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介融合下的融合新闻传播特征走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媒介融合下的融合新闻传播特征走向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媒介融合下的融合新闻传播特征走向

【摘要】自互联网媒体出现以来,融合新闻就成为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丰富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融合新闻的传播也日益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文章在分析融合新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融合新闻传播特征,并分析其可能的发展趋势,以期实现融合新闻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交互;万物互联;沉浸式新闻

从2014年的“媒体融合元年”,到2015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再到2018年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设立了媒体融合奖项……我国的媒体融合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时至今日,对于一切的媒体平台而言,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毋庸赘述的“元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融合新闻的不断发展也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了。媒介融合意味着新老媒体的交汇,也意味着新的媒体形态不断出现。因此,“融合新闻”也被称为“多样化新闻”,融合新闻意味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多样化的新闻传播活动,并将生产的内容分发在不同的平台上,实现一体化管理、资源全面共享的新闻采编发全流程的重塑。受不断进步的技术影响,融合新闻也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相对性的概念。例如,电视可以说是广播、报纸的融合媒体,而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丰富,融合新闻的能指和所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媒介融合的过程虽然没有穷尽,但如果新闻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盲目追求与最新的媒体形态融合,而不去挖掘媒体融合过程中融合新闻所潜藏的内在规律,融合新闻的生产与传播不仅会变成简单的“媒介+新闻”,而且会使融合新闻的生产者迷失于不断发展的媒介形态之中,过度重视技术层面的融合而忽视内容层面的融合,最终难以完成“新闻+媒介”的深度融合的任务。因此,笔者在观察融合新闻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融合新闻的传播特征,并理性分析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帮助融合新闻拨云见日,实现理性、科学的发展。

一、融合新闻的传播特征

(一)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进一步提升融合新闻从定义上看指的是媒介形态的融合,但是在实际的新闻实践过程中,融合新闻也打破了受者和传者的边界。作为有能动性的个体,选择性接触、两级传播等理论已经证实,受众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也会进行能动性的创造活动,而融合新闻的出现,则使得传播者能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新闻内容创作的过程之中。在常见的融合新闻报道形式中,图文报道、短视频新闻、新闻游戏、H5新闻、VR/AR新闻等内容形态的相继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不断提升传播过程交互性的要求。以新华社70周年阅兵的融合新闻作品为例,新华社在这次直播中使用了4K高清全景直播技术,并融合VR技术,实现VR同步直播。这固然是一个典型的媒介融合案例,但这次直播之所以能在观众间引起广泛的讨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观众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弹幕的方式完成与新闻内容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实现了再生产,甚至有不少弹幕登上了微博热搜,获得了主流媒体的报道。在融合新闻传播过程中,弹幕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新闻要素,类似的案例还存在于《主播说联播》等成功的融合新闻作品之中。

(二)N级传播——传播过程的去中心化随着传受边界的打破,在融合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融合新闻的传播也表现出了更强的传播过程去中心化的特征。以《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融合新闻作品为例,这是一个典型的借助微信朋友圈“强关系”实现内容的病毒式传播,并最终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刷屏融合新闻作品。受众要求融合新闻作品要从标题到内容都更具“网感”,实际上就是在要求融合新闻的内容要更符合互联网人际传播的需要。作为一个融合新闻作品,只有在互联网空间中成功的实现跨平台的传播,才能说是做到了深度融合。

(三)编发过程更倚重智能技术融合新闻的发展依托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对技术的更多倚重。算法推荐、智能分发已经成为融合新闻的“标配”,而以央视新闻制作的《AI剪辑大阅兵》、新华社AI合成主播等,则通过智能技术的运用,在编发过程中实现了融合新闻的智能化传播。此外,对智能技术的倚重还体现在融合新闻对新闻接收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手机是一切融合新闻作品传播的基础,4K/8K超高清智能电视、VR头盔等智能终端的广泛使用,也是融合新闻日益倚重智能技术的重要表现。

二、融合新闻传播的未来走向

(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促进融合新闻的发展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指出,媒介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媒介的新功能是对以往功能的补偿和补救,而媒介与媒介之间也存在功能上的相互补救。例如社交媒体的出现是对大众媒体互动性不足的补救,智能分发技术是对社交媒体中内容过剩问题的补救等。融合新闻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新媒体的内容,但是同样从补偿性媒介的视角出发,融合新闻仍然具有颇多的问题,比如假新闻频出、内容高度同质化等,未来的融合新闻势必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技术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颇多助益,因此区块链新闻必然成为未来融合新闻的重要形式之一。区块链技术能提升融合新闻的协同创作能力,使得用户完全参与到新闻采编发的各个阶段中,进一步提升融合新闻的交互性。同时,区块链技术也将通过提升新闻的透明性,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闻不出现故意性失实,同时使失实源头可追溯,提升新闻质量。

(二)融合新闻更需降低用户接收信息的成本各种形态的融合新闻在数量上已有极大增长,真正的“单媒体”新闻已经非常少见。但媒体环境下信息数量的激增,在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门槛的同时,又提升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研究证明,信息负载和信息处理的关系呈现倒“U”形曲线,即在人类信息处理能力范围内,信息数量的增加有助于提升人获取信息的数量,但当信息过载之后,人会因信息焦虑、信息茧房等问题,获取有效信息的数量再次下滑。在媒介融合、众声传播的背景下,互联网上的信息数量已经明显超过了人类所能处理的极值,因而有了算法推荐技术来降低人类获取的成本。但目前算法推荐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在不断试错中完成机器学习,但是无法实现自主判断,深度学习并未完全解决算法智能化问题,训练算法的任务仍在人类身上。随着媒介形态进一步丰富、智能技术使媒介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信息过载的程度只会逐渐提高。因此,如何进一步为用户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必然成为融合新闻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新基建的发展将使融合新闻实现更多场景传播前文已经提到,融合新闻的发展使智能技术和随时在线都成了一种元传播,这意味着融合新闻对智能化技术的更多倚重。而在媒介大发展、大融合的背景下,可以预见,未来的融合新闻将对于智能终端提出更高要求。VR/AR、全息影像、全景摄影等融合新闻技术已经发展多年,但至今未能实现普及到千家万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基础设施的支持,目前的网络水平并不足以支持这些内容的普及。但随着5G技术、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发展、边缘计算等新计算模式的运用,融合新闻的传播将不再受到基础设施的限制,发展为智能接触点媒体。即将智能接触点作为万事万物联通的起点,构建起全新的智能媒体生态系统。智能触媒的发展将进一步打通传播场景,真正实现万物皆媒、无处不传播的传播目标。而在这之前,如何更好提升融合新闻的全场景适应性,也是媒体需要思考的内容。

(四)融合新闻将进一步打通虚拟与现实场景的边界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发展,使人类成为机械与有机体结合的“赛博人”,手机成了一种新型的人体器官,而这个“新器官”可以随时带领人类进入虚拟的互联网世界,真实与虚拟的边界被打破。随着车联网、物联网等智能触媒的日益丰富,用户进入虚拟世界不再需要借助特定的智能终端,而融合新闻生产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给用户更好的沉浸式新闻观看体验。2014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作品《雪崩》作为早期最具代表性的融合新闻作品,实际上就是给予了观众前所未有的新闻接收体验,使用户于虚拟场景之中体验到真实的新闻现场。随着媒介融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用户对于“真实”也有了更新的要求,这就需要融合新闻更进一步打通虚拟与现实场景的边界,提升融合新闻的临场感。

三、结语

尽管受到时代的局限,人们不可能完全精准地预测融合新闻的未来走向,但技术是有其基本取向的,技术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技术的未来的发展方向,融合新闻也是如此。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融合新闻必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增强交互性、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实现更多场景的便捷化传播。融合新闻的特征已经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而融合新闻尚存在的问题,就将会是融合新闻未来发展的方向。在理解融合新闻发展内部规律性的基础上,媒体才能实现融合新闻的高质、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融合新闻选题:“信息逻辑”与“流量逻辑”的对接[J].教育传媒研究,2020(1):20-24.

[2]童云.融合新闻直播的优化路径——兼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J].中国广播,2019(11):37-40.

[3]雷跃捷,何晓菡,古丽尼歌尔•伊力哈木.“融合报道”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发展趋势——基于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融合报道”作品的比较分析[J].新闻战线,2019(13):40-47.

[4]杭敏.融合新闻中的沉浸式体验——案例与分析[J].新闻记者,2017(3):76-83.

[5]邵鹏.论新媒体时代融合新闻生产的“四无”态势[J].新闻大学,2014(2):121-124.

作者:周皓 单位:三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