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民乐团的学生美感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中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核心素养下美感教育的内涵出发,探讨了中学民乐团美感教育实施路径。
一、中学民乐团现状
民乐团,是中国近展起来的一种以中国民族乐器为基础,再学习西方交响乐的编制而成立的乐队类型,其特色在于大量使用弹拨乐器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打击乐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日益发展,音乐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音乐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相应地体现在民乐团身上,民乐团的发展是被忽视的。笔者认为,制约民乐团发展的原因,首先是政府财力投入不足,其次是学校重视程度不高,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应归结于民乐自身创作滞后、表演形式单一,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复杂、不易推广等。以笔者学校所在区域为例,只有少数的中学开设了民乐团,其他大部分学校则多以管乐团为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而民乐团无疑是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民族音乐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二、中学民乐团的美感教育
对中学民乐团的学生来说,日常单一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体验、追求“美”的需求,必须开展以实践为主的各种美育活动来辅助配合课堂教学。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美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表现美,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以“美”的文化渗透学生的意识,通过民乐团的美育教育使学生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高审美核心素养。
1.认识美。
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个性的陶冶,甚至对其整体素质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美”无所不在,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要时刻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比如,定期带领学生去观看民乐演出,通过表演者的一唱一演、一颦一笑、一弹一敲,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美。无论是表演者的服饰、装扮还是乐器的表现力,都能带给孩子们很大的震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认识到原来真正的美所涵盖的范围如此深广,不仅包括外在的表象,甚至还包括积极的、奋发向上的态度,并且尊重、爱护所拥有的学习机会。另外,作为学习民族乐器的学生,除了要了解所学乐器的历史、乐器的表现力、乐器的代表人物所具有的情操,更要有将这种乐器发扬光大的精神准备。所以,音乐教师也可以与美术老师合作,以另一种方式让学生认识美。如在美术课上展示各种乐器图片,教孩子们画各种乐器的构图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及认识到民乐乐器的独特美。当然,教师还可以借助各地丰富的民族音乐教育资源,组织民乐团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博物馆,去认识那些创造“美”的艺术家们。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音乐的创作过程形成初步的印象。
2.体验美。
美育是一种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在传授美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美的陶冶、情感的熏陶,使人的心灵深处受到美的感染和感化的活动。要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仅靠课堂教学的40分钟是不够的,民乐团的常规训练恰好可以收到锦上添花之效。《花好月圆》《飞驰天路》《欢腾的节日》《喜洋洋》《金蛇狂舞》《瑶族舞曲》《拉德斯基进行曲》等,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民乐团日常排练的曲目。学校还开展“走进艺术家”专题活动,聘请相关艺术家和教授给学生上课,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聆听专家的教诲,感受老艺术家们对美好音乐的不懈追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3.表现美。
在演出中如何表现美是最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环节,而让学生具备表现美的能力,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民乐团的老师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手段(如形象画面、语言)启发学生的音乐灵感,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持续激发他们的创意。学校民乐团的日常训练,一般会经过选曲、分排教学,以及最后的合排教学的过程。选曲阶段,教师会综合考虑学生的练习程度、曲目的风格、曲目的表达思想等情况,选取适合学生的曲目。分排教学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在乐曲演奏中的音准、节奏、强弱、速度等技巧的训练。最后,再进行合排。合排需要所有成员能够相互配合,不仅需要准确无误地按照谱面上的标记来完成,更需要理解整首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笔者所在学校的民乐团在排练《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完整地经历了以上三阶段。该曲是由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48年的一首经典管弦乐合奏曲,改编为民乐版本后,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学生在排练过程中,感受了美、品味了美,也创造了美。当他们最终将美的感觉呈现给观众时,其审美能力也在这一训练、学习、表演的过程中获得了展现与提升。在这种艺术的氛围中,团员与团员之间、团员与教师之间相互促进对美的感知能力,共同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音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而对于民乐团的学生来说,音乐审美的真正价值在于他们通过各种音乐体验,去感受音乐真正的内涵美并完整地表现出来。如果说音乐课程本身强调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那么,美感教育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增强他们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潘洁.让中国民族乐器走进校园[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3).
[2]黄春琴.探析学校民族器乐教育的人文价值[J].音乐天地,2014,(12):11-21.
[3]宋倩雯.浅谈民族器学习在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音乐天地,2015,(6):6-10.
[4]白丽荣.音乐审美心理研究[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3).
作者:文小武 谭晓霞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