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美育状况与解决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美育状况与解决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美育状况与解决路径

本文作者:秦芬 单位: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室

当代美育的特殊境遇

当代高校美育还面临着特殊的时代境遇与考验:首先是审美内涵的消解让美育遭遇到了审美失范的危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文化的崛起,后现代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思潮出现在人们眼前,其对现代审美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与传统的审美理念体系发生了摩擦。传统美育注重对审美对象宏观性整体性的认识把握,追求人与自然、心灵与宇宙共振契合浑然一体的意境,而后现代以其颠覆和反叛的力量对一切传统审美进行人为的割裂,并以消解深度、反对常规、颠覆意义、摒除中心、游戏模拟和多元主义为特征,消除了理性与感性的隔阂,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拆除了艺术和生活的藩篱,让艺术揭开神秘的面纱向生活献媚,也让大量原生态的生活内容拥入艺术,促使审美生活化。而更具冲击力的是,后现代的审美文化将审美感知系统依附于瞬时性与享乐性的感官刺激中,对当下物欲快感迅速指认,将传统经典审美观中深厚的历史与精神内涵遮蔽和稀释在巨大的商业逻辑与消费主义的语境中,使其浅显化、世俗化。随着审美中自由的无限增殖,也在无形之中消解了审美秩序而导致审美价值的失范,审美终将在众声喧哗中走向泛滥。敏感的大学生群体正是为这种审美感知系统的变异和新奇所吸引。出生于90年代后的他们对美与“崇高”、“和谐”的联系坦率地表示不解和不屑,对学校课堂上“戴月荷锄归”或是“春江花月夜”的审美意境难以引起审美兴趣。那些连篇累牍的审美传统、那些精致而又需要细嚼慢品的审美情趣让不少大学生失去了追寻美的耐心。尽管教授们一本正经地讲解美的象征、美的内涵,不厌其烦又微言大义,但缺失了主体自觉和主观体验的参与,终究难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所真正接纳,更莫论唤起其审美体验的共鸣,所谓的美育也只能成为教授们兀自捣弄的玄虚。美的神圣性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轰然崩溃,美的深度内涵也在其心目中悄然消解。他们索性放弃了课堂上庄重深刻的经典文化,逃离高处不胜寒的审美规范,甚至把美的深刻看成烦人的束缚,把美的内涵当做思维的负担。传统的审美理想被认为是老旧、过时的,明星偶像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时尚教主,偶像的趣味品位才是无数大学生粉丝们追捧的时尚。于是,放逐了审美背后的品质,放弃了传统审美价值的意义和审美内涵的追求,他们用怪对抗美,用俗否定雅,用夸张的闹剧亵渎学校传统美育的一本正经,即使是幼稚的解放、拙劣的仿效,也被他们视为一场青春对美的释放,对乏味的拒绝,使审美情感走向虚无、碎片化和游戏化。在他们的心目中,美就是率性随意、从心所欲、洒脱不羁,审美价值判断的标尺就是“与众不同”,个性的特出在他们眼里是至关重要的审美原则,以致于不能容忍任何形式与外观上的相似,如同躲避瘟神一般驱避着雷同:相同着装的巧遇被称为“撞衫”,选购了同款手机被称为“街机”,类似事件于他们是颜面大失的遭遇。拒绝对审美认知的思考,随潮流而动,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没有理性支撑的普遍性姿态,甚至不惜穿耳洞、拉眼皮、镶水钻,哪怕含混不清,取悦一时,也要竭力为自我打上独特而鲜明的“标注”,但几日一变的喧嚣背后是无所适从的浮躁,标新立异的背后不是个性的宣扬,而是消解了深层意义的混乱和缺乏逻辑的无知,所有的特立独行只是为自己的浅显盖上漂亮的掩饰,几番努力仍难以挣脱唯“韩”是“尚”的泥淖,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走向了千篇一律。于是,当代大学生就成为一个最讲究个性却最没有个性,最爱美却最不知美的群体。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审美价值感的失衡,成为了当代高校美育的新难题。

其次,审美主体的现场缺失也让当代美育面临审美感受钝化的危机。当网络或其他各类大众传媒给这个世界铺设了另一套“感官神经系统”,数字技术日益彰显它卓越的表现力,从平面、立体到3D、4D的技术升级,视觉图像的交流功能在人类社会中变得空前重要,新科技不断创造的视象语言以其优越的可视性大幅度地取代纸质的文字语言,数字屏幕的声音和画面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和眩晕效果,占据了当代审美艺术形式的主导,同时也带来了审美情感模式的革命。随着数字影像代替了真实的生活,审美主体不需要亲临现场就可以获得声色并茂的审美体验。但是,数字产品的制作本就是一套定制程序,审美感官的触觉无法在此基础上“延溢”,这种模式的审美过程本身就束缚了主体的审美感受。一旦审美感知系统对数字视象形成了依赖,就会导致主体对活生生的审美对象不再有情感、感觉的震撼,美的对象也再唤不起主体的情感反应,最终造成了主体审美感受力的钝化和审美创造力的消失。特别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业压力、竞争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虑,他们大多数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校园,或辗转于社会各类考级、考证的漩涡中。霓虹、星光、草原、群山、溪流、……大自然的无穷造化在他们被功利拘禁的生活中不过是在遥远处独自美丽的美学形象,是无暇顾及的审美理想。“大漠孤烟”、“松间明月”也只是自小在试题中反复被强化的审美记忆,没有亲历体验也不会产生积极的审美反应。课业之余,大学生们更愿意抱着遥控器或鼠标游转于各种数码文化中。雨后的青草香,路旁似锦的繁花,远不如屏幕里来得亲切和便捷,大自然的美育意义就此而旁落。如此一来,当传统美育中问源自然的方式遭遇到现实的尴尬,如何在审美情感主体缺席的语境下进行审美引导,是对当代高校美育的又一大考验。

应对现实挑战的美育策略

以美学知识为底蕴,提高审美判断能力。走出当代高校美育的困境,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让大学生学会通过独立的智性思考去领悟美之所在与美之真谛。而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必然要具备一定学术理论知识的底蕴,以美学理论修养为基础找回审美的内涵和深度,在日常审美活动中才能起到理论引导的作用。尤其是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美育工作,应该对其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学课程要尽可能为大学生搭建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体系,不仅要介绍美学基础知识和美学理论,让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特征,内容和形式,揭示美的内在规律及美的深刻奥秘,更要让其掌握前沿的美学思想和学术动态,帮助学生客观看待和应对各种审美思潮的影响,这也是大学生美学理论修养的必然要求。

重视审美实践体验,呼唤审美主体的回归。美育着眼于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尤其需要主体主观体验的参与和内在情感的真正认同,这也正是美育的难点所在。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中,美学理论知识的指导是必要的,但不能被当作是大学生美育的全部内容,还应注重加强大学生的审美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对审美对象的亲历体验中获得情感意蕴的感悟,这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验证已经学过的美育知识和理论,使外在知识真正转化为主体内在心灵世界的有机组成成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这也有利于强化审美理论教育的成果;同时这一过程又可以让主体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新的感受,使审美需要得到满足和提高,促进他们身心的协调发展,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因而应对当代高校美育主体自觉性缺失的困境,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让审美主体回归现场,教给大学生们把自己的感情、经验投入到对生活的理解中,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美、感受美,鼓励他们用各自的生命感觉去做独特的探索、领悟和发现,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主动参与到审美实践中去。目前,组织大学生感受现实审美生活可以有两大形式:一是开展面向青年学生大众的艺术实践或艺术鉴赏。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并非在于让大学生获得专业艺术领域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而是要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空间,帮助其获得更为宽厚的文化底蕴。而艺术鉴赏则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经典艺术作品,柏拉图曾说:“就应该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中,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春风,来接受他们的好影响,使青年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与心灵的习惯。”[1]244通过经典作品的鉴赏帮助学生领会和体味美的深厚和美的意蕴,提高审美品位。二是提供大学生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美育的以情动人,是通过审美形象为手段来实现的。”[2]50高校可通过组织远足、旅行、宿营等活动,让学生从自然世界的大地山川和名胜古迹丰富的美的形态中去唤起和深化审美情感,真正感受到审美形象带给精神上的愉悦,提高审美兴趣,进而在更深的心灵层面唤起创造天性和人格的和谐,提升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审美实践体验过程加以指导,适时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比较参考的对象,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美,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兼顾个体审美需要的特殊性,优化审美价值评判标准。研究高校美育还应认识到,美育与智育不同,学生可能对某方面的知识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智育的过程是引导他们获得科学的认知,减少盲点,由不懂到懂。而美育的对象从来就不是惶惑的“不知美为何物”的人,爱美趋美是人的天性,每个人对美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有着不同的追求方式和格调品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能力与习惯方式等都呈现出个体性和程度性的差异,并具有内隐于心的特点,智育客观、明确的评判准则在美育中并不适用,学生对美的认识也并不像科学认识那样有鲜明的对错真伪之分,因而对美育效果的评价也不宜采取简单的量化考评方式,而应更多地兼顾大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多元性,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及才能,突出审美主体情感的个性特色,倡导多元审美情感的并存,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审美生活质量和审美认知的内在动机,不仅要以学生的思想为本,也要以学生的独特感情、感觉为本,关注学生审美意识的自由发展。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内在审美需要,使每个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人格得到整合发展。此外还应认识到,后现代审美思潮虽然给高校美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但由于其彰显了解构并寻求新的审美理想的诉求,改变了长期以来理性思维高居在上的现状,形成了交织渗透多元审美的情感特征,这恰恰迎合了当代大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审美需求。当代高校美育应当借此契机,充分考虑当代青年大学生个性张扬、自主性较强、思想求新求异的身心特点和审美需要,对大学生审美心理进行新的重构,协调学生人格中感性、理性等要素共同发展,在不同层次、侧面和环节的审美心理功能之间建立立体交互的联系,为审美情感系统提供一个多色调、多声部的心理背景,鼓励大学生们审美创造的热情,同时引导他们自觉地用美的尺度来评价、指导自己的生活,赋予其更大的自主性,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去不断丰盈感性生命。

唤醒审美钝感,提升审美需要的层次。当代高校美育还应注意到美育的对立面不是除丑,而是审美感受力的钝化,审美情感的淡漠,对美的无知无觉、漠然无视。当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心还应放在对大学生审美感觉的培养和审美情感的陶养上,指出学生审美感觉和审美理解上的盲点,引导他们正确评判美的对象,逐步提高审美需要的境界和层次。“审美教育,就是从‘审感’和‘审情’开始的。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人,要让感知、情感和意志得到全面发展,就不能让生命的任何一种感觉流失到潜意识的忘川中。从审美意义上讲,不仅是‘我思故我在’,而且是‘我感故美在,我不感故美不在’。”[3]93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麻木中去感知美,重新发现美,接受自然美的涵养、艺术美的教益和环境美的熏陶,让麻木钝化的审美感觉敏感起来,重新恢复审美感知系统的灵敏性。从而揭去审美情感的冷漠,唤醒他们对美的感悟,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鲜活的生命与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引导其学会审美地生存。

提高美育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做好审美导向。培养并配备专职美育教师并给予数量上的保障是保证高校美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关键。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增强现有美育教师的美育能力。高等教育阶段的美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以下要求:首先,要提高对教材的审美提炼能力。教师应该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并对课程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审美因素有敏锐的感知力,不仅能够教授好教材中的知识点,还要引导大学生认识这些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及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能够自然地融入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评价。在施教过程能够选择和运用适当的审美媒介,尽量将教学内容以美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感性能力及对学科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对最新时尚、流行艺术和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所了解,并关注大学生生活中的审美热点,善于捕捉大学生身边的事件或感兴趣的话题,参与他们的对话讨论并结合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其帮助和指导,引导他们切实感受到身边美的存在,并能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现象,辩证地看待大众文化。还要注意对大学生的审美实践体验过程多加指导,适时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比较参考的对象,指导大学生深入理解美,获得情感与思想的认同,让大学生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又在美的感悟中迈进科学文化的殿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美育的实施成效并保持其高层次的格调。再次,美育教师应改变传统课堂的说教模式,注重教学全过程的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尽量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们积极参与、师生有效互动的审美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直觉、感知、想象、情感、个性及创造性等主观因素参与到课堂中。为大学生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提供鼓励性的富有启发意义的评价和建议,开拓他们的思路,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的精神。尤其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引导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到对经典作品的讨论、评价中,通过讨论加深对美的规范和标准的认识,引导其对待艺术的一种深思熟虑的态度,能够正确运用健康的审美判断标准衡量他们的日常见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审美鉴别的能力,也使教师的审美导向作用得以发挥。

发挥校园环境以美怡情的效应,陶冶审美情操。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努力在空间上打造审美的氛围,让大学生时刻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可以发挥出审美文化环境以美怡情的独特效果。校园优美的环境是整个学校文明的载体:繁花掩映的教学楼、肃穆庄严的图书馆、窗明几净的自习室、整洁敞亮的实验室、设备完善的健身场馆以及富有文化意蕴的各种人文景观,都将带给生活其中的大学生们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应对师生无条件开放。长期在这样优美良好的校园环境下生活,大学生们浸润在优美的事物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各种美的事物的情态、颜色、性状等就在大脑的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从而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而这些大脑反应经过积淀又将转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一种心理趋向,不知不觉将引导个体有意无意地也按照心理定向的基本精神去塑造自己。因此通过美化校园环境来熏陶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操,达成意想不到的美育效果。

综上所述,高校美育应立足于当前大学生审美素养的现状,建立完善的美育教育体制,把握建构高校学生审美精神的内在规律,对高校学生的审美价值观进行匡正和引导,通过审美教育减少来自教育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升高校学生审美需要的层次,提高审美的水平与能力。高校美育还要引导学生提高审美需要的境界层次,关键还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正确引导,唤醒他们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因追逐功利而硬茧丛生的审美心灵。要让审美教育本身暂时放弃实用性的束缚,脱离一般的功利价值目标体系,才能帮助大学生实现对功利生活的精神超越,形成超越功利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追求,力求达到美化精神、陶铸审美人格的终极目标,还要注意通过大学生对审美体验的亲历使美的意识内化,帮助他们摆脱社会现实文化条件中功利观念的拘束和平庸世俗的牵制,避开知识国度中唯智的规训和书斋题海的困惑,走出大众文化的沉沦,揭去审美情感的冷漠,唤醒他们对美的感悟,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鲜活的生命与美的形式结合起来,最终使个体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高校生整体的审美修养,最终实现美育在协调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现实作用,引领他们走向诗意的人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