他们的内心迅速地“膨胀”起来。接二连三的娱乐负面事件如长针一样刺痛着当代大众和当红人物。文章以具代表性的个案为例,引导泛娱乐时代下的公众人物反思在大众面前应当如何树立形象,以价值观正确又接地气的方式发挥公众人物的新社会美育作用。
关键词泛娱乐;美育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社会每一阶层的人都能享受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改变和乐趣。从自媒体诞生初期到如今各种网络直播平台、短视频App以及网络综艺的爆炸式喷发让更多的草根有了在公众面前发声、露脸并获得十分可观的关注量的机会。当娱乐的春雨滋润着草根在一夜之间从地下窜到树梢之时,他们早已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公众举目的焦点。然而他们却鲜有能意识到要如何在公众面前树立好自身形象的,当种种考验降临之时,却成了他们原形毕露的终点。
1爆发的泛娱乐
随着2011年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提出“泛娱乐”一词,资本卷带着IP在娱乐市场中狂欢的窗户纸被有力地捅破。“泛娱乐,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IntellectualProperty)的粉丝经济,其核心是IP,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角色或者其他任何大量用户喜爱的事物。”[1]当代粉丝对其所喜好的人或事趋之若鹜:2010年5月30日,上海世博会有韩国男团SuperJunior出席,因售票量和实发票量相差悬殊导致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韩国馆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粉丝们的暴力行为让年轻的武警战士受伤流血而引发民众愤怒,成为了2010年中国网络娱乐文化冲突大事。2018年4月21日,爱奇艺自制男团养成真人秀网络综艺《偶像练习生》中以压倒性优势赢得第一名的蔡徐坤为庆祝个人微博粉丝突破700万,遂发一张染成黑发的自拍照取悦众粉丝,某位网友因“看不惯”这种现象在个人微博上吐槽,却不幸招来众粉丝的群体性攻击,而此事却引爆了其他网友,于是一场分为两个“派势”的网络暴力愈演愈烈。而在此事件的背后,蔡徐坤所代言的面膜在开售的一个下午便销售了200万人民币。从“泛娱乐”一词诞生之前到现在,资本卷带着IP在娱乐市场里狂欢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流量IP的出现能迅速粘滞住近千万级的粉丝数目,另一方面粉丝群体对其核心IP的追捧着实能贡献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在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后,再次炮制一个新的IP便是娱乐市场里最喜闻乐见的事。泛娱乐如此爆发主因背后有资本的推手,而资本都是逐利的,“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壮起来。10%会保障它在任何地方被使用;20%会使它活泼起来;50%的利润会引起积极的大胆;100%会使人不顾一切人的法律;300%就会使人不顾犯罪,甚至不惜冒绞首的危险了。”[2]狂欢的表象看似一群粉丝对其所追捧IP的无尚崇拜,而冷静观察其背后却遍布着一场狂欢后仅剩的残骸和无人在意的阴暗面。
2下沉的话语权
传统媒体自公共媒介诞生之初,一直掌握着公众的话语权。而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的逐渐壮大使得“麦克风”渐渐从上层社会下沉至平民百姓。“微媒介跨越了传统大众媒体建立起来的门槛,使个体的声音、思想、智慧有了表达的平台,平民的活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平民声音进入主流话语场。”[3]微媒介中“网络红人”与普通用户的一个简单的关注与被关注动作在社会学上相当于坚固了网络团结型社会资本,也形成了“情绪共同体”。“网络红人”在微媒介中的一举一动通过“关注的人”实时推送到普通用户面前并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走向,成为了他们的“意见领袖”。当红人遭到“侵犯”时,团结型社会资本便会显现出他们的资本优势,在微媒介中用评论不停地“盖楼”以表达对自己“偶像”遭遇的气愤并引起不断转发。而引起转发蝴蝶效应的这些评论中又包含了大量的情感,“转发信息相较于原创信息而言,包含更多的情感表达,这意味着信息在被转发的过程中唤起了更多的情感,与此同时却失去了利益诉求的目的。情感作为手段失去了它的目标,结果情感本身成为目标,使得转发信息陷入情感的简单宣泄。”[4]当转发失去了对原始利益的诉求,变为一种单纯的情感发泄,舆论便进入了恶性循环,而首当其冲的不是“打抱不平”的对象,却是大众本身;事件的始作俑者不是批评“网络红人”的单位或个人,而是未能及时出面终止恶性循环的红人自身。“紫光阁地沟油”事件便是近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红花会”的狂热爱好者们在得知他们的“偶像”被点名批评之时,“义愤填膺”的他们便使出浑身解数,将《紫光阁》杂志社误当成酒店,以“滥用地沟油”的名义借微博热搜推上了舆论热点。“怨怼情绪的唤起往往并非在于事实本身,群际情绪渲染的无理性氛围常常掩盖了事实本身而成为民众的话语依据。”[5]狂热爱好者们对有关机构的怨怼在小圈中不断发酵,当积满喷发、公之于众时,其无知与丑陋的嘴脸却被其他网友如洪涛般的评论抨击得体无完肤。当大众的声音进入主流话语场且音量大于主流媒体之时,我们不难发现引导事件发展的话语权正逐渐下沉至大众。“紫光阁地沟油”事件的产生、发展以及终结近乎完全取决于大众。作为此次事件默默“躺枪”的紫光阁官方微博在此事件中也只能卖萌吃瓜。“情绪共同体”对其核心人物的无条件认同是不辩的事实,公众人物对大众的影响是万不可忽视的,但逆向思考,这也同时反映了公众人物若欲对大众产生影响,他们所掌控的途径是十分“便捷高效”的。
3公众的指向标
“美育”早于18世纪50年代通过鲍姆加登建立的“美学”学科体系中由席勒提出。在中国近代由蔡元培先生提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6]他认为实施美育的具体途径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时至今日,泛娱乐的浪潮席卷整个社会,作为与社会大众接触最频繁密切的公众人物早已与大众建立了极强的黏性和“情绪共同体”,着实为当下进行新社会美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以音乐来表达对美的认知是当代大众十分喜爱的方式之一,当代音乐创作者们假借音乐以向他人传播自己内心的感受、认识。以劳动歌曲为例,流行歌手苏打绿的一首《他夏了夏天》刻画的是中国社会最广大、最普遍的劳动人民,《劳动歌》《咱们工人有力量》等劳动歌曲虽然更具代表性乃至被奉为了经典,但社会的发展早已重构了劳动人民的版图,相比之下更具当代特色、更直戳当代大众内心的才更容易被他们认同、更容易引起共鸣。人们在听歌的过程中移情于歌中的人物,体悟他们生命的乐观与坚强,再映射到我们身上,发现我们“真的很像”,也就不由自主地认同他们,为之动情,同时反思自己的生活,从他们身上得到精神力量,这便是最普遍的一个审美过程。《他夏了夏天》以最“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了最“接地气”的美,诸如《阿刁》《消愁》,当代社会的“绝大多数”面对这种形式的美育是比长篇大论、曲高和寡的要更加容易接受。当公众人物的作品为大众所熟识时其本人也同时进入了大众的“八卦圈”。人们会肆无忌惮地“挖掘”与其相关的各种信息,从婚姻到家庭、从品行到举止、从生活阅历到为人处世。人们消费的不再只是作品,这些超出他们“工作范畴”的“私事”也成了大众茶余饭后的聊资。做得好的会传为佳话,做得不尽人意的虽然会受到大众的唾弃,而与他们构成的“情绪共同体”却黑白不分地为他们进行“辩护”,这就是当今娱乐环境中值得惋惜且亟需改善的现象。那些行为不当的公众人物对“情绪共同体”的影响也是他们身处公众曝光场而未能对大众起到美育作用的直接表现。“紫光阁地沟油”事件直接反映的是“情绪共同体”的不冷静与非理智,最终“红花会”被封杀的结局实则照出了当事人作为公众人物未能及时树立好自身形象,正确发挥公众人物应当发挥的价值。而当他们幡然醒悟后,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社会是庞大的,时代是变迁的,在时展的潮流中我们不仅需要里程碑式的美学研究,同样也需要下沉到最基层的美学教育。“每个时代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停地演变,时代精神的火花就是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志,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历程。”[7]我们研究美学的意义也在于寻找如何让美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方式。作为开展“全民美育”的最优解决方案,公众人物对大众的影响是以一当十的,不论是其本人还或是传媒公司,我们要拨开所有的外在和表现,真正明确什么是公众人物最应该传播给大众的本质。娱乐的大潮滚滚向前,“红人”“红物”如同接连而至的浪潮,华丽而迅速地兴起,在引得旁人羡煞的目光后便被更新更华丽的夺宠而黯然消逝。不少的批评家批判了当下娱乐环境昙花一现式的审美,然而无可奈何却无力回天。我们不妨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一现象,可以说这种现象是这个时代的发展所决定的,以往的“精英传播”变为名副其实的“大众传播”,话语权的下沉让更多的普通人拥有了与上层社会共享原本不可能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的机会,这也充分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与日俱增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形态。公众人物身处与大众接触的一线“战场”十分应当以身作则,相关部门也应当化被动为主动,利用好公众人物的传播优势为大众送去最“接地气”的美,这不仅关系到我们的个人利益,也关乎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程武.腾讯互娱关于“泛娱乐”的那些事[EB/OL].[2015-03-25].
[2]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王鑫.理解微文化:基于媒介的视角[J].现代传播,2017(5):21-25.
[4]卢嘉,刘新传,李伯亮.社交媒体公共讨论中理智与情感的传播机制——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17(2):73-79.
[5]李春雷.网络空间“中国式怨怼”问题的探讨[J].现代传播,2017(3).
[6]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7]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作者:张文强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