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留守儿童媒介使用及媒介素养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引言
随着网络普及和新媒体的快速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少年儿童也不例外。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媒介已经充当了他们思想、思维、知识、能力、社交等能力养成的最重要的工具、最好的老师和最亲密的朋友。根据CNNIC调查,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70.8%,移动互联网对于少年儿童渗透率不断加大[1]。新媒体作为信息快速传播的最佳平台,在繁荣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由于其多元化的用户生成模式,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儿童思想意识和心智还不成熟,面对庸俗化、暴力化、惰性化等负面信息,往往“照单全收”。缺乏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制力使其成为娱乐化内容的俘虏,将错误、诱导性的网络信息当成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陷入社会认知的“迷雾”之中。童年期是一生中的重要时期,是人社会化的开始,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如果不对儿童网络与新媒体使用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则会影响其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往往性格较为孤僻、缺乏社交技能、比较自卑、不愿与人交流,相对于与人交流,他们更愿意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通过媒介来寻找安全感[2],日益脱离现实,进一步加重了他们人际交往的紧张状况,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的加剧已经导致人们对留守儿童的性格产生了多疑、害羞、封闭、社交恐惧症等消极的刻板印象,既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加大了留守儿童融入社会的困难。因此,特殊儿童群体的媒介使用行为及媒介素养亟待关注。
2留守儿童健康信息获取媒介使用情况
2.1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全国妇联在2013年5月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总规模呈扩大趋势。而江苏省属于数量较多的省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200万[3]。苏北作为江苏省流出人口的主要地区,年劳务输出总量在500万以上,在农村留守的160-200万儿童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了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青春期缺乏教育与引导,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研究以此为背景,借助对留守儿童健康信息采纳研究中对于媒介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试图了解当前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情况。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的形式,对苏北灌南县GN光明实验学校,沭阳县YL中学,刘集镇ZX学校,泗阳县ZX小学的5-6年级、初中1-2年级留守学龄儿童健康信息获取状况进行调研,并考察其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媒介使用行为。调查共收回1421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287份。同时对部分老师及同学进行了访谈,以下从媒介接触情况、接触动机、媒介辨识能力、媒介信息获取障碍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2.2调查结果分析
2.2.1媒介接触情况
(1)留守儿童媒介选择情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便携生活的需要,以网络快速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为儿童提供了新的认知渠道,新的信息获取渠道不仅有书本、周围人群,更有虚拟世界,越来越多的儿童开始接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设备。相较于城市儿童优渥的生活条件,农村留守儿童对于媒介接触类别较为有限。根据调查显示,在学习和生活中,留守儿童获取健康信息和知识最主要的工具或渠道是书籍、报刊、杂志,学校广播与宣传栏,其次是电视,手机、电脑相对较少。(2)监护人监督与指导情况留守儿童中,父母一年回家一次的占29.0%,半年一次的占22.1%,一个月一次和三个月一次的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可见留守儿童父母回家的频率较低,一般是在春节或有其他重要事情时才能回家一次,很难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尤其是当儿童接触各类丰富的媒介时,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指导与矫正。同时,研究考察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从联系频率来看,留守儿童中每天都与父母联系的仅占总样本的23.3%,另有3.1%从不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表明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非常欠缺。从联系内容来看,外出打工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较为关注,而忽视其内心发展变化,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从联系工具来看,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以较为经济便捷的打电话或发短信为主。
2.2.2媒介接触时间
儿童媒介接触时间与其拥有的媒介类型具有相关性,学龄儿童平时花费在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介上时间较多,看电视时间也较长,平均每天超过1小时占比达到33.5%;其次是对手机的应用,作为与外地父母联系的主要工具,主要用来打电话与发短信;再次是网络,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性格较为孤僻,宁愿选择沉迷于网络世界,也不愿将心事吐露给周围人。
2.2.3媒介接触动机
媒介接触动机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不同类别信息的接收会对儿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上网时,25.2%喜欢“使用交互软件进行聊天、写日志、交友”,20.9%“搜索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和资料”,19.6%的儿童喜欢“玩网络游戏”,19.0%的儿童喜欢“搜索对自己生活有用的信息和资料”,11.7%的儿童“浏览新闻”,3.6%的选择其他,采用网络交互软件进行交流沟通、娱乐放松逐渐成为趋势,应引起老师与家长的重视。
2.2.4媒介辨识能力
辨识能力主要考察留守儿童对媒介信息的判断与利用能力。首先考察儿童对媒介的信任,87.4%的留守儿童表示相信电视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譬如电视健康讲座传授的信息和知识,往往照单全收,缺乏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其次考察留守儿童对于媒介信息有用性的判断,分别有19.7%和55.7%的留守儿童表示获取的信息“总是有帮助”和“大多数情况下有帮助”,15.1%和9.5%表示“偶尔有帮助”和“没有帮助”。
2.2.5媒介信息获取障碍
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利用媒介获取健康信息和知识的因素表现在多个方面,这里主要从“软件”“硬件”“思想意识”“家庭经济”四个维度进行考察,有32.7%的留守儿童认为是学校硬件设施薄弱造成的;32.4%认为平时缺少关于信息获取的指导与培训,没有掌握利用媒介获取知识的技能;20.8%的认为是主观因素,由于自己缺乏信息获取意识,即平时学习知识接收信息主要靠老师、同学、监护人交流传授;14.1%认为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到位等客观因素造成的。
2.3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可知,面对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现今,留守儿童作为儿童中的特殊群体,缺乏照料与监管,监护老人自身对新媒体技术都缺乏了解,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指导教育,媒介素养较为匮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相较于“网络原住民”而言,留守儿童的媒介意识与认知水平低。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媒体资源也存在很大不平衡,受到家庭经济水平的制约,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对新兴大众媒体接触少,认知程度低,信息获取渠道仍以传统的书籍、报刊、杂志为主,其次是才是电视、电脑、手机。②缺乏正确的引导与媒介素养教育。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场所,也是其接受媒介教育最有效的场所和主要阵地,但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异地,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亲子关系疏离,家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其次是学校教育忽视对媒介素养的关注,通过访谈发现,部分老师和家长对网络环境理解出现偏差,认为儿童行为失范现象是由于接触网络造成,因而不断灌输网络的弊端,却未正确引导儿童对大众媒介树立正确的认知;③对媒介信息辨识能力与利用能力不足。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媒介传播出现内容低俗化、虚假化、娱乐化的现象,而调查显示,儿童对于媒介信息具有极强的信任感,对信息的真假缺乏辨识能力;其次利用能力不足,其对网络媒介使用动机最主要是沟通交流、游戏放松,对如何最大化利用媒介帮助自身提高知识水平、如何参与新媒体交互、如何传播媒介信息相关知识掌握较少。
3对策建议
关注留守儿童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通过社会各界的关注使其成长为健康的、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媒介起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过程,儿童时期是人的社会化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媒介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与媒介互动的过程,能帮助他们学习组成媒介文化模式的价值观、规范和信仰,使用媒介的过程,能帮助他们形成社会角色与自我认同感、自由、独立思考和活动的能力。在这种影响中,大众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何趋利避害是我们探讨媒介素养在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关键。因此,本研究认为提升留守儿童媒介素养、合理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媒介行为,可以从四个维度形成媒介素养的监督、教育、帮扶体系,依托政府所提供的政策保障发挥主导作用,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本位观念,从思想意识层面达到“解本源”的目的。同时,整合外部力量,加强对留守儿童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帮扶,形成“助帮扶”的资源合力。
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法规政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化而诞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形成长效机制,制定和实施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与发展保障措施,主要体现为:一是规范新媒体市场准则,对媒介传播内容进行宏观把控,为儿童群体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媒介环境。随着大众媒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新媒体具有门槛低、易传播、交互快等特性,信息速度快、范围广,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面对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市场,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媒介和行业自律,对低俗媚俗内容、虚假信息、宣传色情暴力、谣言等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内容进行严厉管制,减少、杜绝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减少社会不良影响,构建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同时逐步推动和促进网络自媒体信息分级制度。二是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将提升留守儿童媒介素养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的考核体系,敦促各级政府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保障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实施。相较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而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才首次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中[4],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全面规划、组织落实,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中小学课程当中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标准。三是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对于很多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留守儿童教育设施相对较差,设备并不齐全。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加强对城市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学校的经费投入和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投入,并逐步加大对“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站所”的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工作经费,为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3.2回归人伦本位,强化家庭教育意识和责任意识
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场所,也是其接受媒介教育最有效的场所和主要阵地,但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异地,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家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为此,提高家长的监护意识,重塑父母的育儿观至关重要。面对大众媒介的泛滥,家长要注重引导与教育,而不是一味剥夺孩子使用媒介获取信息的权利,需要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需要家长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重视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家长需要保持与孩子的定期联系、沟通,增加回家与孩子相聚与相处的机会,关注点要从成绩拓展到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层面,尝试多种方式的沟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同时,家长可以在孩子接触和使用媒体的过程中,和孩子保持同步学习,定期学习和交流筛选信息、评价信息的经验,通过互动交流强化亲子关系,同时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次,家长需要转变家庭观念,尤其是育儿观,减少留守儿童家庭数量。留守儿童常常是隔代监护,很难做到对留守儿童的正确引导,因而需要转变家庭价值观念,建立相应的家庭责任意识,在权衡利弊时将子女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变父母双方务工为单方务工,尽量选择就近务工或者非外出务工,或变“留守儿童”为“流动儿童”,强化父母的监护责任观。
3.3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的实践教育,培养儿童对于媒介的认知、理解与使用,并通过设置媒介信息素养课程提升儿童的媒介信息辨识能力与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在充分使用媒介资源的同时获得自我提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关注:一是提升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为儿童媒介素养提供师资保障。教师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指路明灯和依靠,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行为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当地教师在儿童媒介使用方面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因此首先需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培训,学校应首要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水平,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与学习机会,定期进行培训使教师了解当前媒介发展的最新动态,将媒介素养相关知识融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丰富教师视野的同时提升教学水平。二是探索多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教师需要及时掌握新媒体环境下儿童的思想动向,及时掌握留守儿童获取信息的特点、习惯以及经常接触的信息源,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信息获取的源头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有利于儿童媒介素养提升的书籍、文本,鼓励儿童多阅读、多写作。其次,根据儿童发展特点,设计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有效采用案例教学、观摩演示等方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情境氛围,让学生处于构造的情境中学习,将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情境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打造轻松的教与学的氛围。三是注重对儿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面对海量媒介信息,儿童必须提升判断、质疑和选择信息的能力,不仅需要学会对媒介信息来源进行判断,还需学会对信息真实性、有效性与有用性进行判断。因此,教授课程时需要将媒介知识学习、媒介使用、媒介信息创造能力训练与批判性思维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儿童自主性与能动性,使其能够客观公正地理解媒介信息,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大众媒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3.4呼吁社会力量的关注,强化社会责任
提升儿童媒介素养不仅是国家政府的责任,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落实社会责任,强化社会责任。强化社会责任的重点在于为留守儿童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网络环境,同时呼吁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加入保护留守儿童信息权益、健康权益的活动中,鼓励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通过募集社会工作志愿者定期深入农村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普及活动,定期回访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尤其对出现媒介信息行为失范的留守儿童予以重点关注,如成立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与媒介素养能力提升中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网络行为心理指导工作,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维护他们的合法信息权益。同时注意提升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媒介素养水平,通过信息知识普及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展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
作者:胡雅萍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口研究院