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探析

摘要: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助推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意义。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可以按照感知、审美、悟理、内化的过程来组织教学。

关键词:职业院校;民族文化;鉴赏课;教学过程

当代世界,文化多元化带来文化困惑,现阶段在一定范围出现的民族文化认同弱化、审美趣味娱乐化、价值取向上知行脱节,都是文化困惑的具体表现。文化困惑在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学校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强有力的文化导向引领学生走出文化困惑,促进学生理性的文化选择。党的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中华美育精神,其深刻内涵对传播知识、启迪思想,增进审美、提升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积极价值。学校教育要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美育精神和元素,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民族文化的审美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的育人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应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1]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助推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育人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要求。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学习文化鉴赏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汲取其中精华,随时展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内涵,使得民族文化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是在多元文化时代,越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要求。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发现美、创造美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一个融合人的认知、情感和思维的主动过程,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学习文化鉴赏要求透过感性的文化现象,通过理性的文化分析,从不同角度挖掘文化本质与文化价值,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厘清其所以然,欣赏其真善良,分析其得与失,避免人云亦云的盲目和被动,从中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三)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学习文化鉴赏能促使学生树立文化意识,理解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关怀人生,启迪和开发人的智慧的积极现实意义;促使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优秀文化的营养,用现代观念审视文化现象,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促使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文化鉴赏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直都是发展民族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习文化鉴赏使职业教育对接民族产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助推文化价值融入现代产业,提升民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高层次文化素养和高品质审美趣味,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的过程方法

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应以文化鉴赏为切入点,透过具体的、表层的文化现象理解和品鉴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一般过程是“观”“品”“悟”,即感知现象———品味意蕴———领悟内涵。

(一)感知现象

感知现象是对鉴赏对象形态、内容的感受,获得对文化现象的直接认知,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感知现象应尽可能全面,“全面”意味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观察和了解文化现象,除了实物实景外,也需要了解其相关的地理环境、历史演进、工艺技术、诗词文章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鉴赏者不同水平和志趣等主观因素,使得对现象的感知和解释必然带有个体差异性,这是文化鉴赏中的正常现象,但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现象的本质,呈现多样性。这个环节是文化鉴赏课的起点,需要教师有明确目的,尽可能多地提供文化现象物化的学习资源,创设和组织能引起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以加深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感性认识。

(二)品味意蕴

文化现象直接作用于人的认知,但是仅有感觉没有理解,或者仅有认识没有情感,都不可能全面领会文化现象,感觉与理解、认识与情感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是文化鉴赏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促使人们产生对文化现象的主题、形象、含义、象征的感受,“品”的过程是提升审美素质所必须的。文化现象的意蕴往往比现象本身更丰富,但也更抽象,需要在感知现象的基础上反复体味,才能领会其中隐含的思想内涵、情感色彩、象征意义,获得精神层面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2]这个环节是文化鉴赏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教师应当精巧设疑,以疑激趣,还可以综合运用历史梳理、比较分析、联想迁移等方法,引导学生调动经验,或独立思考或集体研讨,以打开思想通道,建构对文化现象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三)领悟内涵

领悟内涵是在感知物象的基础上对文化现象的总体把握,是对鉴赏对象的再理解。应该说,领悟内涵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而是伴随在感知现象、品味意蕴过程中的。文化鉴赏不是单纯的感教学探究性直觉或者理性分析,而是感性、知性、理性的反复推移深化,在这个反复过程中获得对文化现象更深刻更全面的感受;并在情感态度上获得文化现象的审美价值的判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这个过程强调鉴赏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求综合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情感、联想、思维等分析其得失,思考其意义,创新其表现。这个环节综合文化鉴赏过程的多种心理活动,是对文化现象进行再认识的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勇于表达,积极交流,并适时予以点拨和提升,帮助学生由初阶感知递进到高阶思维,由片面感受发展到多元审美的层次,发展和提升情感丰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养。

三、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的案例探讨

以“感悟八桂文化”中“灵渠”一课为例,探讨民族文化鉴赏课的开展。八桂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悟八桂文化”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人文素质课程,课程以文化鉴赏为切入点,介绍广西独特的文化现象,涉及广西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艺术等诸多领域,观其形象秀美,品其文化内涵,悟其民族精神,以达到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的目标。

(一)“灵渠”教学设计

1.主题说明:灵渠滔滔唱融合(2课时)———灵渠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体现水利建筑的辉煌成就,并且具有很高的人文内涵。通过品鉴灵渠,对提升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有重要意义。2.教学目标:①说出灵渠的特点和灵渠之美;②分析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③领会灵渠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3.学情分析及主要解决问题:学生对灵渠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知道它是一条河渠,但对背后的历史功绩和文化价值不甚了解,因此,通过灵渠“申遗”的事件,帮助学生理解领会灵渠文化的内涵,引发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敬意与自觉保护的态度。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5.评价方式:通过小组讨论结果,考察学生对灵渠文化“沟通与融合”内涵的认识,以及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6.教学进程及安排

(二)提高民族文化鉴赏课实效性的思考

从以上课例可以看到,民族文化鉴赏是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其教育方式须生动鲜活,教育效果须让人心灵愉快,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3]。“审美”和“悟理”是民族文化鉴赏课的两个要点,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其实效性:1.倡导“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民族文化鉴赏课课堂实效性,倡导“体验、感悟、内化、践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促进体验的教学情境,精选丰富体验的教学资源。按照感知、审美、悟理、内化的过程来组织教学,即:教师介绍文化现象,提供给学生感性认识;分析文化特点,与学生一起鉴别、欣赏;引入结合学生实际的讨论和教师的感悟,形成理性认识;通过提炼课程主题,引导学生认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2.坚持“三结合”教学策略。民族文化鉴赏课堂的有效推进,需要做到“三结合”,即:文化现象与民俗人情相结合、体验感悟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文化鉴赏与素质养成相结合。民族文化鉴赏课不能流于表面好看、好听,落脚点应在文化体验之后的内化与践行。教师可精巧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文化现象背后的问题,从中感悟道理,提升素养;还要拓展学习时空,引导学生将文化体验应用到课外学习及生活。3.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其中情境教学法可通过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实施中,可结合当地相关文化活动或民俗活动,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体验,也可以利用当地博物馆、文化馆、民俗街等,进行现场教学,还可以结合主题开展才艺展示或实践活动。4.推动“合作性”师生互动。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体现的是学习合作伙伴关系,在民族文化鉴赏课中尤其要重视推动“合作性”师生互动。教师创设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素材和参照,引导学生素质的形成;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和践行素质能力。教学资源提供体验载体,体验联结师生互动,成为文化鉴赏的“学习共同体”。民族文化鉴赏强调的不仅是认知,更多的是躬行践履、体验生命,其本质是一种发展人的审美素养为主体的生命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因此,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鉴赏课须将“审美”和“悟理”贯穿于全过程,以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美好心灵、文化自信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Z].2013-06-13.

[2]黄艳芳.中国文化鉴赏[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0-10-15.

作者:言姝媛 单位:南宁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