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视新闻节目媒介融合探索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节目面临转型,既要保证信源的权威性与媒体的公信力又要大胆与新媒体融合协作、互相反哺。在这一点上,凤凰卫视《全媒体大开讲》节目的媒介融合探索是我们可资借鉴的一个难得样本。《全媒体大开讲》成功在节目形态、内容生产、策划与制作上实现了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和跨屏联动,为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在媒介融合时代走出困境,打造台网互动的健康传播生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长尾效应;台网互动
在凤凰卫视的节目资源中,媒体融合属性较强的是一档叫做《全媒体大开讲》的电视新闻节目。《全媒体大开讲》是凤凰卫视中文台2015年1月1日起开播的一档兼容新闻资讯与评论的直播节目,每周一至周五的18:00-19:20在凤凰卫视中文台、美洲台、欧洲台、凤凰新媒体和URadio五大平台同步直播。该节目的播出时段虽然对应中央及各省级卫视的新闻联播节目时间,却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有着很大不同。它糅合了全媒体资源,就当天热点话题,打造了一个全媒体参与报道、民众互动讨论的平台。《全媒体大开讲》集中体现了媒介融合时代关注小众需求,坚持以用户为导向的内在驱动力和台网互动、跨屏联动的特征,是研究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长尾效应”上做文章
“长尾效应”一词最早出现在2004年,由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在网络时代,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1]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典型代表,因为要吸引足够多的受众因此只能选择多数人感兴趣的内容而无法顾及所有人,特别是少数人。这就意味着会有一小部分受众或受众在某一细分领域的需求无法从电视这一单一媒介中得到满足。在电视受众的增量时代,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因对收视率及广告收入的贡献有限而往往被电视媒体所忽略。然而,当越来越多受众习惯了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闻客户端获取资讯,电视媒体面临开机率及收视率大幅下滑的现实危机下,长尾需求成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博弈的一个突破口。《全媒体大开讲》的成功,除了新颖的节目形式,也离不开其对“长尾效应”的有效运用。《全媒体大开讲》自开播以来就着力在“长尾”处做文章。节目将目标受众定位在20-39岁的中青年,但这并不是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4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24.6%,其次为30-39岁群体,占比为23.7%。[2]在这一受众群体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其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他们的需求分散并相对冷门,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顾及的“长尾”群体。因此,《全媒体大开讲》从这一受众群体的使用习惯出发,深耕凤凰新媒体资源,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在凤凰网、凤凰新闻客户端开设的专题页面将这一受众群体聚集起来,为他们搭建话语平台,同时打通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使以往只能在新媒体上传播的小众声音在影响力更大的电视媒体上进行放大。例如,《全媒体大开讲》的微信公众号会在播出日的每日午间推送当日的新闻及互动话题,用户可以通过文字、语音、照片、视频等各种方式发表对新闻及话题的意见和看法。用户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与主持人和评论员进行实时互动,为节目提供新闻线索和推荐讨论话题,互动的内容也会在电视屏幕上滚动播出,从而引发受众的新一轮讨论。通过手机与电视媒体的跨屏互动,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长尾需求得到了关注和满足,节目开播以来用户粘性不断提高,特别是将通常是手机而非电视用户的年轻群体吸引过来,实现受众从新媒体向电视媒体的回流。
一切从用户出发
新媒体的博兴引发了传播革命,传播者不再是传播活动的起点,受众对于传播工具和信息内容的选择才是现代传播的起点。[3]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媒体服务的对象,“用户”需要已取代“受众”观看,成为媒体内容生产的风向标。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曾说过,过去我们总在讲“内容为王”,后来又有人在讲“渠道为王”,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局面是“用户是王”。今日传媒,对于传媒人来说,所面临的就是一个买方市场。这一点,传媒人应该清醒,失去了用户就失去了发展的命脉。[4]秉承这一理念,《全媒体大开讲》在节目制作中就引入了UGC(User-Generated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在节目直播中加入用户自己拍摄的视频、照片以及语音留言等。例如在《全媒体大开讲》中有几个特色板块,“转角看到爱”,通过向用户征集图片、视频或语音留言,将普通人生活中的感人瞬间在电视直播中播出,“路见不平”则邀请用户在微博上传爆料线索,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不平事进行指正。通过这样的方式,节目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信息生产和互动交流的平台,让“专业记者”和“业余记者”都能参与到新闻生产中来,进而增强了节目视角的多元化和观点的客观中立性,同时满足了用户的表达需求,增强了用户粘性和忠诚度。《全媒体大开讲》用户为王的理念还体现在对节目话语形态的创新上。节目一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严肃的播报方式,主持人与评论员一起有说有笑,将新闻资讯以轻松活泼的方式传达给用户,打破了高端精英话语体系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话语垄断,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口语化语言进行传播。在《全媒体大开讲》的新闻标题及主持人的口播词中随处可见对以严肃、庄重为特点的传统新闻话语形态的颠覆和重构。例如“川普一声吼,人民币抖三抖?”“抱紧美国‘爸爸’大腿,日本狠踩中国”“奥巴马缺席巴黎反恐大游行遭批,你觉得总统都不出席到底几个意思?”这样轻松调侃的语言随处可见。同时,节目还广泛吸收了网络流行词汇,如“北京朝阳部分小区居民腹泻,诺如病毒又双叒叕来了”“这次雨女有瓜!中国成最大西瓜生产和消费国”等新鲜的表达方式,不仅凸显了亲和力,迎合了年轻人的口味,还容易在网络上制造热搜话题,进一步提升节目热度。
加强台网互动,打造跨屏媒体矩阵
所谓“台网互动”,主要是指电视台与网络传播平台之间取长补短、增强互动、相互合作,共同传播某一信息,形成跨媒体、跨平台、跨地域的全方位、立体化组合传播合力。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制作和发行不再只是各行其是,而必须通过台网互动,从同步播出、互为宣传的浅层次联动,逐渐过渡到共同策划、联合制作的深层次联动。[5]这一点在《全媒体大开讲》节目的生产和播出过程中就体现的十分明显。首先,凤凰集团旗下的各种媒体资源,如凤凰新媒体、凤凰周刊、URadio等采集的新闻素材都成为《全媒体大开讲》的选题库。在选题会上,编辑会确定当日节目的选题、播报方式以及评论的角度。接下来,凤凰卫视融合媒体采编中心平台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以实现选题内容与素材的深度勾连。在《全媒体大开讲》,同样的节目内容会根据不同播出平台的用户需要而被开发成不同的内容形式,如凤凰新媒体会在节目播出前结合当日的节目内容就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展开民意调查,用户的投票结果会在节目直播中以柱状图的形式呈现。凤凰卫视播出的内容则会发挥电视媒体声画兼备、直观形象的特征,以大量的视频、标题文字为特色。而每天80分钟的节目内容会被开发成若干短视频放在凤凰网或其他移动终端中播出,适应了碎片化传播的特点。通过台网之间的互动,一方面丰富了电视和新媒体的内容资源,提升了节目品质,同时延长了节目的传播周期和生命力,放大了媒体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现在用户的收看习惯中,“跨屏传播”“大屏观看、小屏互动”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新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用户对单一媒介形式的注意力正在被稀释,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用户的注意力都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而依托媒介融合,实现台网互动,打造多媒介、多终端的跨屏媒体矩阵则成为在用户大战中占得先机的一剂良方。在《全媒体大开讲》的直播过程中,电脑和移动客户端的用户可以参与网络社区的互动,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还可以在网上与其他用户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甚至还可以与主播和评论员实时互动,互动的内容会在电视屏幕上滚动播出,因而使用户获得了更加丰富和更为直接的参与体验,增强了用户粘性,跨屏媒体矩阵的优势在此得以彰显。
结语
对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媒介融合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既要坚持其客观公正、传递思想文化的特色,又要加强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弥补在及时性和互动性等方面的不足。电视新闻节目必须打破路径依赖及传统的节目样式,关注小众需求、发挥“长尾效应”,强化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同时融合台网资源,形成传播合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媒介融合中获得核心竞争力,取得1+1>2的效果。
作者:李想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