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媒介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媒介素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媒介素养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加快了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网站、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资源整合和媒介融合的步伐,传统定义上的媒介分界被打破,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新闻报道。

关键词:媒介融合;记者;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外延

(一)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典型的舶来品,学者鲁宾认为其具有能力模式(公民所具备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对信息的认知)、知识模式(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侧重信息传输的方式)、理解模式(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三个层面。概括来说,媒介素养即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早在1997年,我国学界就对媒介教育和媒介素养进行了相关研究,截至目前,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和知识脉络,学者们在我国社会的真实语境中,对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外延下了定义。学者张开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他认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涵盖了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传统素养以外,还包括批判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1]张志安、沈国麟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张鹏认为受众媒介素养的研究离不开对受众心理的探讨,他尝试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2]

(二)记者的媒介素养

就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多集中于大学生、农村人群、政府官员、网民等受众的媒介素养、由社会现象引发的媒介素养研究,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而对信息传播者本身——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著述甚少。记者担当着媒介信息和传播的把关人角色,其业务能力水平和媒介素养水平成为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记者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呈现给受众的最终报道事实,因而其综合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判别是非、认识世界的观念。如果其责任意识和道德底线缺失,则对受众呈现的选择和过滤后的信息就是被歪曲和夸大的事实,有可能激化公众情绪,更严重甚至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笔者认为记者的媒介素养主要应从新闻业务素养和道德素养两个层面解读。根据其职业特性,记者在对本行业有充分认知和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熟悉各类大众媒介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从而在筛选和信息的选择上、消息价值的判断上、新闻动机的洞察上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此外,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必须树立职业操守观和道德底线意识。加强记者媒介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对记者媒介素养的研究尤为必要。

二、媒介融合环境记者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报道的深度及高度不够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媒介形态的多样化成为媒介融合环境的一大特色。随着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加入,公民记者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甚至超过了职业媒体人。在各大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媒体人还要和普通受众抢发独家新闻,这就导致了大量同质化消息的泛滥。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记者在现场快速组稿编稿,虽是独家,却少了深度解读。

(二)把关人角色缺失

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受众接收和信息的渠道增加,但信息的繁杂和无序也使公众抓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大大提升。随着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介的频率越来越高,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预判,从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这就是目前的媒介社会化所带来的变革。基于此种影响,受众亟须媒体把关,从而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区分,而媒体人并没有较好地担当起这个角色,导致虚拟社会中虚假、低俗、炒作等新闻层出不穷,网络环境遭到破坏。

(三)道德素养不高

随着媒体大众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媒体为了保证自身利益,采取以权谋私和权力寻租的方式获取利益。比如,受所谓“行业潜规则”的影响,收受红包,大量采写有偿新闻,为了增加发行量和点击率恶意炒作,娱乐大众等,这都是逐利心态和社会责任感薄弱所造成的后果。更有甚者,为了抓人眼球而引导舆论形成司法干预,如“药家鑫案”,或者干涉私人领域,造成对事件当事人的权利侵害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这是记者媒介素养和道德素养缺失的表现。

三、媒介融合环境下对记者媒介素养提出的要求

(一)具备筛选资讯、整合资源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当前“海量化+碎片化”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下,如何有效地筛选资讯与整合资源是现代记者亟须提升的能力。媒介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在帮助记者丰富报道形式和增强信息的时效性方面有显著作用,但也考验了记者筛选资讯、整合资源的能力。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记者不再是简单地采集信息并即时报道,而更重要的是锻炼抓取、鉴别有效信息,从而进行整合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全面深刻的见解,帮助公众真实、系统地了解政策方针和社会动态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思维和认知能力还体现在组合新闻产品、综合运用传播媒介和培养维持主流受众群上,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培养出的,而是需要大量地收集新闻素材、研读新闻案例和积累现场经验。

(二)有全媒体思维的意识

“人人都是自媒体”成为对当下媒介环境的一个客观反映。记者应当善于从现象中厘清民意形成的动因,从而区分出真正的民愿和虚假的炒作,并基于此,主导话语权、合理引导公众舆论。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不再仅仅为自身所属的媒体服务,而是为传媒集团的数个媒体平台服务。记者在现场采编的素材,要为纸媒、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消息、制作节目,为网站、手机等新媒体提供文稿、图片等,这就要求记者必须熟知各类媒介的运行规律,掌握其实操技能,成为全媒体型记者。这不仅仅是融合新闻的要求,也是时代变革的要求,记者必须不断学习新媒体相关理论和实操技能,从而培养全媒体思维,提升媒介传播能力。

(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真相是不同角度的事实,这句话较好地反映出公众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看法的原因。部分媒体为了一己私利呈现经过度渲染或扭曲夸大事实的新闻报道,致使公众过激言论,产生负面舆情,对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造成了严重干扰。在某些“行业潜规则”观念的影响下,部分记者已习惯于有偿新闻的报道方式,参会、出访都要拿点红包、收点特产,这种行为应该杜绝,这是记者道德底线的警戒线。此外,记者应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避免因报道内容不当导致矛盾激化、片面引导舆论、干预司法公平公正的情况。同时在报道的过程中,要尊重民众的隐私权,降低因媒体报道而对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此外,每一个记者首先是一个公民,这就要求记者常怀悲天悯人的情怀,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群众的利益发声。

四、结语

媒介融合的新环境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传播环境和传播理念,也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加强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现代记者应有的业务能力,这也是记者实现新闻理想和职业追求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人的专业素养[A].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2]张鹏,张红伟.浅析受众的媒介素养[J].新闻世界,2010(4):18-19.

[3]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下),2009(2):9.

[4]陈一.从高歌猛进到理性反思——近年国内媒介素养研究述评[J].兰州学刊,2008(08):169-172.

[5]仇丽媛.全球化时代记者的媒介素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作者:党柏峰 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