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

摘要新媒介时代的大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面对纷繁复杂,光怪陆离,信息爆炸的媒介社会,能否深刻剖析,独立思考,看见新闻背后的新闻,能否正确合理主观能动地使用媒介工具,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制造属于真正自我价值的媒介产品或成为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文章就什么是媒介素养和其发展脉络来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几点问题

关键词技术革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思考

1媒介素养的提出和发展

媒介素养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汤普森的《环境和文化——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他指出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给出建议;旨在通过媒介素质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拒绝接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和思想领域、意识形态的负面侵蚀。自此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紧密相连,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尤其是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随着社会进步,媒介技术和媒介进程也进入了日新月异的大发展,媒介素养的内涵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方式方法,思维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媒介素养和其素质教育的开始阶段是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的,只强调媒体的负面影响,一味注重对孩子们的保护。汤普森认为当时的纸媒是在商业化驱动下进行的文化传播,急功近利,传播的媒介产品水平很低,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满足感,长此以往荼毒社会更会侵蚀孩子思维素养。初始的媒介素养和其配套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抵制这种大众文化的污染,追求传统文化价值和道德标准。其本质是反大众化传媒,并将它们视为洪水猛兽,拒之门外的素质教育。到20世纪中叶,随着大众化文化的兴起,一些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精英文化并不总是高高在上,而大众文化也并不是一文不值。那时的报纸业除了提供丰富的国内外新闻资讯外,还有每家报社的社论时评,各个学派的思维激辩,各行各业的技术讨论,还有来自乡野井市的诗歌创作。其中不乏优秀的大众作品,值得思索,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个所谓贩卖社会“低需要”的大众文化;而教师在这进程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在大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教师们来说,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亲身经历让他们对过去那种排他主义的媒介素质理念和媒介素质教育方式不敢苟同,他们转而用更严谨更客观的辨别法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形成自己评判标准。20世纪60年代,英国科学教育学报指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不应以偏概全;全盘否定其他文化意义,应该客观思考地分析媒介和它所传递的内容。知道什么是低俗无营养的通俗文化,什么是具有优秀内核的通俗文化。这是教育领域内媒介素养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重大转变,从原来的对抗排斥拒绝到批判性地接收,它标志了媒介素质理念和素质教育有了第一次蜕变。20世纪80年代,随着象化代表学的兴起,媒介素质教育开始重视运用媒体工具来传递的媒介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往往只代表了一种象化的表达符号,它与真实的现实状况可能有描述差别和理解差异。因为象化的符号只是事件的还原,不是事件本身。而这种符号化的语言表达可能受到社会,国家,优势垄断者,甚至是使用媒介者自身的因素影响。就因为媒体环境和真实环境的不完全对等,并夹杂着受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从而使媒介内容的接受者更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式思维。媒介素质教育又进了一次优化改进,它的目标成为了:培养青年学生既有客观批判的思维去看待媒介过程,又要求他们绕过定式思维的陷阱,知道媒介传播是具象符号加工过程,应不受干扰地再现化分析现实的能力。到了今天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发展,大应用的时代。新媒体依托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通信手段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渠道多样,时效性快、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传播的媒介技术。目前主流信息媒介体有:各大门户网,各大论坛、微博、微信、快手、抖音,各大视频和直播平台,搜索软件甚至弹幕网站和支付宝。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收音机、电影院、书籍报刊,可以说只要有移动终端(手机)和PC(个人电脑)的地方就会有媒介交互,甚至它们在不连接网络的状态下,也可完成信息交互。新媒介具有个性化、海量化、共享性、及时性,群体化的等特征。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也受到多媒体信息的影响,没有人能脱离大媒介这个社会网。美国新媒介协会在2005年的《21世纪媒介素质报告》中指出:新媒体素养是:数字化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对新媒体的运用具有一整套能力和技巧。即对数字媒介的能正确理解,可对数字信息获取,再加工,再利用,转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使用媒介工具进行信息的传播互动。新媒体素养和素养教育因而具备了时代性特性,和实用主义特征。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存在的媒介素养问题

虽然说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乏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等等,因此,下文就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存在的媒介素养问题,希望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2.1缺乏媒介信息辨别力

独立思考,对媒体信息批判地分析,并能正确的再现是媒介素养的基本要求,而如今的大学生用媒介获得信息后,很少思考媒介的可信度,和信息的完整性,不做客观分析和理性判断。据第三方机构对西安某高校就新闻报道可信度和媒介传播影响的问卷调查来看,近七成的表示对新闻报道可以信任,有两成的人表示完全相信,还有六成的人将新闻报道作为生活事件的评判依据。我们的媒介素质教育并不完善,大部分大学生们只是媒体信息的盛装容器,对媒介反映没有做到思考加工的过程。从“萨德事件的引发的韩系车打砸事件”就可初见端倪。

2.2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意志淡薄

媒介素养的另一个要是对媒介传播规则敬畏,对网络等媒介法律法规的遵守,自觉履行相关的公序良俗。媒介的虚拟社会,同样不是放任自流的法外之地。新媒体时代更要求公民具有规则素养。而大学生正处步入社会,了解世界的过渡期,面对洪流般的信息量难免迷失自我;加之经济市场化带来媒介领域的商业短视和网络互动的隐蔽,大学生在享受新媒体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听互感时,也出现了盗版、病毒、恶搞、谩骂、造谣、人肉搜索、色情低俗,娱乐致死的网络痼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自我的意志力差,法律观念不强;另一方面可能是我们法律教育不到位,大学生们没有相应的渠道去了解政策法规。

2.3对媒介工具使用的不充分、不合理

新媒体时代,对媒介素养的新要求是能有效获取数字化信息并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介。而根据西安某高校的调查,有80.15%的人愿意用业余时间自学一门公开课,但其中有四成人不知道如何利用新媒体获得免费、公益的公开课。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有72.3%的本科生是在毕业设计时了解到“中国知网”。大多数学生因为“填鸭式”教育影响,从来不主动利用新媒体去获取知识,提升自我,往往是被动接受各种媒介的信息。就算主动使用媒介工具,也只是浏览迎合自己口味,内容猎奇的“标题党”文章,和观看一些满足自己臆想的营销号视频。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一方面使新媒介更智能,更贴近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填鸭式的学生不断获得片面化媒介信息,使其狭隘的主观臆断一再得到肯定。媒介使用的不主动,不合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们的“三观”形成。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大学生新媒体素质培养迫在眉睫,要从国家政策、学校课程、导员培训、家庭要求等面入手。“四进四信”的政策模式的成功推进,就是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的观念引入的典范。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需要加强大学生新媒介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婧.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记者,2018(35):28-29.

[2]洪晓然,刘伟,刘晨.新媒体时代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7(24):138.

[3]曾越.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4]包文静.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作者:王珂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