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探析

摘要: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助推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意义。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可以按照感知、审美、悟理、内化的过程来组织教学。

关键词:职业院校;民族文化;鉴赏课;教学过程

当代世界,文化多元化带来文化困惑,现阶段在一定范围出现的民族文化认同弱化、审美趣味娱乐化、价值取向上知行脱节,都是文化困惑的具体表现。文化困惑在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学校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强有力的文化导向引领学生走出文化困惑,促进学生理性的文化选择。党的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中华美育精神,其深刻内涵对传播知识、启迪思想,增进审美、提升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积极价值。学校教育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美育精神和元素,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民族文化的审美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的育人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应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1]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助推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育人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要求。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学习文化鉴赏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汲取其中精华,随时展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内涵,使得民族文化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是在多元文化时代,越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要求。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发现美、创造美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一个融合人的认知、情感和思维的主动过程,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学习文化鉴赏要求透过感性的文化现象,通过理性的文化分析,从不同角度挖掘文化本质与文化价值,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厘清其所以然,欣赏其真善良,分析其得与失,避免人云亦云的盲目和被动,从中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三)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学习文化鉴赏能促使学生树立文化意识,理解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关怀人生,启迪和开发人的智慧的积极现实意义;促使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优秀文化的营养,用现代观念审视文化现象,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促使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直都是发展民族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习文化鉴赏使职业教育对接民族产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助推文化价值融入现代产业,提升民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高层次文化素养和高品质审美趣味,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的过程方法

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应以文化鉴赏为切入点,透过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理解和品鉴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一般过程是“观”“品”“悟”,即感知现象———品味意蕴———领悟内涵。

(一)感知现象

感知现象是对鉴赏对象形态、内容的感受,获得对文化现象的直接认知,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感知现象应尽可能全面,“全面”意味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观察和了解文化现象,除了实物实景外,也需要了解其相关的地理环境、历史演进、工艺技术、诗词文章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鉴赏者不同水平和志趣等主观因素,使得对现象的感知和解释必然带有个体差异性,这是文化鉴赏中的正常现象,但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现象的本质,呈现多样性。这个环节是文化鉴赏课的起点,需要教师有明确目的,尽可能多地提供文化现象物化的学习资源,创设和组织能引起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以加深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感性认识。

(二)品味意蕴

文化现象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但是仅有感觉没有理解,或者仅有认识没有情感,都不可能全面领会文化现象,感觉与理解、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是文化鉴赏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促使人们产生对文化现象的主题、形象、含义、象征的感受,“品”的过程是提升审美素质所必须的。文化现象的意蕴往往比现象本身更丰富,但也更抽象,需要在感知现象的基础上反复体味,才能领会其中隐含的思想内涵、情感色彩、象征意义,获得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2]这个环节是文化鉴赏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教师应当精巧设疑,以疑激趣,还可以综合运用历史梳理、比较分析、联想迁移等方法,引导学生调动经验,或独立思考或集体研讨,以打开思想通道,建构对文化现象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三)领悟内涵

领悟内涵是在感知物象的基础上对文化现象的总体把握,是对鉴赏对象的再理解。应该说,领悟内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伴随在感知现象、品味意蕴过程中的。文化鉴赏不是单纯的感教学探究性直觉或者理性分析,而是感性、知性、理性的反复推移深化,在这个反复过程中获得对文化现象更深刻更全面的感受;并在情感态度上获得文化现象的审美价值的判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这个过程强调鉴赏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综合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情感、联想、思维等分析其得失,思考其意义,创新其表现。这个环节综合文化鉴赏过程的多种心理活动,是对文化现象进行再认识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勇于表达,积极交流,并适时予以点拨和提升,帮助学生由初阶感知递进到高阶思维,由片面感受发展到多元审美的层次,发展和提升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

三、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的案例探讨

以“感悟八桂文化”中“灵渠”一课为例,探讨民族文化鉴赏课的开展。八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悟八桂文化”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人文素质课程,课程以文化鉴赏为切入点,介绍广西独特的文化现象,涉及广西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艺术等诸多领域,观其形象秀美,品其文化内涵,悟其民族精神,以达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的目标。

(一)“灵渠”教学设计

1.主题说明:灵渠滔滔唱融合(2课时)———灵渠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体现水利建筑的辉煌成就,并且具有很高的人文内涵。通过品鉴灵渠,对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有重要意义。2.教学目标:①说出灵渠的特点和灵渠之美;②分析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③领会灵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学情分析及主要解决问题:学生对灵渠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知道它是一条河渠,但对背后的历史功绩和文化价值不甚了解,因此,通过灵渠“申遗”的事件,帮助学生理解领会灵渠文化的内涵,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意与自觉保护的态度。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5.评价方式:通过小组讨论结果,考察学生对灵渠文化“沟通与融合”内涵的认识,以及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6.教学进程及安排

(二)提高民族文化鉴赏课实效性的思考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民族文化鉴赏是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其教育方式须生动鲜活,教育效果须让人心灵愉快,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3]。“审美”和“悟理”是民族文化鉴赏课的两个要点,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其实效性:1.倡导“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民族文化鉴赏课课堂实效性,倡导“体验、感悟、内化、践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促进体验的教学情境,精选丰富体验的教学资源。按照感知、审美、悟理、内化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即:教师介绍文化现象,提供给学生感性认识;分析文化特点,与学生一起鉴别、欣赏;引入结合学生实际的讨论和教师的感悟,形成理性认识;通过提炼课程主题,引导学生认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2.坚持“三结合”教学策略。民族文化鉴赏课堂的有效推进,需要做到“三结合”,即:文化现象与民俗人情相结合、体验感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文化鉴赏与素质养成相结合。民族文化鉴赏课不能流于表面好看、好听,落脚点应在文化体验之后的内化与践行。教师可精巧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文化现象背后的问题,从中感悟道理,提升素养;还要拓展学习时空,引导学生将文化体验应用到课外学习及生活。3.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其中情境教学法可通过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实施中,可结合当地相关文化活动或民俗活动,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体验,也可以利用当地博物馆、文化馆、民俗街等,进行现场教学,还可以结合主题开展才艺展示或实践活动。4.推动“合作性”师生互动。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的是学习合作伙伴关系,在民族文化鉴赏课中尤其要重视推动“合作性”师生互动。教师创设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素材和参照,引导学生素质的形成;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和践行素质能力。教学资源提供体验载体,体验联结师生互动,成为文化鉴赏的“学习共同体”。民族文化鉴赏强调的不仅是认知,更多的是躬行践履、体验生命,其本质是一种发展人的审美素养为主体的生命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须将“审美”和“悟理”贯穿于全过程,以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美好心灵、文化自信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Z].2013-06-13.

[2]黄艳芳.中国文化鉴赏[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0-10-15.

作者:言姝媛 单位:南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