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美感教育方法的儿童空间色彩艺术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感教育方法的儿童空间色彩艺术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美感教育方法的儿童空间色彩艺术探究

摘要:环境作为感官教育的重要构成很大程度影响着儿童认知心理的养成,是因为儿童的成长是在与环境互动中自然地嬗变。本文旨在指出儿童空间色彩艺术设计对于儿童审美能力提升的意义,考虑儿童五感的特殊性,探究色彩艺术在空间中的情感化塑造与表达,为今后相关的设计实践梳理思路。

关键词:儿童空间;色彩艺术;美感教育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空间设计合理与否将对其心理和生理发育产生重要影响,是儿童学习技能、培养审美的关键场域之一。儿童通过游戏过程感知环境,并依据色彩对事物进行辨认,下意识接近温暖明快、感染力强的色彩说明儿童对色彩的美感取向取决于视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属性的关联。本文从色彩艺术的角度切入,规避成人视角对空间的片面感受,找寻以环境设计为门径的展开儿童本位感官教育方式,探究新时代儿童美感教育新途径。

1.美感教育

随着近年素质教育的改革推进和诸多学科在儿童早期发展畛域的综合研究,儿童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重要性愈加得到广泛承认,面向儿童的美感教育目的在于浸润审美意识、培养艺术创造力,进而塑造认知能力与健全人格。艺术即经验,日常点滴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点,以不可端倪的美的形式沁润儿童心灵,这些经验会在未来某个时刻集聚成审美启蒙。碎片化美育启蒙对儿童而言是有别于传统课堂的美感教育模式,是一种从自然中获得直接经验的无痕教育。而儿童空间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媒介,运用色彩艺术开发其美感教育功能,提高儿童情感表现力、拉近美育与儿童的距离已然成为时下热门课题。

2.儿童空间设计原则

研究儿童心理,不能否认自身发育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所处环境有教育意义的影响。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塑造“环境教育理论”,到瑞吉欧教育奠基人马拉古奇指出“空间是教育的第三位老师”的观点,都一再明确空间与感官教育的关联性。为有计划地进行利于儿童认知和创造能力发展的美感启蒙活动,考虑儿童五感的特殊性以及参与社会交往、建立社会情感的必要性,儿童空间设计应遵循启蒙性、参与性、安全性原则。

2.1启蒙性

儿童个体差异性并不影响美育表现规律与特征,这意味着儿童空间设计原则在启蒙性上有迹可循。儿童空间在融入象征着自然生长意义的元素作为无形赋予儿童自然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构建艺术性色彩铺排,透过空间筑件的色彩疗愈力量诱发儿童的思考和想象,对儿童的色彩观和性格养成产生积极影响,因而由色彩阐发的空间艺术启蒙是生动的、具象的、有表现力的。

2.2参与性

儿童参与度是衡量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基础设施、植被覆盖、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均需以儿童使用为导向,允许儿童自由穿行的环境才可能成为支持探索人文世界的真实场所(见图1)。植入美感教育的空间在参与性上有更高要求,即从融入环境到沉浸情景的突破,儿童在空间中探索、发现、想象、计划、模仿等一系列无意识行为都应得到周边环境的即时馈还。为保持儿童五感与动态环境的互联,考虑如何从儿童视角探求美感诠释是艺术教育难点,也是空间设计中需要反复推敲的要点。

2.3安全性

儿童自控和平衡能力在量化体适能活动中日趋增强,但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应避免出现尖锐边角、易碎材料等可造成意外的因素。同时儿童思维将实现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空间体量与排布拟定义活动意图将迎接新的挑战。场所活动将是毗连系列创意的游戏过程,适当地探索危险是借助自然来开发儿童蕴含着、却往往被忽视的力量与智慧,以及应对困难与挫折时炼就的勇气,这是儿童面对宏观世界、建立自我认知的第一步。

3.儿童空间⾊彩艺术探究

儿童通过直观表象感受色彩艺术形式,但并不意味着儿童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儿童对色彩拥有相当原始的认知,纯度高、对比强、色调明快的色彩较符合儿童的需求,故基于美感教育的空间色彩艺术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探索。

3.1整体景观⾊彩把控

为诱发儿童对环境的好奇和探索,环境教育理论提倡将环境内部与外部融合,赋予空间弹性设计,利用儿童与自然的亲密感使得视觉信息和创作思维得到深化,色彩艺术内在毗连不容忽视。儿童对明快、活泼的颜色有普遍的偏好,这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赋色,于是色彩丰富的儿童教育空间被广泛建造。透过美感教育理论可以明确提升儿童探索的热情和培养艺术感知力不能依赖明快色彩的使用,否则会导致儿童涂色认知陷入误区,难以实现有效的美感发展。儿童空间应从整体上把控色调以呈现色彩微妙的过渡,规避单一色彩情感传递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固有的判断,以及为提升空间辨识度错失儿童自发地从环境色彩中感受色彩、认识色彩的机会。如案例中(见图2),色彩斑驳的户外平台穿梭青瓦灰墙与古城老树之间,看似豪放的用色理念却让儿童在近观历史的同时激发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探索未知的内驱力。整体协调的用色有利于空间中图形化语言的刻画,使空间具备一定的可读性,对儿童的色彩感知启蒙便是润物细无声的。

3.2自然元素⾊彩营造

城市建设进程累积了诸多矛盾的当下,通过色彩营造使儿童感受到更多归属感的美育空间,营造充满生机的儿童空间,自然元素运用是经济又有效的一种手段,其视觉文化感受是其他设计形态无以代之的。整体把控色彩范围之后,空间中实现美的联想与象征将依赖于自然的本质,这是儿童与空间长期接触后形成的风格认识,是驱离空间后仍能提取的艺术美学感受。即便受到干预依然能巧妙影射自然存在形式,唤醒儿童潜意识中对自然的亲近感。利用自然元素划分区域或点缀局部决定环境情景的多元性,组合、排列、拼接、围合等多种形式需要反复对比和考量,即整体打破、重组塑造、扭拧变形、科技表现都是可行的设计思路,但自然元素携带的体积感切勿造成儿童的焦虑心理。

3.3交互空间⾊彩设计

为强调儿童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运用“人景交互”方法找寻适童设计新思路是有意义的。色彩作为环境设计的第一要素,与建立景观和使用者可持续关系有着共同的理论支持,借用色彩可以更好实现“人景交互”,换言之,在现代科学与前端材料中融入时下的艺术手法,即从人文内涵的层面和空间可被感知的美。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关键途径,有一定视觉认可的环境往往更能获得儿童的互动。交互空间色彩艺术在儿童空间的感化诱导,主要有三,关注儿童色彩心理需要,合理搭配色彩更加激发儿童探索的兴趣,提高空间利用率,达成场地综合调配;介入色彩可灵活实现分龄设计,优化群体的差异化教育实践,隐匿各年龄段儿童共同活动将产生的干扰;色彩的属性或旨趣是拓展交互形式的有效途径,弥补场地活动模式固定化短板。

4结语

儿童空间作为新时代美感教育实施进程的重要载体,应该从传统教育空间的明艳设计中脱离出来,从空间设计的启蒙性、参与性、安全性等原则剖析,对整体到构件进行色彩艺术营造策略追溯,试梳理适合新时代的儿童空间设计的新思路,希望作为日后儿童美育环境设计实践的一次开垦和探索。

注释:

[1]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成长[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夏婉彤 马瑞睿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