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众新媒介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全媒体时代民众新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层面,提高自我教育意识,培养信息认知能力和管理能力、信息批判能力和使用能力、信息创造能力和传播能力。二是教育层面,形成民众新媒介素养培育的全面方案,理论上加强媒介素养理论研究,教学上创建包括基础媒介教育、专业媒介教育、公共媒介教育、职业媒介教育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实践上通过家庭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强化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训练。内外结合,做好顶层设计,切实提升民众新媒介素养,推动全媒体的正确发展。
[关键词]民众;新媒介素养;教育
一、个体层面:提高民众自我培育意识与能力
从民众个体层面来看,新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不断提升新媒介信息认知和管理能力、批判和使用能力以及创造和传播能力来得到有效保障。可是,当前民众媒介素养教育还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有54.92%的成人没有听说过‘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有43.52%的成人认为自己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25.08%的成人想学到‘媒体及其信息的知识’”[2]。只有大多数民众认识到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学习和实践,提高媒介道德,从而纠正偏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一)提高新媒介信息认知和管理能力
信息认知能力是指对信息的筛选、甄别和整合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是指与媒介接触程度的控制力。在交互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新媒介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信息过载、信息操控、虚假信息、虚假营销等乱象,作为受众的每个个体需要自觉提升新媒介信息认知和管理能力,以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提高媒介素养是当今社会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网络并不只是一个娱乐消费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认识更广阔的知识环境,汲取多方面有益知识,全面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内动力,实现人生价值。其次,正确认识新媒介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传递信息、迎合受众、筛选操控、营销盈利等作用。我们需要将媒介传达的客观信息与信息传达过程中隐含的主观意义区分开来,建立自己的客观判断,而不是“随风倒”。媒介市场的竞争强化了新媒介迎合受众的角色,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导致庸俗、低俗、媚俗,我们应该理性判断媒介提供的信息内容,有所取舍,让媒介信息成为提升自我、适度休闲的工具。任何媒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向性,各个媒介通过筛选信息保留符合自我逻辑观点的信息。面对媒介来源的多样化和观点的多元化,我们一方面要考察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是否权威机构),另一方面要提升背景知识、提高信息辨识度,这样就可以辨识信息操控。如今,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技术和资金的竞争,媒介营销不可或缺。对于受众而言,必须对媒介的营销行为保持冷静和警惕,以避免被某些欺诈、夸张、假冒的营销策略误导。最后,获取信息是个体发展的客观需求,一定要警惕过度的信息依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信息依赖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出现戒断反应,如不断刷屏、手机幻听、手机焦虑等。如何改变这种症状呢?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模式进行信息过滤;明确获取知识的目的,有针对性地搜索,避免迷失在信息海洋里;建立自己获取信息的作息模式,在适当时间段进行深度阅读等。
(二)提高新媒介信息批判和使用能力
网络时代媒介的社交功能得到强化,对于民众的新媒介信息批判和使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交网络发展迅猛,从早期的BBS、邮件,到当今的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QQ等即时通讯方式,自媒体和自媒体人快速兴起。随着民众广泛参与网络媒介社交之中,一个庞大的全媒体网络社会由此产生。新媒介的使用没有技术门槛,公众的话语权得到充分认可,参与意识得到极大激发。由于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匿名、虚拟等特征,部分人缺乏新媒介素养、缺乏道德责任感,导致网络乱象丛生:肆意夸大事实、混淆视听;传播主观化、情绪化的内容;虚假信息、流言传播的泛滥化;故意泄露他人隐私;侵权行为泛滥;媒介暴力与不良内容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等等。随着大众参与意识的提高,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表意见,甚至影响事态的发展。这就需要公众具有强大的信息批判能力和媒介的使用能力,做到尊重社会公德、公共规则,热心公众事务,尊重他人话语权,民主参与,平等对话,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首先是对媒介信息的敏感度的培养。对于网络上的言论需要时刻保持警惕,调查清楚来源和真实度,再予以评价和使用,不信谣,不传谣。其次是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道德意识的人利用网络的匿名化和虚拟化,时常将自身的阴暗面暴露出来,对网络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甚至有些法律意识淡薄的人,有意无意触犯法律,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麻烦。我们需要分清媒介的边界与个人隐私的关系,未经当事人的允许不可将其个人信息对外。“人肉搜索”这种行为,无论初衷是好是坏,都是利用媒介侵犯隐私的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而利用网络技术非法窃取他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上的信息,都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其三,增强版权意识。媒介信息使用过程中要尊重原作者的媒介信息版权,转载引用时,须注明出处。任何组织个人向公众提供他人的作品、音像制品,应当取得权益人许可,并支付相应报酬。此外,还需要提高作者本人版权保护意识和公众自觉维护版权的意识。最后,抵制媒介暴力和不良内容。媒介暴力主要是指“媒体利用议程设置和话语霸权造成对某些个体和群体的伤害”[3]。不良内容是指包括暴力、色情、恐怖、迷信等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我们要坚决抵制,不参与不良内容的讨论和使用,保护青少年不受其影响。
(三)提高新媒介信息创造和传播能力
以微博、微信、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介信息的者,无论政府、企业、社会团体还是个人,都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组成部分。全员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传播方式逐渐融合,共享交互式的网络平台需要全体参与者拥有较高的媒介信息创造能力和传播能力,慎重信息,承担公民责任,做好网络传播的把关人。首先是学习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自媒体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交互化技术的使用,要求大众不仅能读会看,更要懂得如何利用网络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新媒介的使用技能不仅包括建立网站、制作视频音频作品,在微信、微博、QQ等交流平台信息和作品,还包括业务平台如电子政务、学习平台、电子商务的运用,主流咨询平台,如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凤凰新闻等的运用,以及各类生活服务平台,如电子银行、支付宝、淘宝、美团等的运用。其次是慎重全面的信息。每个信息者都应该成为一个慎重冷静、负责任、理性的传播者,能够以客观公正的精神传播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把关和审慎判断,在不确定真伪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再次传播。对事件的叙述要客观公正,善意地表达个人的意见,与公众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其三是公民责任意识和道德约束。不负责任的信息解读和传播会迅速蔓延并产生巨大的社会负效应,对当事人和传播者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只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才能预防网络暴力,更好地利用新媒介造福人类。最后是保护个人隐私和他人隐私。网络连接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组织和集体,形成一个虚拟社会。在这个网络空间,我们既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也要尊重他人隐私,包括情感隐私、财产隐私、健康隐私等。在信息创作和过程中,注意尽量引用公开发表的资料,在公开场合进行采访和报道,以批评和揭露为目的的文章对事不对人,不披露受害者的身份和细节,等等。总而言之,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素养是三位一体的,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只有大多数民众自觉自发地提升新媒介信息认知和管理能力、批判和使用能力以及创造和传播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打造正能量、主旋律,使网络风清气正,推动全媒体的正确发展。
二、教育层面:形成民众新媒介素养培育方案
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民众整体媒介素养相差巨大。学生群体、基层干部群体、农村群体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群具有不同媒介素养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群体需要调动全社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制定全民、全面培育方案。
(一)加强新媒介素养培育理论研究
从20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提倡媒介教育开始,英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并开设大量基础课程,“澳大利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规定学生从幼儿园至12年级必须接受媒介素质教育”[4]。而我国在新媒介素养方面的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研究则相对薄弱。在理论研究方面,近十年(2008-2017)相关研究核心期刊论文(CSSCI)仅有480篇[5],不能不说我国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究方法上,更多文献研究法和现状调查法,缺乏动态跟踪过程和对比分析,提出的对策解释力不足;在研究内容方面,停留在对概念、内涵以及发展历史的梳理,对于实践教学研究严重不足;在课程教学方面,主要集中在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及相关专业,对于当前急需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小学极少开设相关课程,而社会上的普通民众则更少接触媒介素养的教育。面对网络新媒介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加强新媒介素养培育的研究刻不容缓。首先,加强学术理论研究。在学术期刊设立研究专栏,开拓理论视野,探索新媒介教育机制与评价体系,探索新媒介素养与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关系;加强各个级别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相关科研、教改立项;组织多学科交叉的学术团队,深入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其次,成立媒介素养研究所(中心),学习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经验。关注前沿动向并进行适时引导,追踪新媒介素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其三,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推动大中小学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鼓励中小学开设新媒介素养教育试点;建设新媒介素养教育网站,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视频,分层次分批次对公务员系列、教师系列、学生系列、农民群体以及其他特定人群进行新媒介素养培训;开设社会公益讲座,宣传介绍新媒介相关技术的使用方法及法律法规。最后,重视新媒介素养相关政策研究。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需要在完备的教育政策基础上进行,需要调整相关规定,以适应多变的教育形式。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土耳其等都在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欧美国家更是将媒介素养作为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这些研究案例都可以作为我国制定相关法规的借鉴。
(二)建构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体系
“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体系,必须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的发展体系当中,并建构一个由政府、学界、企业、学校、家庭与媒体相结合的立体教育体系,对不同群体实施多元的媒介教育手段,促进公众新媒介素养的快速提升。”[6]因此,需要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之下,推动教育体系建设。政府提供政策、监管和资金支持,学界负责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支撑,各级学校将新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课程体系,家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新媒介素养日常规范,企业提供“互联网+”的实践平台,媒体提供新媒介相关知识、培养大众应对和运用媒介的能力、引导大众主动参与到新媒介的信息制作和传播之中,训练民众面对媒介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只有协同共建,才能快速提升不同阶层人群的新媒介素养,促进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气候的正态发展。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应当包括基础新媒介素养教育、专业新媒介素养教育、公共新媒介素养教育、职业新媒介素养教育四个层面。基础新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的媒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其养成的学习和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和手机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学会合理运用网络、手机等工具获取有价值信息,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和自控能力。专业新媒介素养教育是指针对各个高校(高职)所设置的新闻传媒及其相关专业所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紧跟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步伐,及时调整和改进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适应时代变革。公共新媒介素养教育包括高校(高职)公共新媒介素养教育和社会公共新媒介素养教育两部分,高校针对非新闻传媒专业开展以公共基础课形式为主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设定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制定相关的能力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而社会公共新媒介素养教育则依托政府监管下的文化宣传部门开展形式灵活、渠道多样、受众面广泛的文化活动,如老年大学讲授相关课程、市图书馆开展相关讲座、政府官方网站开设专门网页及时公布相关案例、在社区组建社区群体交流经验或答疑解难、对偏远地区弱势群体的技术和信息支持等。职业新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对于从事新闻与传媒行业人员和网络平台、智能手机平台制作维护监管人员等进行的新技术运用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职业伦理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规划和多方协作,通过长期实践和不断调整方能显现成效的教育工程。面对当前迅猛发展的全媒体时代,开启新媒介素养教育工程刻不容缓。
(三)强化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训练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方案,最终都要落实到教育实践,强化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是提升全民媒介知识技能、文化观念、思辨能力的必由之路。教育实践体验是媒介素养养成的关键一步,主要分家庭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大实践类别,就目前来看,新媒介素养实践教育还处于自发阶段。家庭是青少年接触网络媒介、智能手机、网络电视的第一实践场所,家长作为监管人对于孩子媒介素养的养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对新媒介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习惯养成。有放任自流的,将智能手机、网络游戏当成陪伴孩子成长的保姆;有坚决抵制的,杜绝孩子接触任何手机、电视、网络;有作为奖惩手段的,考好了买手机、犯错了断网络。放任自流的,青少年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就会沉迷网络,荒废人生;坚决抵制的,青少年缺乏网络运用能力和辨识能力,就会处处受限,甚至上当受骗。正确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新媒介素养,家长首先要树立好的榜样,自身不沉迷网络游戏,不在网络发表不当言论;其次,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道德失衡、行为失范案例;其三,引导青少年运用新媒介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其四,帮助青少年养成规范、规矩的新媒介使用习惯和交际方式。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当前,国内中小学包括高中通常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但是计算机课程教育和网络教学是比较普及的。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率极高,在没有高考压力和学校管控的情况下沉迷手机、娱乐消费的人数比重不断攀升,甚至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各级学校加强新媒介素养实践教育势在必行。中小学可以在计算机课程、网络课程中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开设校园网络教育平台,传播中华文明和新媒介素养常识,呈现学生创新成果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新媒介教育试点工程。新媒介素养实践教育的重点在高校(高职),首先,规范课堂智能手机的使用,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其次,利用智能手机终端,创建互动教学,打造智慧课堂;其三,推荐自媒体订阅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其四,创建公众号平台,引导学生理性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构建文明网络环境。其五,调动学生会及社团组织,开展大辩论、大宣讲,主动宣传新媒介素养教育知识和相关案例。其六,开设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课,指导学生自己制作媒介产品。社会应为学生在校期间主动参加新媒介素养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首先是建立大学实践与社会媒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如学术论坛、网络播客、快手等。其次,政府机构、企业、团体可以为大学生的社会调查、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其三,新闻传媒及相关专业学生应积极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在传媒机构进行专业实践,参与媒介信息的生产、制作和传播环节,强化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体验性。其四,大学社团组织可以深入社会进行VCR的制作比赛、摄影比赛、新闻采访与创作等文化活动,增强文化传播意识,提高传播技巧。全媒体时代,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好新媒介造福人类,需要全面提升民众新媒介素养。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民众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出发,加强对信息的管理、运用和传播能力的培养;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完善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此外,还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只有内外结合,做好顶层设计,才能切实提升民众新媒介素养水平,推动全媒体的正确发展。
作者:苏燕 李德民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