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传播渠道与形式上的整合使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改变。媒介融合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接受事物较快的群体,他们的媒介素养发展受学校、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被提上日程。本文简要分析了融合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为使其适应多媒体传播和多元信息传播挑战,从学校课程体系、意识形态管理等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旨在建构立体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介融合

1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早在1997年被引入国内,不少学者都陆续加入了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基于新媒介对民众的影响,国内彭兰教授首次提出了“网民素养”概念。针对当前媒介融合的环境,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则体现在他们面对新媒介呈现出的信息时如何选择、如何理解评估、如何创造和生产以及如何思辨的反应能力。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合理科学地综合使用多媒体去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以及利用新媒介与环境互动,能够利用不断更新的媒介形式有效准确地创造和传播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以更理性、成熟的面貌存在。

2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特征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媒介以网络媒介为主,同时包括手机媒介、数字电视媒介等。“95后”“0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力军,他们与互联网同步发展,从小就接触互联网的他们与之同步发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体现在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媒介,更体现在他们面对新媒介呈现出的纷杂内容时的综合分析和思辨能力。

2.1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性较强,但媒介参与、创作能力有待提高

当今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范畴、性质、分类等基本常识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但对传媒的功能作用了解不多,由于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均已经接触新媒介,受家庭、学校环境和周围朋友影响各不一样,所以媒介素养基础参差不齐。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使这群大学生看起来“知识丰富”,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面对不断更新的碎片化信息,他们在不同的新媒介平台上很容易被分散注意力,认知和辨别信息的能力较弱,不会主动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只接受不思考”的使用媒介,媒介参与、迁移创作能力容易受到新媒介影响。

2.2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沉溺和依赖现象比较严重

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形式丰富、互动性强、覆盖率高,大学生很容易对网络中不断出现的新信息产生好奇,网络依赖程度较高,晚上睡前刷手机基本成为入睡仪式,早上醒来刷完微博朋友圈才起床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普遍习惯。不少学生成为“手机控”“微博控”,对网络的高度依赖与新媒介素养欠缺,使学生在信息海洋里迷失,新媒体所带来的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尚未被大学生自身很好地意识到,如校园网贷等问题逐渐滋生。

2.3大学生对互联网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判断模糊

大学生已然习惯借助移动互联终端接收信息,当真假不一的信息同时出现时,由于大学生还处在构建价值观的黄金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面对夸张的案例和赚人眼球的标题,他们崇尚正义、真理,却不能合理运用维权意识,法律素养较低。同时,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较积极,但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严重。当遇到突发的热点话题时,他们容易偏听轻信,甚至试图通过谣言倒逼真相,成为网络舆论事件潜在的“发动机”。

3多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作为互联网环境健康发展的晴雨表,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一方面是其成长成才路上的基石,另一方面是他们适应网络环境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行为习惯,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合力提升媒介素养,以适应媒介融合环境的需要。

3.1针对媒介素养的提升开发系列专业课程

新媒介往往兼具声音、视频、图片、文字,是传统媒介信息符号的糅合,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规划媒介素养培育课程,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系统又长远的战略命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在媒介表达能力、媒介传播能力、媒介交际能力、媒介应对能力以及使用媒介的技术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大学生的通识课程体系日趋完善,但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块仍有所缺失,学校应提高重视程度,设置系统、全面的媒体类课程,一方面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意识,让学生面对爆款互联网内容和热搜话题保持客观和中立态度,不跟风、不传谣,在接触网络信息时具有清醒的理性批判意识。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如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社交平台,要使其明白媒体产品背后的数据算法和内容运营链,使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只在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群体发挥作用,将网络信息甄别、传播法规与伦理、网络传播规律等内容辐射全部在校大学生。总之,高校要着重塑造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教育氛围,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开设,让更多学生增加对新媒介的整体认知,掌握媒介融合环境下新媒体的发展特点,能够对媒介信息传播过程有一定了解,进而学会科学合理利用新媒介获取信息、和评判信息。

3.2打造新思政课堂,从意识形态入手提升媒介素养

高校要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注重新媒介融入专业教学中的同时,帮助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日常热点活动的思想引导,进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首先,以班级或团组织为单位,将媒介素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打造接地气的思政课程,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以课堂理论和实践活动等为载体,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营造重媒商、讲媒商的氛围,培养时代新人,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媒体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次,思政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做有为青年,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待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中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结合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大学生普遍媒介关注点较多集中在娱乐或休闲等领域,对于国内国际环境等主旋律的认知较弱,这就需要高校做好思想政治阵地建设,让学生对待信息解读从被动向思辨转型,使他们在提高自身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的同时,能批判性使用网络里的知识,了解网络传播法规及伦理,提高网络辨别意识,对于热点事件保持冷静,恪守网络道德底线,不跟风,不主动造谣,也不冲动传谣,做到健康上网。

3.3丰富校园活动形式和内容,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常态化

媒介素养教育其实是终身教育。它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形成常态化的管理和教育。第一,以丰富的校园文体艺术活动为契机,利用专业的校园媒体平台营造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以项目活动为支撑,开创线上、线下活动有效结合。可以定期开展校园讲座,以近期学校发生的热点或网络热点事件为分析案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剖析背后的传播规律,了解网络舆论传播的原因、途径和科学引导的方法,让大学生养成日常思考的习惯,主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第二,支持并鼓励大学生围绕学习体会、时事述评、工作思考、生活随感等各方面话题,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阵地,如开展网络媒介素养主题团队日活动,让他们参与进来,主动承担规避网络不良信息的重担,传播“正能量”,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第三,鼓励校园媒体注重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客观、理性地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热点,积极应对突发性网络舆论事件。比如,针对网络诈骗等热点事件,联合校团委成立网络文明志愿者骨干,通过“两微一端”等平台进行事件真相的揭露和批判,并积极引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理性分析,对大学生加强网络安全引导。

参考文献:

[1]臧文茜.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爱好者,2016(6):82-85.

[2]李舒东.新媒介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3):10-14.

作者:陈晓旭 单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游戏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