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介融合下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实践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媒介融合下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实践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媒介融合下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实践创新

摘要:2020年7月,北京电视台继续开拓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推出围绕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为主题的大型文化节目《我在颐和园等你》。该节目从具体的地标景点出发,包含建筑、园艺、绘画、歌舞等艺术类型,内容丰富,通过新颖的环节设计,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破壁融合,不仅适合在电视平台播出,也适合在网络平台传播,实现了传统文化节目的实践创新。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我在颐和园等你》

2020年7月,北京卫视继《上新了•故宫》(2018年11月)、《遇见天坛》(2019年8月)和《了不起的长城》(2020年1月)之后,正式推出全新的园林文化类户外综艺节目《我在颐和园等你》。自《上新了•故宫》荣获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综艺类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后,该系列传统文化类原创节目口碑收视双丰收,北京卫视进一步确立了打造“京味国潮”系列IP的传统文化类节目路线,《我在颐和园等你》正是这一系列IP中的最新力作。作为一档园林文化类户外综艺节目,《我在颐和园等你》通过丰富的视听画面,为观众展现了绝美的颐和园风景。雄伟的万寿阁、拥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长廊、设计巧妙的十七孔桥等,凝聚了中国古代卓越的建筑设计及精神内涵,而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故事也为节目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叙事与表达提供了绝妙的素材。整体来看,《我在颐和园等你》的定位仍是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丰富传统中国美学精神的表达,但在保留了系列作品优点的基础上,节目组及时注意到了观众对于该类型节目的审美疲劳,为实现更高的审美追求而积极展开实践创新,摆脱了边浏览、边讲解的方式,力求创新变化,通过更为新奇的、富有娱乐趣味的设计,挖掘颐和园故事,吸引观众群体,引导观众理解中国文化。

一、把握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其他传统文化类节目一样,《我在颐和园等你》的核心内容依旧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节目每一集设计一个路线主题,展开新颖有趣的游戏挑战设计,在嘉宾完成挑战的过程中传达主题。颐和园中建筑形式众多,围绕着“福寿”的主题,承载着多样的传统文化类型。第三集中,挑战设计为在未开放游览区域的排云殿中寻找意味“幸福无边”的文物———牌匾“蕃釐经纬”,最终由工作人员解释其出自《汉书》《尔雅》《周礼》。第四集,嘉宾们来到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大戏楼德和园,主要表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戏曲文化的主题。通过嘉宾对《空城计》《锁灵囊》等经典动作片段的模仿演绎,达到寓教于乐的宣传目的。在第一集就出现的颐和园长廊,本身就是经典卓越的中国传统建筑精品,而长廊上绘就的一千四百余幅彩画,更是讲述了一千四百余个传统故事,为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故事素材。《我在颐和园等你》虽然扎根在北京,以颐和园发生的故事为主,但由于颐和园本身的特殊性,故事也不仅仅是“北京故事”而已。例如第二集中的“江南风光线”主题,节目场景主要安排在具有明显江南风格的水村居、谐趣园等,编剧设置了茶饮、江南评弹等江南元素,借助游戏环节,讲述了乾隆皇帝在南巡时独爱张东官樱桃肉、杭州金山寺玉带桥、苏轼与佛印和尚说禅等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并非发生在北京,但依靠颐和园这个地标为载体,使整个节目的文化故事更为丰富,不局限于本地故事,而是观照更广阔的中国故事。

二、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创新破壁

传统文化类节目中,弘扬传统文化是主要任务,对比故宫、天坛、长城的皇家威严、沉稳肃穆,颐和园显得更为解压与闲趣,极富生活气息。这一特点使《我在颐和园等你》在节目立意与剧情安排上更具有休闲娱乐的意味,呈现出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破壁融合的特点。

(一)传统音乐与流行说唱和谐发声综艺节目专门准备自己的主题曲并不罕见,《我在颐和园等你》同名主题曲的词曲创作任务交由网络上颇有知名度的音乐制作人来承担,同时有笛箫、二胡等传统乐器元素配合,充满国风味道。主题曲中又新颖地穿插了说唱部分,更是为整个主题曲添加了一份活力。不仅如此,北京卫视在颐和园举行的《我在颐和园等你》会上,张国立老师尝试用说唱的方式自我介绍,体现了“反差萌”。在第三期节目中,张国立老师主动点到嘉宾表演说唱,紧接着表演了一段传统评书《鲁达除霸》。传统东方曲艺评弹与现代西方流行音乐在此碰撞出火花,直观地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这一系列的联动穿插,从音乐的元素中反映出整个节目传达方面的基调: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和谐共存。

(二)影视演员与Coser共同演绎《我在颐和园等你》的几位主要嘉宾都为演艺圈演员,有资深老戏骨,也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代演员等,除几位演员嘉宾,节目组特意邀请了在网络媒介中拥有较高影响力的视频博主和知名的Coser(角色扮演者)在场景演绎部分进行表演。在《嫦娥奔月》的场景演绎中,扮演月兔的“机智的党妹”是哔哩哔哩网站美妆区知名博主,拥有600多万粉丝。

(三)真实影像与手绘动画辅助呈现从《我在颐和园等你》海报中即可看出,节目中运用了真实摄影与平面绘画相结合的方式。在第二集中设计了“好香”游戏环节,通过嘉宾选择食物菜品的游戏,讲述乾隆皇帝在江南钟爱张东官的菜肴“樱桃肉”的故事。不同于上一期《嫦娥奔月》《子期听琴》由真人演绎,此处使用绘画来讲述故事,将乾隆皇帝乘船游览的景象在真实的苏州街场景中进行还原,充满趣味。《我在颐和园等你》是在颐和园实地拍摄的节目,真实地呈现了颐和园优美的风景。在这样的画面中,穿插平面绘画,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形成了立体与平面的对立与融合,形象又逼真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四)文化创意商品线上线下齐发力《我在颐和园等你》没有单纯地停留在故事的讲述上,而是深入“国潮”概念的IP开发。嘉宾每集都有不同的游览路线的设计,面临不同内容的闯关挑战,如果成功完成任务,就会与文创设计师们一起对处于颐和园苏州街的老店铺进行升级。文化旅游的创意产品开发并不罕见,但结合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来展开却比较新颖。《我在颐和园等你》在一定程度上将颐和园文化IP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发挥到了最大,节目创建的文化创意商品店铺,在节目结束之后仍会保留,可以成为颐和园文化旅游的一个新景点,吸引游客前来打卡购物。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线上的店铺也全面展开,不仅在淘宝,在节目官方微博账户中的“小店”也可以购买到节目同款商品。每周五晚节目播出期间,还会有文旅主播同时在线上进行直播带货,对于节目中的商品,可以直接在网络下单,实现网络卖货与节目内容的互动,完成文化传播到商业收益的转化。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播矩阵

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①。媒介融合环境下,新媒体的涌现宛若百花齐放,与传统媒介相比,伴随着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无处不在地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节目借助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多个渠道进行传播,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

(一)多元媒介的互动传播各个媒介之间的交互联动,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内容。在复杂的媒介格局之下,传统的电视早已不是一家独大的存在,电视台制作综艺节目也不再是电视专属播出,新的媒介背景决定了节目播出形态随之发生改变,收看场景也由电视机前相对固定的位置转向更自由放松的移动化的观看。受众结构和传播方式发生颠覆性的改变,网台联播的情况已成为常态。《我在颐和园等你》每周五晚九点在北京卫视播出,电视台播放完毕后,于十点左右在爱奇艺更新,这是节目的两个播出渠道。由于电视平台播出时长所限,所以大量的节目预告、花絮片段、明星物料等都在网络渠道放送。基于新浪微博的社交平台基础,微博的互动性更为突出,官博经常通过留言、投票、转发嘉宾微博等方式与受众展开友好交流,为节目赢得了网友们的喜爱。同时,微博上的花絮片段多结合热点内容进行编辑,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在微博平台收获了6个热搜,引起了热点讨论,增加了节目的热度,有利于节目的再次传播。

(二)节目内容与媒介受众除了爱奇艺之外,节目组同时在B站、抖音也注册了账户运营,重视视频的传播,长视频与短视频并行。当跨屏传播成为一种常态时,反过来也会对节目内容编辑提出新的要求,更加符合移动媒介与传播的客观现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节目内容不仅可以在电视上播出,同时也适宜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具有绝佳的互动性;对于短视频平台,内容可以达到片段式的,即碎片化的短视频的要求。在B站这个媒介平台上,上文中提到的“机智的党妹”参与的节目视频,弹幕与热度都要明显高于节目上传的其他视频,这说明不同的媒介平台拥有自身的受众群体,而节目组邀请她来参与节目录制,不仅是贴合节目需要,更是为了能吸引到该媒介平台的更多受众。媒介融合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的受众,还是跨屏互动传播方式下的网络媒介受众,数量都非常庞大,但双方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双方的受众也不是互相割裂的,在节目不断的创新实践下,发展趋势将会是受众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无论是节目自身的内容,还是媒介矩阵的传播,《我在颐和园等你》都创新了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骁将.文化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J].当代电视,2020(07):25-27.

2.肖奇.媒体融合背景下综艺节目的品牌塑造研究[J].大众文艺,2020(12):166-167.

3.姚佳欣.文博类节目讲好中国文物故事的路径探索———以《国家宝藏》为例[J].视听,2020(06):31-32.

4.李雁红.融媒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J].中国有线电视,2020(05):551-552.

5.滕佩凇.媒介融合背景下原创文化节目创新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

6.王姝颖.从《经典咏流传》看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化类节目创新[J].新媒体研究,2018(14):84-86.

7.孟祥明.电视媒体与微博的融合传播分析[J].科技传播,2018(21):8-9.

8.袁野.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J].新闻研究导刊,2015(09):246.

作者:吴亚倩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