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术课美育渗入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巩凤霞 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第六小学
有人认为,美术学习不仅需要在笔墨纸砚,颜料工具等反面花费巨大,将来上大学的开支也非常大,限制了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厚爱,甚至,湮灭了某些学生对美术有兴趣和天赋。在当前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呼声中,很多学校及教师对抓主要学科的重视普遍较高,而对于美术的认识却相对较弱。有些学校没有积极的为美术教育提供教学设备或师资,有些学校却将美术教师调到其他学科教学上去,有些教师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主科的学习时间,不惜侵占原本就少的美术课时,学生对美育的获得几乎成了泡影。
以人为本,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小学生形成自我思维,表现自我心灵,展现自我感受的阶段。小学美术课程因其丰富的色彩,五彩的线条为学生的世界里增添了美的收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美术教育正好是从孩子的现实需要出发,通过阶段性的过程来关注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对学生以美的体验和熏陶。
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取知识、感知能力,由于过去对小学美术的教育侧重于模仿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自我思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认识,美术教育者要更新观念,做到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能动性为培养对象,关注他们的兴趣、情感和表达,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从美术活动中认知美术结构、色彩、思维角度,拓展学生大脑的认知力。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师,必须要认识到美术教学强调的是悟性和灵性的艺术,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启发与引导,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而非纯粹的技法的讲解与规范,从“不教而教”中塑造学生的美术涵养与习惯。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别的,他们的心理特点、心智模式、艺术潜力以及他们的生活面、知识面的不同,必定对美术教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从关注小学生的感知与兴趣着手,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启迪学生对美术的主观表达,并引导他们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探究学习中提倡美育教学
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究性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美术精神的培养,在美术活动中,比如对学生的衣服进行探究,通过将不同配搭的上衣、裤子、帽子、鞋子、颜色、样式等进行调换,让学生认识那些是美丽的,那些是不协调的,小学生在对美的认识和欣赏中,渐渐获得对美的感知,对美的探究性体验。
对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是教师要设置的话题或课题开始,对美术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对一些美术中的图像、手工、雕塑、编织等课题,设定一定的创作要求,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对美的观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课题。比如教师发现有些孩子模仿大人吸烟的行为,就可以以此为课题,让大家在模仿中给出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姿势很潇洒,有风度,有的认为这是不好的影响,对孩子心理和生理成长都是有害的,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客观的来对待生活中的行为,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优雅的,那些是禁止的。如此以来,将美术课堂引入美育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去分辨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对那些是完整的,那些是和谐的。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过去总是强调对绘画技法的训练和指导,教师作为绘画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对美的认识完全依赖于对教师的要求上,学生被动的去临摹,被动的去体验,并不能促进学生自己对美的理解、对色彩的搭配、对美术构图的认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描绘什么是美丽的,什么是高尚的,比如,我们在让学生进行涂鸦时,强调人类的行为是对自我情感的表达,古代的舞蹈,壁画等作品所描绘的人物、动物、造型等艺术都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鼓励孩子们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自己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总之,当主体的认知和愿望得到满足和发展时就会产生对美的感知,这种体验是自然的、流畅的,小学时代的孩子正是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的阶段,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此时孩子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引导,正确认识和确立美育在小学美术中的作用,才能让更多的孩子理解美,崇尚美,践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