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安徽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实证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安徽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实证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安徽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实证探究

摘要:新闻从业者作为特殊的媒介受众,他们既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流程的重要把关人,其媒介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媒介环境和大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此次问卷调查从新闻实践和工作理念的两个角度了解安徽新闻从业者媒介素养情况。结果显示,安徽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处于中等水平,但仍然需要提升评估讯息的谨慎性、传递讯息的准确性以及互动讯息的积极性,并且关注其自身社会地位的认知和新闻专业主义状态。

关键词:安徽省;新闻从业者;媒介素养

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W.JamesPotter)曾说:“媒介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比如:有时使人颤抖,有时使人浑身湿漉,有时还会使人灼热无比。”[1]也就是说,人们沉浸在媒介环境中,受到大众传播机构呈现出的整体氛围所影响,而媒介环节并不是易于掌控的,它复杂且多变。“它的培养与形成,是媒介与社会在过去长期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分为积极的媒介环境与消极的媒介环境。”[2]消极的媒介环境会给受众灌喂大量与现实不符的冲突、谎言、暴力和扭曲的人物等媒介经验,危害他们的认知建构和价值发展。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在英国文学批评家F.R.李维斯(FrankRaymondLea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汤姆森(DenysThompson)合作出版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andEnvironment:TheTrainingofCriticalAware-ness)一书中。该理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前景的担忧,倡导提高受众的“免疫力”,以抵抗媒介的负面影响。之后,随着各类媒介形态的诞生以及新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们对于媒介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较为普遍认同的定义是1992年美国“阿斯彭媒介素养领袖会议上”的表达,认为媒介素养指“近用、分析、评判和创作媒介的能力”[3]。目前更多学者的研究重点聚焦在普通受众身上,忽视了新闻从业者扮演的角色。新闻从业者作为特殊的媒介受众,他们既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受众的一分子;同时也是媒介的使用者,是新闻传播流程的重要把关人。其媒介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媒介环境和大众的媒介素养水平,因此值得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以安徽省媒体从业者为例,从新闻实践和工作理念的两个角度了解其媒介素养状态。2016年8至2017年6月期间,在安徽省内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回收样本皖北142份(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皖中168份(合肥市、安庆市)、皖南151份(芜湖市、宣城市、马鞍山市);参与调研的媒体机构有广播与电视(223份)、报纸杂志(165份)和网络媒体(73份)。

一、新闻实践

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的实践表现是其媒介素养的直接反映。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了解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媒介素养状况:应用讯息的多样性、捕捉讯息的自如性、评估讯息的谨慎性、传递讯息的准确性以及互动讯息的积极性。

(一)应用讯息的多样性状况

面对新闻素材和新闻线索等,新闻从业者从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摄影五种方式对媒介讯息进行处理应用。一直以来,这五种方式都考验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业务技能,而这些技能掌握的熟练性和多样性直接影响新闻作品的质量和新闻机构的工作效率。由表1可看出,有82.86%的新闻从业者掌握了三种及以上的技能,其中掌握三种技能的143人,四种技能的139人,另外100人五种技能基本掌握。整体而言,安徽新闻从业者运用讯息的能力较高,基本业务能力较强。此次调研的新闻从业者中具有新闻传播类学历背景的为239人,占51.84%。剩余222人中,毕业于非新闻传播类人文学科140人,理工农医的26人,其他学科56人。可见,大量非新闻传播类学历背景的新闻从业者主动自学了新闻业务技能,有工作的积极性和求知性。

(二)捕捉讯息的自如性状况

在寻访新闻线索时,迅速捕捉讯息是新闻采访的重要环节。获取和掌握的讯息量越大,制定的可供选择的采访方案就越多,新闻的品质就越高。根据表2可看出,目前安徽新闻从业者获取新闻线索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名渠道是“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等自媒体”(3.54),“采访获得”(3.31)和“利用互联网整合”(3)。曾经处于首要渠道的“采访获得”已经退居第二,包括“领导安排”、“通讯员提供”以及“电话爆料”的传统方式也相应让位。同时,表3显示安徽新闻从业者接触网络的用时最长,平均每天179.15分钟。阅读报纸、观看传统电视和收听广播的平均用时都徘徊在1小时上下,分别为67.03分钟、64.62分钟和52.78分钟。安徽新闻从业者接触网络的用时几乎等同于三种传统媒体的时间总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客、微博、论坛等平台为信息的传播设置了大量有价值的议程,丰富了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安徽新闻从业者善于利用互联网资讯,表现出较高的捕捉讯息自如性。

(三)评估讯息的谨慎性状况

“新闻的真实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所在,是取信于民的力量所在。”[4]新闻报道失实由多种原因造成,但更多是因为新闻从业者道听途说又未经核实、验证而造成的,因此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对各类讯息进行评估。从表4可以看出,整体而言安徽新闻从业者评估数据、材料的态度较为谨慎,33.41%的从业者表示会根据经验有的放矢地验证材料;42.3%的从业者表示工作不受主观经验制约,会“反复核实,确保准确”;24.30%的新闻从业者态度随意,坦诚“一般不怀疑、根据需要引用”(22.13%),或者“从不怀疑,直接引用”(2.17%)。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在评估讯息的严谨性上,比传统媒体从业者略差。34.25%的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对待采访对象所提供的数据、材料存在主观态度,在“一般不怀疑、根据需要引用”(30.14%)以及“从不怀疑,直接引用”(4.11%)两个题项上总共高出传统媒体从业者11.83%。这也从侧面解释了网络新闻真实性低于传统媒体新闻的原因。

(四)传递讯息的准确性状况

在新闻稿件中确保讯息的准确性,提供确凿的证据和可靠的途径是新闻从业者责任感的直接体现。这里的“确凿的证据和可靠的途径”指的就是新闻来源,也叫消息来源,通常指新闻报道中主要事实的出处。“新闻之所以不同于传闻,就在于新闻有根有据,有确切的传播渠道,传闻则是无根无襻,不知其从何处而来。”[5]整体而言,安徽新闻从业者传递讯息的准确性处于中等水平。表5显示,31.45%的新闻从业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情况允许每篇都标明”消息来源;42.08%的表示“大部分都会标明”;26.46%的新闻从业者存在非规范性,并未重视交代新闻来源,“只部分标明”甚至“没留意过”。原假设,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比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更为重视新闻来源,传递讯息的准确性更高。但数据显示,两者都处于中等水平,差异较小。

(五)互动讯息的积极性状况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内容为王”的传统观念在互联网思维下遭遇了挑战,如今并不是大投入、大成本的原创内容便可以“为王”,实际上只有用户需要的内容才能称“王”。因此,重视与观众、听众、读者或者网友的互动,是网络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必备技能。整体而言,安徽新闻从业者关注读者(观众、听众、网友)的主动性偏弱。表6数据显示,只有55.96%的新闻从业者与读者(观众、听众、网友)的频率为“总是”(6.94%)或“经常”(49.02%),剩余44.04%的新闻从业者均表示未投入过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原假设,由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更强,获取反馈的途径更便捷,因此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与受众的互动程度远远高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但是数据显示,在“总是”和“经常”两个题项上,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总共只高出传统新闻从业者6.74%。由此可见,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未充分利用渠道优势与受众互动,其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双向交流的技能和认知都亟待提高。

二、工作理念

新闻工作者的实践表现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其工作理念的指导,因此研究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还要考察其新闻工作理念。

(一)媒介认知状况

安徽新闻从业者媒介认知中的前五种社会功能按照重要性递减,依次为:“及时报道权威、可靠、真实的信息,防止流言危害社会”(6.58)、“依据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6.41)”、“党和政府宣传其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5.7)”、“帮助人民行使舆论监督权,成为人民的喉舌”(4.73)、“为百姓解疑答惑,提供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解释”(4.08)。由分值排名第一位、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五位的数据可以看出安徽新闻从业者认为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是社会环境的“守望者”和“看门狗”,在守护社会正能量与精神价值的同时,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其次,他们认可了媒体作为党政思想传播工具的重要功能(第三位)。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即坚持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素质。这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取向,安徽新闻从业者的认识较为准确。

(二)入职原因状况

安徽新闻从业者入职的原因中,“喜欢新闻写作、编导、摄影”以高出最后一项“新闻工作收入高”4.51分排名第一,随后排在前五位的是:“感受风气之先,传播新思想”,“能广泛接触到各类人士”,“看中舆论监督功能”,“以及新闻工作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由此可见,安徽新闻从业者考虑入职原因上更多的看重精神价值而不是物质回报,是个体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受家庭或者生计等消极社会因素所迫。

(三)社会地位自评状况

新闻从业者以4.62排在第6,低于第一位的国家公务员1.52分,仅高于高级经纪人、演员和会计师等。可见,新闻从业者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并未持积极认识。曾经在中国被敬称为“无冕之王”新闻从业者,如今对自身工作待遇、生存状态、社会地位等方面诸多不满,更多的自嘲为“新闻民工”。表8显示,大多数安徽新闻从业者入职前饱含工作热情和期待,但工作后却产生对现实的消极认识。这个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会损害新闻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导致职业倦怠。

(四)新闻专业主义状况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认为,“新闻媒体拥有不受政府势力和商业势力以及其它势力影响的独立空间,作为社会公器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为公众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服务。新闻从业人员有自己的专业规范和道德操守,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是服从其他任何权力或权威。”[6]因此,这里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认知情况与现实中新闻专业主义践行的描述情况两个方面考察安徽从业者的媒介素养状况。1.新闻专业主义的认知情况表10中的总体平均分值显示,有三个题项的得分高于同意值(4分),分别是“媒介应该监测政策执行”(4.16)、“媒介应该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4.33)、“面对争议性的社会问题或真相未明的事件,记者要保持客观和平衡的态度,不能以自己的感受情绪影响受众”(4.20),可见安徽新闻从业者在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为受众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方面有较高且较为统一认知。题项“面对逐渐增多的新闻诉讼,新闻从业者不能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违规’或‘踩线’并非难以避免”上得分均低于中立值(3分),可见在承担社会责任和接受专业规范自律方面认知水平偏低。原假设,接受过新闻传媒类专业教育的新闻从业者对这5种新闻行业现象的态度应该更为积极正面,并且以大分值高出非新闻传媒类学历的新闻从业者。但数据显示,两者的分值差距并不明显。由此可见,尽管在高校接受了4年的新闻价值观熏陶,但新闻理想在现实社会中仍受到制约与束缚。2.现实中新闻专业主义践行的描述状况对新闻专业主义践行的情况这里从“商业势力影响”“客观公正性受损”以及“新闻从业者缺乏自律”三个方面进行测量,每个方面有2个题项。表11显示,如果对3个方面的普遍程度(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进行比较,从高到低排列为:商业势力影响、客观公正性受损、新闻从业者缺乏自律。6个题项中,除了“‘广告新闻化’的现象在本地区媒体很普遍”(3.19)得分最高,超过中立值(3),其他5个题项均徘徊在中立值(3)与不同意值(2)之间。因此推测,这些负面现象在安徽省新闻界已存在,但普遍程度较低,其中受商业势力的影响略微严重。比较皖南、皖北、皖中三个区域的数据,可以看出:皖中地区6个题项分值全部高于全省总体平均分,其中“商业势力影响”“客观公正性受损”两个方面的4个题项得分均高于中立值(3)。除了“为抢发新闻而影响到事件发展或司法裁决的现象”外,其他5个题项得分均高于皖南和皖北地区。而皖南地区的6种负面现象得分全部低于全省平均值,低于皖中和皖北。由此可见,安徽省新闻专业主义践行情况皖南最佳,皖北居中,皖中略差。

三、总结

总体而言,安徽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整体水平表现中等。在新闻实践方面,应用讯息的多样性和捕捉讯息的自如性表现良好。在评估讯息的谨慎性、传递讯息的准确性以及互动讯息的积极性三个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网络媒体从业者要着重提高评估讯息的谨慎性。在工作理念方面,媒介认知和入职原因状况表现良好,对自身社会地位评估呈现消极趋势。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认知情况上,承担社会责任和接受专业规范自律方面表现较差。同时,从新闻专业主义践行情况的描述中可看出,安徽新闻界存在着轻微的“广告新闻化”等负面现象,以皖中地区略显突出。新闻从业者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充当着媒介讯息的“把关人”。尤其是从事最基本采、编、制的工作者,他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媒体活动的主体,直接影响新闻传播的水平和效果。因此,不断提高其媒介素养水平极为重要。这一方面要求从业者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加强对新闻严谨性、真实性、准确性的认识;积极更新认知结构,树立受众优先的思维;巩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自觉抵御社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求新闻机构开设短期培训班,邀请业界专家、知名人士授课;组织人员前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顶尖媒体机构进行参观学习;安排先进工作者对新员工开展“传帮带”等活动。从多方面提高我省新闻从业者的媒介素养,确保媒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考文献】

[1]POTTERWJ.MediaLiteracy[M].LosAngeles:SagePublica-tion,2001:260.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4.

[3]张艳秋.理解媒介素养:起源、范式和路径[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

[4]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36.

[5]戴振雯.当代新闻写作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90.

[6]杨凯.美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3.

作者:徐阳阳 单位:安徽大学江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