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辅导员提高媒介素养的价值与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辅导员提高媒介素养的价值与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辅导员提高媒介素养的价值与途径

摘要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要加强媒介的识别、运用能力,提高信息辨别和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媒介素养,这对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

1媒介素养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随着传播理论的发展与融合,信息传播技术的更新与换代,媒介素养自身的概念不断丰富和扩展,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已经发展成为复杂的概念系统。我们可以将“媒介素养”简单理解为“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就是人们利用媒介的能力和解读判断信息的能力。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是传统职业素养的延伸,是指高校辅导员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1]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的认知各类媒介的性质、功能并加以运用;二是能够批判性吸收各类媒介信息;三是能够合理利用媒介信息。立足实际工作,就是能够合理利用各类媒介,甄别媒介信息,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在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应当成为公民的基本素养。而作为教育者,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教育人、引导人的职责。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媒介素养应该有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有着特殊价值,主要表现在职业特点上。(1)媒介素养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体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其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列入辅导员的职业功能之一,对掌握新媒体技术、引导网络舆论、整合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思政研究等能力要求做了明确说明。可以说,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必备的一项职业素养。(2)媒介素养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客体要求。在讲宣传工作时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在哪儿。”同样,在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明确工作客体,也就是广大的大学生在哪里。最新的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网民结构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2]在学生成为网络活跃群体的现实情况下,与大学生群体关系最密切的辅导员必须将工作融入学生活跃的网络中去。(3)媒介素养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环境要求。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日益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激烈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和艰巨的信息安全考虑。和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信息的渗透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隐秘性,增加了工作难度。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客观分析事物的能力还不强,很容易受到各方面信息的困扰。因此要警惕反动势力和邪教组织通过网络发展势力,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到青年学生中。还要警惕网络谣言爆发性传播,产生集群效应,酿造严重事故。这对辅导员的信息辨别能力、舆情监控能力、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提升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基本途径

高校辅导员要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占得先机,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加强知识理论学习,当好“研究员”。新媒体时代,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得知识的获取不再依赖长期经验的积累。相比之下,年轻人,对新技术接受能力更强,在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上更具有优势,在媒介方式的选择上,特别是网络表达渠道的选择上,也更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多变性。要避免工作的尴尬和被动,一是要研究新媒体时代工作方式的新特点,精准把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充分挖掘新媒体优势,与传统工作方式有效结合,提高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二是要研究新媒体时代师生沟通交流的新特点,以开放、平等、包容的态度建立良性师生沟通平台,适应“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的转变。三是要清醒认识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传统的“说教”方式已然不适应当下,要实现由“侧重控制”向“侧重引导”转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和引导。(2)善于引导舆论,当好“引导员”。网络时代要求辅导员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了解大学生所喜爱的自媒体平台和网络使用习惯,能够及时发现并参与到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讨论中去,在讨论的同时发出自己的声音,用积极的价值观引导舆论方向,这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必备的媒介素养。[3]社交网络时代是意见领袖的时代,要善于利用“名人意见场”的强大磁力,[4]将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培养成为校园的“舆论领袖”和“网络大V”。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解读社会事件和舆论观点,对不良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广大学生。也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率先做出表态,以积极正面的观点引导学生,避免对学生群体形成思想冲击,酿造极端事件。另一方面,在开放的网络话语环境下,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工作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更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这方面,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鼓励辅导员建立个人工作博客。现在适应新形势,鼓励辅导员建立个人的微信订阅号,刊登辅导员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分析,对时事政策的解读,甚至是辅导员的日常生活感悟,都有助于实现对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有些辅导员甚至成为了“网红”,影响力辐射到了校外,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辅导员徐川开通个人微信平台“南航徐川”,发表关于理想信念的正能量文章,机智风趣的语言风格,受到了90后青年学生的追捧。(3)加强信息甄别能力,当好“守门员”。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巨大的信息安全考验。一方面海量信息泛滥且良莠不齐,更有大量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危害的不良信息、虚假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到学生群体中。这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较强的信息敏感性和信息甄别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防止价值缺失、思潮混乱等信仰迷失。从大处讲,就是要在思想领域承担起“守土护疆”的责任。另一方面,一些非法行为也伺机搭上网络快车,将罪恶触角伸向学生群体中。各种各样的网络传销及金融诈骗层出不穷。相对单纯,社会经验缺乏的学生,很容易被误导,陷入其中,不但造成财产的损失,学生思想有时也会产生扭曲蜕变,影响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比如,网络借贷在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了恶劣影响。不良的网络交友行为也严重损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面对这样的严峻现实,要求高校辅导员时刻提高警惕性,在提高自身信息辨别能力的同时,帮助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当好学生网络世界中的“守门员”。(4)与时俱进,当好“操作员”。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喜欢“窗口式”辅导员,辅导员要坚持与时俱进,熟练使用各种网络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融入学生新媒体生活,成为网络环境下学生班级的“版主”、学生眼中的“好友”。一方面,要积极搭建网络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学生管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目前教育部大力推进“易班”建设,就是要打造集教育、娱乐、服务与一体的网络思政工作平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的“预警器”功能,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论坛等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生不愿主动将生活、学习、感情困惑与辅导员沟通,而将网络作为宣泄情感的主要场所,辅导员只要多多观察网络信息,包括他们的微博、QQ签名、微信等,总会发现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这是最真实、及时的反应。但值得一提的事,网络实践不能取代与学生的人际互动,不可过分高估社交网络的辐射力,避免工作“网络虚化”,需要更加务实深入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学生工作线上、线下全覆盖。同时辅导员还应该注重丰富和优化大学生的社交方式,更多的参与真实空间的人际的互动,防范学生网络成瘾。

3做好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的保障工作

综上所述,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对做好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但已经有了较快发展,辅导员应该主动加强学习,适应当前工作要求,同时,高校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工作,从而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媒介素养。(1)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可靠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增强阵地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保持头脑清醒,能够辨别是非,引导舆论。高校要特别注意抓好、培养一批思想进步、有责任感的校园“意见领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建立培养提升长效机制。学校和辅导员要从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媒介素养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的影响,除了辅导员自我学习,学校还应创造条件,组织系统培训,比如邀请媒体人开展相关讲座,开展媒体应用方面的系统培训等,使辅导员能够掌握媒介传播的理论知识、传播规律和使用技能,提高辅导员的媒介信息处理能力、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信息的判断能力。(3)进一步加强实践,积极搭建校园媒介平台。不断完善校园媒介平台,比如各大校园媒体、“易班”、辅导员自媒体等,使辅导员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平台,合理有效地将传播技巧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从而掌握新媒体的主动权,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5]另一方面,高校要善于运用媒介工作平台为学生开展咨询服务或其他指导,要有“大数据”的思维,善于进行信息数据,使媒介平台成为辅导员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渠道,借助媒介平台发挥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羽程.社交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方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

[2]CNNIC:2018年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王圆圆.高校辅导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4.9.

[4]温宿威.名人微博影响舆论善用“名人意见场”强大磁力[N].人民日报,2012.7.

[5]张红,张朱博.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6.

作者:胡晓波 穆海涛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