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创新研究

【内容摘要】艺术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对提升高校艺术教育的育人效果,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论依据、时代意义以及有效途径三部分来研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以期有助于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传统文化课程创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不断积淀的优秀品德,是在传承了各种优秀思想文化和精神观念后形成的良好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的优秀文化的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古诗、词、赋,乐曲、国画、书法、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1]。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它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实践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集中表现为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如道德品质、民族气节、创造精神、探索精神等[2]。它的特点是即使年代久远,仍然普遍适用于当下社会,并且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时代意义

(一)理论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当代大学生处在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和教师可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因势利导,扎实有效。比如,借助艺术教育无形的感染力,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共同的审美观,引导人们在这种氛围下美好生活,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美育教育内容,可贯穿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进而影响更多的人。艺术教育课程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层面的教育,使学生耳濡目染,以达到美化人的心灵和行为,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通过此种方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教育方式和方法可以用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如陶冶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于塑造现代人、培养现代人,而艺术教育的目的也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从这点出发,二者的目标存在一致性,所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大量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都可以贯穿到艺术教育中。

(二)时代意义

1.创新与变革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道德情怀、人文精神、理想追求、人生态度等,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其能极大地丰富大学生艺术教育内容,尤其是在当前艺术教育非常受重视的时代,顺应了新时展的思想需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较多、范围较广,能对艺术教育进行课外知识方面的扩充。当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方面的在线开放课程较多,教师借助这些课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真正实现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2.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他们肩负着时代重任,是党和国家培养的重点目标。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其实现自我价值。

3.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人类文明经过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生命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并在今时今日发挥出异样的光芒。在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的今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能够惠及全体大学生,有助于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智慧,从而助推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协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社会的发展取决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方向,如同三驾马车拉动社会主义前进,如果这三处力量不能合为一处,各自为政,那么必然导致社会发展受阻。所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有助于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5.进一步发挥艺术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效

艺术陶冶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美育过程,单纯的课本理论讲授有时难以发挥出艺术教育应有的效果。而在艺术教育中穿插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豪感,从而将思政教育功效发挥到极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教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首先进入教师心中是关键[3]。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要立己达人。一名教师对学生隐性的影响远远大于显性影响,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注意,更要不断加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用良好的品格和风范为学生树立学习典范,这无疑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教师在艺术教育课程中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熟悉和了解,从而立足于课堂,因材施教,在课程教材中挖掘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引导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推动艺术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资源,高校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都应该将其纳入知识体系,并将这些内容加以转换和提升,借助传统文化的形式融入到各艺术门类的教育课程中。在教材中引述优秀传统文化,并侧重于将其引入现代艺术教育,助推美育向前行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实践

实践是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大学生艺术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包含了大量的艺术元素,如书法、舞蹈、戏曲、绘画等。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借助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网课

网络选修课是当下高校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得学分的重要手段,很多学生乐于主动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网课的覆盖面比较广泛,形式多种多样,选修的学生非常多。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双万计划”,打造艺术教育程“金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在线开放课程,这样的艺术教育课程更容易入选国家或省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事半功倍,从而影响更多的大学生。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考试

期末考试是检测学生对艺术教育学习效果的一种很好的考量方式,在期末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考题,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

结语

艺术教育课程是进行大学生美育的主要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形式多样,将其融入艺术教育课程中是切实可行的,二者在内容上具有共通性,在方法上具有可借鉴性,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发扬光大,能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进一步认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教师、教材、实践、网课、考试五个环节的有效融合,以进一步发挥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梦娟.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教师,2016(31).

[2]卫丽慧.中华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

[3]于洪娟,李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作者:刘珊珊  孙砚强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