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摘要: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培育成为了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媒介素养教育开展问卷调查,分析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和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提出可操作的媒介素养提升路径方法,为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引导提供依据,为大学生的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90后大学生成为了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熟悉、喜欢并广泛运用新媒体,从QQ、微博、微信到视频直播,可以说媒介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然而,在面对媒介提供的海量信息时,如何选择、判断、运用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如何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正确发声传递正能量,需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积极帮助大学生处理与媒介的正确关系,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强化并拓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科学正确有效地认知和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调查问卷基本概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10份,涉及新疆农业大学18个学院42个专业。收回有效问卷2001份,有效回收率为99.6%。从样本基本情况来看,性别方面,男生686人,占34.28%,女生1315人,占65.72%;从族别来看,汉族1098人,占54.87,维吾尔族562人,占28.09,其他少数民族341人,占17.05%;从政治面貌分布来看,中共党员71人,占3.55%,共青团员1902人,占95.05%,群众或其他28人,占1.4%;从所学专业领域来看,理科729人,占36.43%,工科341人,占17.04%,文科353人,占17.64%,农科513人,占25.64%,其他65人,占3.25%;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921人,占46.03%,大二437人,占21.83%,大三389人,占19.44%,大四254人,占12.69%。本调查问卷共四个部分44道题目,涉及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使用、判断和对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认知情况。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现状

(一)接触对多的媒介是手机

90后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成长的一代,他们获取信息、接触社会、进行社交的重要途径就是网络。调查发现,传统媒体已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了吸引力,他们更多的注意力和关注点都集中在新媒体上。98.25%的人平时接触最多的媒介是手机,95.65%的人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是手机,每天使用手机上网在1小时以上的占95%,而每天使用电脑上网在1小时以上的占31.78%。根据占比,当前大学生更多地是依赖于使用手机上网。调查“能够接受不接触网络媒介的期限”时,41.73%的人表示为“一天”,23.79%的人表示为“十天”,5.5%的人表示为“二十天”,12.89%的人表示为“一个月以上”,而表示“一天也不行”的占16.09%。由此可见,大学生已离不开网络世界,他们深度依赖新媒体环境,接触并使用手机占据了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

(二)使用媒介的能力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接触和使用媒介最主要的目的是“了解信息和休闲娱乐”,而用于“学习知识”的仅占15.24%;上网必做的事项中排位前三的分别是:“上QQ、微信聊天,使用百度、谷歌查阅相关资料,看电影电视”;问及“上课、学习的时候会用手机上网吗?”9.4%的人表示“经常有”,46.33%的人表示“偶尔会有”,29.84%的人表示“很少有”,14.44%人表示“基本没有”。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媒介的用途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信息查询和休闲娱乐方面,没有深度地去学习和了解媒介的更多用途,没有有效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好地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信息辨别和判断能力不足

90后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和判断能力有限。调查中问及“使用媒介浏览信息、新闻时,会有意识辨析其真实性”时,61.22%的人表示“会,但也只是想一想不会深究”,15.64%的人表示“很少会,认为基本上是真实客观的”,2.7%的人表示“完全不会,觉得都是真是的”,只有20.44%的人会将“信息进行主观过滤”。问及“媒介中暴力、黄色等消极内容对您的影响程度”时,47.18%的人表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14.24%人表示“影响很大”,38.58%人表示“没有影响”。调查中,认为在媒体环境下,受众较为被动;近一半人不愿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愿做一个旁边者。由此可见,在广泛接触和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大学生对媒介的表面特征和结构内容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警惕力,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缺乏辨识和运用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正确辨识和运用媒介信息。

(四)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从调查结果来看,57.42%的大学生表示“严重缺乏媒介素养”;52.37%的大学生表示“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55.97%的大学生表示“有必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校园课程内容”;大学生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方面,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媒介批判意识、媒介选择能力、媒介道德伦理观、媒介法律意识、媒介环境交往能力、媒介心理素质、媒介使用技术。通过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媒介使用上已掌握基本技术,需要多的是深层次的理解、判断和运用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媒介素质教育,通过课程设置,更系统全面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媒介素养。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自身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认识不足,甚至更有一部分大学生不知什么是媒介素养,因此,时常有大学生被困于网络陷阱,或被他人利用传播虚假信息,甚至有些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以上情况正是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的表现,自己不够重视,或者没有意识去主动学习媒介素养相关内容,造成了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缺失。

(二)高校教育缺失

新疆高校目前还没有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程。究其原因,第一高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看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和推动作用。第二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较为缺乏,一般由政治辅导员凭借自己的兴趣或者政治任务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途径一般为形势政策课、主题班会或者专题讲座,没有学习具体的指标和要求。第三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的实践训练,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因此没有较好的学习素材和权威的教材作为学生的辅导读物。因此,高校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社会环境影响

当前新媒体需要吸引人眼球,狂刷点击率的时代,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缺失,他们在选择、编辑、制作新闻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缺乏了新闻原有的客观真实性,这就导致受众,尤其是社会经验欠缺的90后大学生难以判断新闻及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健康的媒介观念的形成。此外,政府监管不够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欠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法律法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相关工作也相对滞后,网络空间治理的技术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及策略

(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面对新媒体时代,必须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传播主流教育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培养大学生对媒介的理性思维和面对负面信息时的觉醒和批判意识。同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培养大学生自主应对、自主发声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对信息传播的责任感与信息规范意识,切实引导大学生在媒介使用当中做到自身诉求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二)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当中

在社会实践中搭建媒介素养教育平台,利用校内媒体平台开展各类媒介素养实践活动。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新闻中心、大学生广播站等,参与这些组织的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通过学校组织微博大赛、微小说大赛、微视频大赛等活动,给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使大学在愉悦的体验中,提升自己的媒介表达和参与能力。此外还可通过学校与社会媒体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途径,让大学生有条件进入社会媒体中进行历练,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增强其抵御媒介负面信息的能力,提升应对复杂环境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提升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当中。高校教师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教育教学中,及时更新新媒体知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网言网语,及时与大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高校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新时代要有新思路和新办法,要想方设法与大学生拉近距离,通过情感沟通,有意识地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最后,高校教师要能够批判性地解读媒体信息、透视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商业意图,培养大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批判、选择、创制媒体信息[1]。

(四)提升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联动,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良性生态圈

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搭建生活化、多维度的教育平台,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良性生态圈。首先,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在增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重视程度基础上,通过专业学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教育并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其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是学校教育的辅助,家长要秉持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正确地看待学生使用和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一起学习新媒体知识和技术,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培育其健康使用网络和媒介的能力。最后,社会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源头把控,加强舆论的引导能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让学生在安全的媒介环境中,提升参与媒介的素养,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政论选(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57.

作者:赵晓露 马志强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化学工程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