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在校生媒介素养调查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在校生媒介素养调查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在校生媒介素养调查分析

[摘要]党的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媒介素养对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起到关键作用,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语境下,媒介素养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此项调查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及学生特点,针对其媒介素养进行调查和研究。提出农业类高职院校应通过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丰富校园媒体内容生产、提供学生媒体实践机会等途径,以有效提高在校生媒介素养,从而适应新时代新媒体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农业类院校;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新媒体

1新时代媒介素养的概念

“媒介素养”一词由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1933年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提出。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给出了“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进入新时代,媒介的范围不仅早已延伸至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在新媒体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微博、贴吧、论坛等只能通过电脑实现互动的载体了,手机上层出不穷的新式App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新宠”。当前网络联系无处不在,进入新时代,媒介素养的含义更加丰富,不仅是作为受众对信息应具备思辨能力,“传播者”的身份更是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有了更高要求,如何正确使用媒介是每一位网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英国乃至欧洲很多国家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源地,其高校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课堂,并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进行普及,有的学校还设置了媒介素养教育相关专业和学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最早起源于图书馆技能教育。目前,国内高校设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寥若晨星,在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更是屈指可数。

2调查背景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媒介使用情况、媒介素养教育及实践情况等,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课题组成员于2018年5月至6月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的媒介素养相关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的调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姑苏城内,拥有近111年的光辉历史。近几年来坚持着“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路,致力于打造“江南农耕文化弘扬者、园艺职业教育开拓者、苏州园林技艺传承者、智慧农业建设领跑者、国际职业农民培育和输出的探路者”这五张名片。目前,学院设有园艺技术、园林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休闲农业、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涉农专业。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生源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通过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对口升学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三是从初中招收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学生类型复杂,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在校生由于中学时成绩一般,因此具有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等特点。由于农业相关学科容易给人留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还有不少涉农专业学生没有专业自信,不能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专业学习及今后的就业方向,因此会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导致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低下。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如何正确看待每天数以万计的庞大信息,拥有独立判断力,使用好手中的自媒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如何利用好媒体的力量,推动校园文化育人进程,是农业类高职院校应当思考的命题。本次的调查形式包括发放纸质和电子调查问卷,对在校生进行实地访谈,召开座谈会等,面向全校7个二级学院2017级、2016级、2015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60份,收回517份,有效率达到92.3%。调查问卷共有封闭式选择题21题,内容为本校学生对媒体的接触及使用情况、信息鉴别能力、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及对校园媒体内容生产的期待等问题。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对象媒介使用情况

(1)媒介选择的单一性。在本次调查问卷中,课题组把学生平日里接触到的媒介设置为报刊、电视、广播、网络、手机五类,其中网络和手机受到了92.46%学生的青睐,调查对象平时较常关注的与农业相关的媒体类型排名第一的是微信,占比为40.62%。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也发现,校园中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因为在时效性和信息容量上无法与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新媒体相抗衡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冷落,甚至有部分学生入校以来没有阅读过报刊。大部分学生认为,在网络覆盖的范围一些新闻可以直接在手机、电脑上浏览,时效性更强。(2)媒介使用时间的碎片化。对于主要上网时间段这一问题,有68.28%的学生选择了“任何时间段”,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有时间、有兴趣,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可见网络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们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上网的时间不固定,可变性强。(3)对新媒体的较强依赖性。调查过程中,有22.24%的学生一天都不能离开手机,有39.07%的学生能接受一天不使用手机。在实地走访及个别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程度很高,学习、休闲、获取资讯都离不开网络,说明新媒体的使用已经发展成为高职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证明了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4)新媒体的选择标准及使用目的的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已有459位参与调查的学生在使用新媒体,占比约88.78%。学习获取知识、休闲娱乐、了解咨询成为调查对象接触新媒体的最常见目的,在选择新媒体的过程中,时效性强、使用方便、信息量大成为调查对象的重要标准。

3.2调查对象媒介素养情况

(1)缺乏对媒介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近75%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校生“不太了解”与新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在195位有媒介实践经验的调查对象中,通过走访和个别访谈发现,其中近70%的人“清楚”“了解”新媒体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可见媒介实践经验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2)基本具备批判性思维分析媒介信息的意识。当在使用新媒体浏览信息时,有62.86%的调查对象会有意识地辨析其真实性,“但也只是想一想,不会深究”。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辨别新闻的真伪,如果他们对这则新闻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对其来龙去脉进行了解,并在脑海中勾勒出事件的大致情况。但是,若新闻对他们而言不具备价值,例如,没有触及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对新闻的关注有可能只停留在阅读阶段,不会进行深入思考。(3)利用媒介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及国际视野。调查结果显示,约57.45%的研究对象会留意媒体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信息,但是只停留在被动接收信息的阶段,而在媒体中会主动搜索与所学专业相关信息的学生占比仅有16.44%,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基本没有与其他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同学或者老师进行过专业相关的学术交流。在问到关注国外农业相关媒体的问题时,仅有8.12%的学生选择“经常关注,且可以搜索”这一项,目前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校生视野局限性较大,没有把自己的专业放在全球化背景下考虑。

3.3调查对象与校园媒体

(1)只对校园新媒体关注度较高。调查对象中“经常看”“有时看”校园媒体的占比分别为19.34%、58.8%,在学报、校园广播、校园网、官方微信、官方微博这些校园媒体中,受关注度最高的是官方微信,占比为55.9%,其次是校园网,占比为30.17%。目前,学院全体在校生均关注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并积极参与线上活动。校园网依托学生crp功能,极大地增强了用户黏度,为校园新闻页面带来了流量。但是,像校报、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由于获取不便利、时效性不强等问题,逐渐远离了学生的视野。(2)对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期待值高。调查数据显示,有63.25%的调查对象希望校园媒体中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专栏,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希望在校园媒体平台接触到能对自己专业有帮助的信息,在个别访谈中,也有不少有媒介实践经验的学生表示,在选题策划时,应考虑到农业专业特色,打造品牌栏目。学院校园媒体已开设“苏农故事”“苏农青年”“苏农24节气”“苏农物种日历”等能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专业特色的栏目,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3.4调查对象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及参与媒介实践情况

(1)对媒介素养相关课程有较大兴趣。调查对象中约30%的调查对象对学校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很感兴趣,愿意学习”,大部分的人表示“可以去听听”,这部分占比约58.41%,可见较大部分学生对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很感兴趣。有17.79%的人学习过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有34.24%的调查对象听取过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讲座或参加过相关活动。仍有27.47%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没有参与过”,缺乏积极性,还有20.5%的人“没有听说过”,应进一步加大相关课程或讲座的宣传力度,内容设置不足以抓住当今学生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2)有媒介实践经验者较少。在调查过程中有高达63%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任何媒介实践方面的锻炼,有5.61%的调查对象在报社、电台、电视台实习过,参加过微电影、微视频制作的占比为10.64%,参与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占比为21.47%。走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部分学生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能获得在校园媒体实践的机会,也使得校园媒体流失了部分有想法、有创意的学生生产力量。

4提高农业类高职院校在校生媒介素养的对策

4.1提高教师队伍媒介素养,创新设置相关课程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应当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媒体发展潮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学校对教师队伍进行相关培训,而不是将任务压在少数专业教师身上,这样会使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课程设置上,应当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通识课程进行推广和普及,课程内容不应停留在了解什么是媒介素养、为什么要培养媒介素养等表层问题上,应深入到观念层面,了解学生所需,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媒体存在的社会意义、思考媒体中存在的种种现象、清楚自己使用媒体进行传播的利弊,以便于充分发挥媒体在文化交流、公民自由表达权、舆论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把与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安排到课程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2搭建校园融媒体平台,推动文化育人进程

新时期,高职院校将不仅仅通过课堂、讲座、实训等传统方式进行文化育人,还可以将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报、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媒体进行改造升级与融合,搭建“校园融媒体”平台,设立“看校园”“FM之声”“媒体聚焦”等子栏目,将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内容与语音、Flash、视频等多种形态结合,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再通过微博、微信小程序或者App等客户终端,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在提高校园媒体内容的观赏性、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文化育人。将平时易忽略或是较少接触到的校报、广播内容真正带到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校园融媒体平台进行政治理论、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该平台的搭建影响的受众范围不仅仅是学院在校生,还会影响到学生家长、校友、学院教职工,从而倒逼校园各类媒体优化内容生产。

4.3增设校园媒体实践岗位,完善学生培训管理体系

目前,农业类高职院校基本能通过学生会、团委、社团联合会等学生组织下设的广播站、新媒体等相关部门为在校生提供媒体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接触媒体、应用媒体,让其课堂所学能够有的放矢,但是仍然存在“学生多,机会少”的问题,而且学生缺乏更为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学校应该在校报、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主管部门增设学生媒体实习岗位,加大招新宣传力度,拓展学生团队,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各类校园媒体生产一线,深入了解内容生产全部过程,定期请校内负责教师开展新闻采写、微信排版等专业知识讲座,并邀请校外专家从新闻从业者应具备素质、校园舆情预测与分析等方面出发,进行媒介素养相关研讨。

4.4优化校园媒体选题策划,突出农学专业特色

学校在已开设的“苏农二十四节气”“苏农物种日历”等特色专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求、专业特色,进行再创新,推动各二级学院在校园媒体中增设专业相关栏目,展示师生专业风采。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学生团队召开选题策划会议,多从学生视角出发,了解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服务师生所需,才能做出受众感兴趣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李艳华,胡佳.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教育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6(9).

[2]吴丹丹.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以扬州地区高校为研究对象[J].新闻研究导刊,2017(11).

[3]贾先涛.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今传媒,2014(8).

[4]陈春丽.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分析———以内蒙古驻呼高职院校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5(5).

[5]王艺超.新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J].现代交际,2018(8).

作者:肖阳 陈迪辉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