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社区科普美育的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社区科普美育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社区科普美育的思考

摘要新时代,社区科普面临着新的转型,即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社区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社区科普美育可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社区科普美育,社区科普工作应转型为以居民生活科学审美为基点的科学文化服务,将科学美有机引入社区,引入社区居民生活,培育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审美。

关键词社区;科普;科学审美;科普美育

1关于社区科普的重新定位

当前,随着媒介生态的变化,尤其是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已基本不存在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信息能否传播到公众,关键问题是公众会不会在海量的信息中,主动寻找信息。具体到社区科普而言,只要人们有寻找科学信息的主动性,要找到有关信息并不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科普工作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社区居民完全可以避开社区科普,而是通过网络实现科普需求。回答是有必要,因为社区科普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新时代的社区科普需要实现转型。以前,科学信息流通渠道不通畅,越到基层,科学信息越少,社区科普的作用是把科学知识送到社区,送到百姓家门口,主要还是一种科学知识的基层服务,一种通往基层的科学信息通道,解决了科学知识到不了基层的问题。但现在,媒介高度发达,各种信息渠道丰富,社区居民可从网络、电视等获取丰富的科学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科普的原有价值已不再突显,社区科普的功能应发生转向,转向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科普的目的,不再仅仅是送科学知识到社区,而更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环。社区科普工作转向社区文化建设,这种转向意味着什么?一方面,文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的建设,更加强调精神层面,不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第二方面,文化建设是全要素的、全领域的实践,不是几场科普讲座、几块科普展板就能建成科学文化的。第三方面,文化是一种民风的培育,要真正吸引社区居民参与才能形成民风。社区是社区居民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但社区居民之间并不熟悉,虽共居于一地,但并不像村落那样是个熟人社会。虽然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但大家都很关注社区,社区文化建设对每个人的影响都很强烈。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来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营造社区活力。社区文化建设的渠道很多,比如,组织开展活动、建设必要的公共设施等。在此,仅从社区科普美育的视角,谈谈社区科普如何融入社区文化建设。

2社区科普美育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对美的追求,日常生活中都开展着审美实践。对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的居住环境非常重要,社区环境的美化,对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社区环境的美化中,干净整洁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加些人文的装饰,对于社区文化建设很有益处。比如,利用科学题材的图像来美化社区公共空间。科学题材图像,可以涉及各类学科,比如,星空图、黑洞图片、各种动物图片、各种植物图片、晶体图片、科技工程图片等等,以图为主,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从而构建一种社区科学景观。景观是一种很重要的传播媒介,它不仅仅让人觉得好看,赏心悦目,景观对于人的精神状态、对于人的价值观都会产生影响。有学者指出,风景是涵义最丰富的媒介。它是类似于语言或者颜料的物质“工具”(借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包含在某个文化意指和交流的传统中,是一套可以被调用和再造从而表达意义和价值的象征符号。[1]当科学成为了社区中的一道景观,可培育社区公众的科学意识,培育社区公众的科学品质。社区科普美育不仅仅是社区环境的美化,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是,通过社区环境的美化,以及社区科学文化活动和服务,培育公众的科学生活审美。随着科技与生活的融合日益深入,科技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已不容忽视。要保持体面、有品质的生活,科技因素是离不开的。在以往的社区科普中,多是注重具体的知识的传授,而随着社区科普的转型,在知识普及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升,引导社区居民体会到科学对于有品质的、体面的生活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实践着与科学的相遇,但却往往又视而不见,对科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极度忽略,或是因为习以为常,而意识不到。科学生活审美,就是对科学对体面、品质生活的作用的自觉认知。社区科普美育,培育人们生活中的科学审美,培育公众的科学态度,使科学成为生活品味的一部分,品质生活的重要元素。科普服务于生活审美,这也促进了科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而不仅仅是将科学视为一种生活工具,而是,科学是生活的自觉追求,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3社区科普美育促进社区科普工作的转型

新时期社区科普的任务是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服务社区居民,提升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更为深层的是,建设社区文化环境。社区科学文化建设,离不开科普为居民生活实践的服务,但不应仅仅满足于一种实际的功用,而应带动、建立一种精神,一种气场。社区科普美育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社区科普美育的核心是培育社区居民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基于此,社区科普工作应进行转型。一是要扩展社区科普的含义。党的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了科普的根本追求和最终目标。另一方面,报告中,有关科普的内容放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部分,也是有深意的,其中提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从这一段论述也可看出,科普工作的任务是科学文化的建设,移风易俗,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开展科普工作。科普工作不仅仅要重视科学的实际功用,还要重视科学的精神,重视科学的文化功能。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普工作,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文化建设的视角来看社区科普,要加宽对社区科普的理解,因为科学在多个方面对生活有着指导价值,科学,是一种思考方法,一种精神状态。科普美育的最终目的也是精神状态的培育。凡是能够促进理性生活的,比如,科学知识、健康教育、防诈骗、社区环境美化、心理辅导等等,都是社区科普的重要内容。社区科普就是要为优美的社区环境,包括社区人文环境服务,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二是进一步彰显社区科普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科普美育的核心要求。科学不再外在于我们的生活,不再是他者,科学、理性共同维护着我们的品质生活。科学就是我们生活的内在需求。只有充分发挥科学的人文关怀,才能吸引人心,真正打动人,而不仅仅注重科学的实用功能。三是要重视社区里中青年人的参与。当前的社区科普比较忽视社区居民里的中青年人的参与,而中青年人对于社区的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一个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力量。但中青年人的参与方式,可以多样化,灵活化,可多种渠道听取他们的建议,提供创意。四是要注重社区文化环境建设,重视社区文化装饰。可多利用科学题材图像,对社区进行必要的装饰。其实,这种社区装饰工作,决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利用科学形象,对社区居民产生影响,同时,对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也有积极作用。在读图时代,应积极利用形象来开展文化建设。当然,开展社区科普美育,并不是将一些科学题材图片一贴了事,社区科普美育,也不是只传播科学美,而不传播具体的知识与方法。社区科普美育不是对以前社区科普实践的否定与取代,而是在以往社区科普实践的基础上,增加科学美的传播,培育公众科学审美能力。与以前的科普实践相比,更加关注科学对于人的态度、精神的影响。

4结论

随着新时代社区科普定位的转变,社区科普不应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递,而是应进一步提升,社区科普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服务,社区科普美育是一个重要的生长点。在科普美育的基础上,实现社区科普的转型升级,使社区科普为社区居民生活审美服务,使科学进入百姓身边,进入百姓心中。社区科普美育,既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美的传播,又是一种心态的培育,一种文化的建设。注释①由于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区别很大,本文所提社区,专指城市社区。

参考文献

[1]W.J.T.米切尔.帝国的风景[C].//风景与权力[C].杨丽,万信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15.

作者:朱洪启 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