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介融合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媒介融合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媒介融合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关键词:媒介融合;民办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鼓励地方院校开设新闻专业,不少民办高校也开设了新闻专业,以满足地方的新闻人才社会需求。然而当下传媒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正逐步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化,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媒体有效结合,传播载体、传播形式、传播内容的融合趋势不可逆转。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更多的能力、更高的技术水平,掌握多种信息采集能力,能够进行采、写、编、播,可以根据不同传播平台的特征对同一事件进行多平台同步传播。因此,民办高校应立足媒介融合的背景,与地方媒体合作,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现实角度出发,逐渐探索出具有特色的、以培养实务型人才为目标的新闻人才培养方式。

一、新闻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巨变,地方民办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这里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1、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是教学领域十分重要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更倾向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教学,已经不适用于媒介融合环境,有一些高校虽开设了网络新闻专业课程,但只是理论的内容,或者网络媒体初级的写作与编辑,没有将网络媒体与传播媒体的融合充分考虑,课程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学校的新闻人才培养过于“专”门,如有以纸媒为主、广播电视为主、以网络编辑为主,学生只选一个方向进行学习,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程度不够,不能对新闻进行综合采访编辑,不利于当下媒介融合背景下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

2、师资力量不够硬这里的不够硬主要指跨专业教学,媒体经历不足的问题。我国现有院校的新闻专业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师资来源主要是中文等相关专业的老师“转专业”,青年教师到新闻院校进修,教师的学习能力强,从事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一般没有问题,但是新闻实务的课程,教师如果没有经过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很难胜任。后来,随着高校对新进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博士生们更少有在媒体摸爬滚打的经历。工作后,高校的工作环境要求教师有一定科研成果,教师们很难再抽出时间去历练了。在传统媒体占据市场时,新闻的采写还不足够复杂,对新闻人才的能力素养要求不足够高,而如今,媒介融合背景下,现有教师力量不够硬的缺陷更加凸显,这意味着高校新型新闻人才培养有着更大的挑战。

3、实习实践不到位新闻学是实务型极强的一门学科,实习实践是对实务内容的延伸,也是实务教学最关键的环节,许多学校的培养方案制定了各种认识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媒体数量有限,如果所有新闻专业学生都去见习,媒体恐怕“人满为患”,所以有很多实习只能是流于形式,教师交文件,学生交总结就算“交工”;毕业实习与专业领域错位,本科生毕业难以找到满意的对口工作,就暂且到其他领域实习,如果双方认可就将成为就业单位。久而久之的宽松管理,实习在学生眼里不再严谨,只是一种过场或形式,只要完成任务即可。

4、硬件设备不完善新闻专业的实务性决定着学生应在日常注意专业的训练,在采写编播过程需要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践设施,媒介设备是高科技、高投入的,实验设备价格昂贵,民办院校的性质虽然在财力上有灵活度,但却很难有太大的投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需要适应期。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新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直接决定着培养的路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指导文件和总体实施蓝图。目前,民办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出现了一些问题,民办高校必须主动变革,首要的就是培养目标的转变。除应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坚守新闻传播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和协调能力,具有与本专业工作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基本培养目标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成为跨学科知识的新闻人才和具备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

1、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新闻人才。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载体、新闻传播内容、方式发生了巨变,新闻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的新闻知识外,还要掌握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多领域知识,如新闻+法律,新闻+财经,新闻+房地产,新闻+汽车等,让知识体系更为广泛,并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更好地满足传媒领域岗位的需求。

2、具备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培养学生成为“中央厨房”所需的采编发一体化的全能型人才,学生应具备新闻采访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基本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跨媒体的技能,如视频编辑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打通纸媒、网媒、新媒体的界限,根据不同的读者需求,进行合适的内容生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

三、民办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1、重构课程体系针对传媒行业实际需求的现状,重新构建具备时代性、实务性特征的,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多种融合,适应媒介的融合。首先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夯实新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传播类实务类课程中设置25%-50%的实训课时,将理论实践嵌入融合,让学生得到落地的训练。其次,增设手机新闻、数字新闻、音视频编辑制作、数字传播技术等课程,增加基础数字与网络技术方面的新媒体课程,将最新综合技能融入教学,打破原始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的结构,锻炼学生综合性专业能力。第三,课内与课外的训练融合,与媒体开展项目式合作,真正了解多媒体编辑部的运作模式,让学生对同一新闻题材,分别撰写发送到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广播电台、网站等不同媒体,同时合作或独立参与后期视频剪辑与制作,参与多媒体的全程采编任务,真学真练修真本事。第四,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促进培养学生成为“杂家”,具有宽泛的知识储备意识。

2、灵活用人机制引进“双能型”教师,民办院校在引进师资时重视兼具理论与技能的“双能型”教师,引进一些有多年工作经验和媒介人脉资源丰富的人才;培养“双能型”教师,对于已入职的青年教师,通过到媒体挂职锻炼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挂职期间应给以适当的工作量计算,同等条件下评职优先;外聘一定数量的业界优秀人士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除参与课程教学外,深度参与指导学生各类实践,对于业务繁忙的兼职教授,定期为学生开展前沿讲座,发挥对新闻实务教学的弥补和领先作用。

3、落实实习实践首先,民办高校可以与地方媒体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媒体建立深层合作关系,打开思路,与媒体在实习实践指导、教科研课题申报、学术会议交流、媒体实际问题解决等多方面做到互惠互利式合作,让所挂之牌不再流于形式。其次,尽量争取校方资金、项目资金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对校内、院内资源和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建立多功能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能,将学校广播站、校报、网络电视台等媒体与教学对接,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第三,注重日常教学的参与性,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全部实务型课程,实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向参与的三全模式,要有真任务、真媒体、真受众以及真成果。

4、创新教育模式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师生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除课程教学、辅导员的管理与辅导外,设置横班纵组导师组制,即导师将自己所带的横向各年级的学生编成纵组,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思想引导与品德培育、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毕业生就业帮扶等工作,通过横纵编组发挥高年级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与目标,学生有了归属感,改变原有高校师生淡薄的感情,除此之外,这种导师组制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能力较差,科研意识薄弱、独立思考不足和创新思维水平低下等问题。

四、民办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障新路径的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和目标达成,结合地方院校的具体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人才培养过程应立足地方的特色,凸显地方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注重质量监控和对学生全员的全程指导,尤其是在实务型课程中,指导教师做好新闻实践操作的详细步骤和具体要求,解析到位,对新闻作品认定的标准依据清晰,进度安排和阶段任务要求合理。用人机制注意灵活,不唯学历,不唯学术,不唯帽子,不唯奖项,不唯职称。自上而下落实实践教学,进行新闻实务参与式教学,通过任务化、项目化、类型化、作品化的参与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结语

在媒体转型时期,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修正,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融媒体新闻人才,是民办高校新闻专业转型的新挑战,高校和院系必须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出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新闻教育改革[J].今传媒,2009(1).

[2]谢常青.当前新闻实务教学的突出矛盾及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4(18)

[3]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作者:贾洪瑞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